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物流管理策略模式论文(共2篇)
第1篇: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紧缺,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发展之需,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专业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很多高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综合培养。据统计,截至目前,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已不下400所。然而令人堪忧的是,许多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窘境,因为毕业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并不能胜任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追根揭底,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灌输基础物流课程,未能将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引入到教学模式中,并且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情况,各个高校应反思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特色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另一视角分析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协同创新中,创新的含义是指组织与组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角逐竞争的关系,也存在着相互协同辅助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非线性作用之下,产生的整体创新效应是独立组织或系统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在协同关系中,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但形成这种关系的前提是系统需对外开放。因而,协同创新带给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环境:人才培养突破了高校本地范围的局限,向高校之外的其他高校、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等外界组织扩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大环境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针对性地发生改变,明确培养目标,精细培养过程,完善培养制度。
在对物流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未能另辟新径,依旧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培养模式落后,所以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同时缺少实践平台,从而造成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低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另一视角来分析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其中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重视对物流理基础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多元化培养的理念。绝大多数高校在教授物流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善于结合地域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延伸课堂教授的旨要,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多元化脱节,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内涵单薄,在求职时岗位胜任能力低下。
(2)课堂教学模块以理论为主,实践创新为辅,分配不合理。课堂教学模块重心严重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课程开设强度不够,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有效得到激发,致使只能培养出一批批纸上谈兵的人才。
(3)培养制度欠缺完善。通过集中管理制度对所有学生进行管理,顾及整体而忽视个体,以书面成绩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致使学生丧失个人特色,发展潜力受到制约。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的理念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高校应积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在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相关组织的助推下,培养出具有高水准的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改善,在外界组织的支持下,将大大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自身也应该明确培养目标,精细培养过程,完善培养制度。本文将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1、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观航空物流发展态势,将具备鲜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民航特色是指结合物流理论基础知识与航空物流相关知识共同教学,重点培养出以特色品牌为核心的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是指摒弃以书面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将评判标准转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上,以及具备多元化结构的专业综合能力及素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高校全面贯彻协同创新理念的方针,协同外部力量从多方位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以及民航特色,具备民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人才应是高知识、高能力、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知识稳根基、以能力谋发展、以素质导标向。
2、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将知识、能力、素养纳为培养目标,以这三方面为核心内容建立培养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操作体系、素质拓展体系。根据协同创新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设计三个模块的主要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根据创新主体反馈回的建议或意见,坚持走以特色培养为模式的道路,与市场需求接轨,摒弃传统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进一步设计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大胆创新以实现课程的改革。改革主要实现两个目标:目标一,着重凸显民航特色,在基本的专业课程中合理安排涉及航空运输的课程;目标二,加大多元化培养的力度,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之中。
