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论文(共2篇)
第1篇: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探析
一、引言
如今,“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被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新兴事物无一都与物流息息相关,而物流运作离不开硬技术和软技术。尤其在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又被称为“工业4.0”)后,“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驱动成为制造业的首条指导方针。物流技术装备制造也应顺应潮流,研发具备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的机械设备,也就是智能物流技术装备。
二、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智能物流讨论由来已久,但对它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简单来说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的人机系统。
当前对智能物流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概括起来,国内学者对智能物流研究分类如下:
(一)智能物流是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刘楠认为智能物联网中广泛应用的各项技术,比如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采集技术应用在物流的基本功能中,进而达到供方利润最大化、需方服务满意度最大化,同时获得最佳投入产出比。智能物流将物流数据信息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技术标准统一性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政策法规问题。黄志雨等提出将EPC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有机结合后,具体运用到仓储管理中,通过分析研究,进行结合后满足货物管理、环境监控和数据传输方面的研究。
(二)智能物流支撑技术分析
赵立权介绍了智能物流主要支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粒度计算。杨昊等提出了智能物流的科技特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条码技术、操作量化技术、EDI、GIS、RFID、DSS等,并将所使用技术分成3大模块共同构成了智能物流的技术架构
(三)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
方泳等阐述了一系列代表性的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多层智能穿梭车系统;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技术等三种技术及所使用装备的组成,原理及应用情况。周立新将智能运输(移动信息技术、车辆定位技术、识别技术、控制技术等)与物流管理(订货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财务管理等)相结合,获知车辆位置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实现线路引导的目标;并提出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智能运输系统框架。倪卫涛分析了智能物流与运输包装的关系,并阐述了为适应智能物流环境,运输包装应满足智能化、标准化、集装化、自动化、机械化的要求。
三、智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智能物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软件的研发及硬件的创新。在软件研发和硬件创新过程中,二者的衔接、控制至关重要。因此,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生产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发展趋势看,智能物流装备尽量更多的减少人工参与,推行全场自动化系统,降低总成本。例如,物流业应用的AGV、导航车、机器人,都是减少无人化操作之举。而无人化操作的核心部分就是有传感器的参与,如AGV当中的人工测量、防撞技术,都是在无人的操作时的使用传感器完成的安全措施。
第二,实现系统间数据交换。若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比如,在这一环节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对于下一环节的应用是能够产生参考和预测价值的;上一次读取条码数据,对于下一次读取是有纠正和检测功能的。这些应用环节,每一环节、每一次都要使各系统数据之间实现交换,通过符合标准和统一的网络协议,与控制器系统形成无缝对接。
第三,从物流系统集成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物流自动化、智能化需集成为一个统一大系统,形成一个综合的物流系统化解决方案,完成对物流系统的建设和软硬件集成。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是A公司提供一个光电产品,B公司提供一个编码技术产品,C公司再提供一个其他什么类型的产品那样简单。而是根据各系统化产品和业务需要,给出一个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上述生产原则的指导下,生产出具有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的智能物流装备。满足装备系统间数据交换;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的柔性化;以及达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实现社会化。
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当前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智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及特点,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合理、科学的规划、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为需求企业提供最为合适的技术装备。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智能物流技术装备迎来了发展大机遇和挑战,装备制造企业应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第2篇:中国物流技术装备标准化概述
标准化是对产品、工作、工程或服务等普遍的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标准化的直接目的通常有:适用性、相互理解、接口、互换性、兼容性、品种控制、安全性、环保性等等。
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一)管理体制
中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是国务院授权的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分别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二)标准的分类
从性质分类,中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其中,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从级别分类,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另外,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可以制定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三)标准的制定程序
中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划分为九个阶段: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物流标准化现状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标准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1)制定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的设施、装备和工具的技术标准,以及作业和管理标准;(2)研究各分系统技术标准、作业和管理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3)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实现物流大系统的和谐一致。
