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05 16:21

  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重任。在高校物流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设计物流人才的培养方案,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设置方向,以物流行业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确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调整和优化物流人才资源的结构布局,增强物流管理人才的总体实力,以培养出大量能够担负物流现代化重任的人才,建设一支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高等教育承载着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物流专业的建设应依托市场需求,明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物流现代化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

 

  但是,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物流人才培养当前的现状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改革和探索。

 

  一、需求驱动的专业方向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训练学生以物流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策划、设计、组织、运作物流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货物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库存控制、物资计划、物资营销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物流业中的仓储、包装、配送、采购、货代、多式联运、信息处理等具体业务的操作和管理工作。而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是教学改革的前提。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物流管理教学工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学校要针对地区和行业经济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进行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物流管理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科学地预测地区经济和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物流经济发展趋势来调整物流相关专业的方向设置,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把物流相关专业管理地更加规范,以此拓宽学生学习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

 

  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

 

  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

 

  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三、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

 

  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 卢中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52

上一篇: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试论企业库存与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