(2)实践操作体系。协同创新理念汇集各方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比较全面地构建了实践操作体系结构。实践操作在航空物流专业的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事必躬行是培养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3、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制度
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都缺乏灵活性,并且单将书面成绩视为学生优劣的标准,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协同创新理念提倡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新航向,所以根据社会潮流来改革培养制度是必然趋势。
根据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将僵化的集中式管理制度改为灵活性的分散管理制度。集中式管理制度下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教师一般只顾整体而忽略了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分散管理制度下,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导师能充分对学生个体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传导,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导师团体可由各创新主体中的人员组成,同时每个导师负责的学生量应控制在十个以内。导师应深入了解其下每个学生的知识构成,然后为学生提出符合学生个性且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指导性意见。
再者,摒弃以书面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传统落后的观念,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的素质等全面综合地对学生予以评价,引导学生将眼光延伸至书本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创新中去。
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与协调机制
在协同创新的汇集下,各方创新主体全程参与,都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与影响。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创新主体之间应如何协调关系、具体采取何种协同措施以及应参与哪些培养环节等因素,都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协同创新理念指导高校积极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等外界组织进行协同合作,共同组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协同过程中,高校能够根据外界提供的信息与资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培养过程,发挥最大优化效果,提升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创新主体之间具有五种协同关系,现分别对五种关系做详细阐述:
(1)高校与高校协同。高校与外部高校的协同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合作、师资研讨、校际联盟等方式建立。以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航空物流管理人才来说,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参考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的施行方针,并吸取其精华之处,同时积极开展师资交流工作,促进协同关系的稳步发展。此外,将求同存异的思想应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与外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中,培养本校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保留本校学生的常规之处,而且还持续发展本校学生的特色之处,力争上游,让本校学生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2)高校与科研单位协同。科研单位以研究为重任,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并且承担大量的重大项目,研究专家力量雄厚,在协同创新中,能够为人才提供得天独厚的接触科研研究的条件。所以高校可采用聘请科研单位的研究专家为客座导师,以此共同实现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还能为科研单位储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后备力量。
(3)高校与企业协同。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打造以胜任企业岗位的高能力人才,实现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价值。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企业可为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还可以为课程体系结构安排、教材内容编写以及学生就业方向提供建议与意见。此外,高校与航空公司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其输送相关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航空物流管理人才,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4)高校与政府部门协同。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发挥对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制度的干预,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的积极性、合理性,比如通过税收减免、项目资金补贴等相关手段保障创新主体的利益,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态势良好的社会运作功能。
(5)高校与中介结构的协同。在协同创新的作用下,中介结构发挥着桥梁连接的作用,通常以提供咨询服务、教育基金、社会服务等形式来协同高校对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进行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它更对创新主体具有催化、润滑的效果,汇聚多方资源并实现共享,实现信息有效的传导,对协同创新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协同创新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为高校输送出特色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下,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已不再是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发展出路,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适应社会需求,进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协同创新理念的方针,积极协同社会各方资源与力量,共同实现对航空物流管理特色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特色型人才的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为特色型人才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广阔空间。
第2篇:辽宁应急航空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解放以来辽宁省先后经历了数次的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避免。救灾过程中通过何种途径将救灾人员和设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运往灾区,已经成为政府救灾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航空物流配送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具有速度快,运送便捷的特点,它可以在第一时间配送救灾人员和物资到达救灾现场。因此,在现行的应急物流配送管理体系中,应急航空物流凸显其应急救灾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应急航空物流已成为世界救灾应急物流体系中首选的应急救灾物流方案,辽宁省在构造应急救灾物流体系时也应充分考虑应急航空物流救灾方案。