目前全国共有三个主管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分别是:全国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国现代物流信息方面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涉及交通、贸易、邮政、粮食、医药、信息产业以及军事后勤等多个行业的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下设6个分技术委员会——物流作业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1)、托盘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2)、第三方物流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3)、物流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4)、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5)和仓储技术与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AC/TC269/SC6);全国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立体仓库、货架、巷道堆垛类搬运设备、单元货物连续输送设备、单元货物搬运车辆、分拣设备以及拣选设备等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物流技术装备亟需标准化
近年来,物流技术装备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物流技术装备是指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使用的设备和器材,具体包括运输装备、存储装备、装卸搬运装备、包装装备、流通加工装备、集装单元化装备等。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流技术装备业亟需通过标准化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对物流成本和效益有重大的决定作用,通过实现托盘、集装箱、运输工具等的标准化,将有助于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当前物流行业越来越倾向于横向广泛地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情况下,物流技术装备的标准化需求已经十分明确。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未来物流业发展的7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该规划称,未来要“完善标准,提高效率。推动物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但截至目前,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标准制定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最新发布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2014版)中显示,2014年6月前,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794项。其内容分为基础性标准、公用类标准、专业类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其中,关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具体包括:货架6项,仓库7项、货运场站2项、托盘16项、叉车7项、集装箱袋11项、装卸搬运设备20项、包装设备23项、运输设备12项,共计104项,主要以技术类标准居多,其次是管理类标准,基础类标准只有《货架分类及代码》1项。同时,相关行业各自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致使现有技术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标龄老化、水平较低,存在多方面差异与缺陷。
为了尽快改变上述局面,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物流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步伐,相关企业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参与热情高涨。
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物流技术装备的标准化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同步协调性,物流信息标准化落后等难题。
其次,主管机构重叠,归口单位多。
第三,标准体系思路不清晰,缺乏核心,产品类标准、技术类标准、应用类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
第四,标准制定与实施推广脱节,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方案》要求,在2016年12月底前完成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全面清理工作,集中开展滞后老化标准的复审和修订,解决标准缺失、矛盾交叉等问题。同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机构,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
因此,对于物流技术装备行业而言,标准制定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戴定一指出,物流技术装备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的重点开始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竞争。在此期间,企业需要有标准的思维,利用新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企业应通过协同类的标准去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提炼模块,实现模块化生产,这项工作需要领袖企业和企业联盟的技术研究投入;(2)实现产品定制化、柔性化、个性化的同时,搭建基础的标准体系;(3)标准背后体现一定的技术水平,当新的技术出现后,标准会得到提升,所以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标准的发展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政策推动
近年来,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对物流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
如,2014年6月,国家标准委、商务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指导地方围绕完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强商贸物流标准实施和推广,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完善保障措施等。
同年12月12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国家标准委服务业标准部在北京启动了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托盘标准化人手,在快速消费品、农副产品等领域,率先开展标准托盘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二是从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服务规范人手,增强平台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带动中小微企业组织化、规范化。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时间为5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15~2016年。
据悉,商务部已经把托盘标准、城市配送标准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作为推进整个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切入点,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以托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的专项行动。第一批确定了40家重点企业和平台,同时选出五类企业,包括托盘租赁运营企业、大型商贸连锁企业、托盘生产企业、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组织这五类企业参与托盘标准化和循环共用工作。
第二,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第一批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开展先期试点,2015年将在初步总结北、上、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尤其是纳入第一批专项行动计划的企业和平台,对工作取得成效的要结合试点给予相关支持。
第三,探索以托盘一体化来带动供应链一体化。托盘一体化和标准化涉及到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如货架的标准、运输车辆的标准、产品包装的标准以及产品规格的标准,要尽快发布标准托盘采购验收标准,对相关配套标准立项,发挥相关协会的作用,开展托盘认证工作,早日与国际接轨。
相信在上述利好因素的带动下,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将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