一、辽宁应急航空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航空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应急航空物流救灾主体不健全。救灾主体是灾后救助的关键,关系到救灾的成效。从当前辽宁省应急航空救灾主体的构成来看,应急救灾的主要力量是驻辽人民空军,地方各级政府尚未设置专门的应急航空救灾队伍。救灾主体不健全,救灾主体过于单一将导致应急救灾能力弱化,难以实施有效的应急救灾。其次,是应急航空救灾物资来源渠道单一。长期以来,用于应急航空救灾的物资主要来自于中央设在辽宁的救灾储备库和其他未受灾地区的捐助,地方政府的应急救灾储备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储备结构是将国家置于绝对的救灾地位,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可以马上启动国家等级救灾,由国家负责安排辽宁省的救灾工作。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统一领导,号召力强,其弱点是容易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第三,是没有把辽宁省各个机场的应急航空物流管理融入国家应急航空物流网络化管理体制,既没有在辽宁各个机场设立常驻的救灾管理机构,也没有在机场设立常驻的救灾队伍。第四,是缺乏军地协同应急航空物流协同演练。长期以来,空军救灾部队和地方机场与至少两个以上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协同配送演习次数极少,也缺乏设计应急航空物流演习方案和对应急航空物流防灾或减灾知识的宣传。
(二)应急航空物流储备不科学
一是机场应急仓储设施缺乏。机场仓储设施是设置在机场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场所,可储存应急救灾中需要的各类物资。目前,辽宁各机场尚未设置数量足够的专门应急仓库,当务之急是需要在各个机场预留出应有的仓库,以备救灾之需。二是应急储备物资数量不足。应急储备物资多种多样,它是应急航空救灾中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包括粮食、毯子、帐篷、收音机、手电、塑料薄膜、急救箱、发电机、卫星电话等。充足的储备物资是实施应急航空救灾的物质基础,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三是对科学储存救灾物资的研究不够。就应急航空救灾中使用的飞机种类来说,目前各机场现有的飞机主要是固定翼类飞机。固定翼类飞机在辽宁机场虽然数量较多,但在实际救灾中证明,固定翼飞机虽然可以发挥快速配送的作用,但在缺乏合适的机场和恶劣天气下其作用大受限制。而能发挥现场救援和定点配送更大作用的则是大型直升机,目前我国大型直升机研发和生产尚满足不了辽宁应急救灾的需要,往往导致救灾人员和大型救灾设备难以及时运输,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灾害发生地,因此,辽宁应急航空物流急需配备大型直升机。
(三)应急航空物流机场地理分布不均
发生自然灾害时,应急航空物流会本着最佳、最短路径的原则,利用灾害发生现场附近的机场来进行配送救灾人员和物资。需要立即救援的,应立即起飞直升机进行抢救伤员,这样需要就近起降救援的原则争取救援时间,理想的机场分布就是均匀分布。但辽宁省应急航空物流管理存在机场地理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现有的机场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附近,而距离大城市较远的区域机场配置严重缺乏。辽宁省现有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长海大长山岛机场、沈阳于洪全胜机场等9个民用机场中有4个主要集中在省会沈阳市附近。
二、辽宁应急航空物流管理解决策略
(一)完善应急航空物流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的救灾法规,建立辽宁航空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包括能够及时、准确接收和发布来自中央和辽宁省的应急救灾信息,启动辽宁省应急航空管理响应系统;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无缝救援机制;设立机场常驻航空物流应急机构,配备包括大型挖掘设备操作能手、创伤科医生、救灾心理辅导专家、搜寻专家、攀岩健将、直升机驾驶员、游泳健将、军队、警察等由各行业的精英组成的应急救灾队伍和专门的救灾仪器;在救灾的第一阶段听从中央和辽宁省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建立长期的演习救灾应急航空演习机制,对百姓进行灾害应急培训;每个机场至少要求有两个与辽宁省政府签约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全天候准备应急物流;设立专门的应急指挥系统,由中央工作组和辽宁省政府统一指挥,负责辽宁应急航空物流多套预案制定和定期进行物流演习;借助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工具进行演习宣传,组织军队和民众进行仿真模拟演练,加强民众之间的团结和政府沟通;同时将第三方物流公司、民间团体和生产加工企业纳入政府应急预案体系中,充分利用辽宁海运发达的物流产业优势。
(二)建立科学的航空应急储运设施
政府要利用物流供应链知识来为应急航空物流服务,提前预测应对自然灾害所需的安全储备,在不浪费国家资源的前提下确保采购渠道快速、畅通,储备的物资安全、卫生;通过科学统筹安排应急航空物流配送,进行减灾服务。这样才能在灾害发生时保证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救灾军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灾物质,包括大型直升机、航空设备和通信设备。在救灾的第二阶段由专业的物流公司从应急航空物流储备库中提取救灾货物,利用物流公司成熟的物流配送能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穿梭于各个机场之间的航空配送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航空应急储运急需大型救灾直升机和飞行员的配套支持,由于大型直升机在救灾中突出的悬停功能,具有救人快、装载人员多、不需要专用机场、速度快、续航能力强等功能,希望国家加大大型直升机的生产和供应。通过建立合理的航空应急储备,提升辽宁省应急航空物流配送能力。
(三)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周边地区,同时辽宁拥有国内一流的优良海港,省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辽宁省应急航空物流要与应急海运物流、应急陆路物流相互交替合理组合。为了更好地解决海、陆、空三方协调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辽宁物流产业的优势。可以利用辽宁省现有的9个民用机场和省内多个军用机场实施联合救灾,必要时利用中国海陆空军的力量救灾,同时要利用大型直升机续航能力强的特点,来克服辽宁省机场地理分布不均匀的状况,这样就能合理解决机场地理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对于辽宁省来说,应急航空物流管理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辽宁省要做好应急航空物流管理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应急航空物流管理理论,建立应急航空物流管理体系,在组织上服从中央和辽宁省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在实践中进行应急航空物流无缝网络化管理,在工作中建立多套应急航空物流预案。要注意发挥军队和第三方航空物流公司的力量,科学储备应急物资,联合陆路、海运等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利用军用机场,克服辽宁机场地理分布不均的劣势,利用大型客货飞机、大型直升机设备进行快速、高效地配送救灾人员和物资。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组织辽宁省企业和民众参与仿真演习。通过以上方法,发挥应急航空物流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辽宁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