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企业同城物流管理问题和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3:32

  

第1篇: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和对策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同城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尤其对于制造企业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基于此,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作用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一个直接的部门负责,物流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联系很少,在管理工作中存在孤立性。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改变了企业原来的管理模式,将企业各个部门有效的联系起来,保证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另外,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企业经济效益为支点,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经营状态处于最佳的状态。


  信息化的使用还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作为企业管理中关键的环节,物流管理信息化使用,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结构,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体系,以便于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


  2.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缺失


  有些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没有正确看待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系统认识,在管理模式上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另外,在物流资源配置方面,还没有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导致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成本,很难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2企业物流管理设备滞后


  物流管理水平会受到管理方法和管理设备的影响。现阶段,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尚未对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还停留在日常管理阶段,物流管理方面主要是人工作业,缺少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此外,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但企业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设备较为滞后,还不具备对物品扫描、分拣等操作,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3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在企业实际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这也是制约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各项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物流管理任务。这与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中年龄偏大、计算机能力弱、学习能力低有直接的关系。


  3促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建议


  3.1转变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理念


  针对现阶段企业管理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企业相关领导必须转变以往的观念意识,加强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视,让领导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并加强和企业员工的联系,共同配合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成立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加强信息化物流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创新,结合企业经营状况,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3.2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完善物流管理信息化体系


  企业为了能够不断的发展,必须从管理、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突破的难题。对物品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将字符、声音、视觉的识别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与信息化技术,满足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发展需求,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3充分开发物流资源,挖掘信息利用机制


  为了能够将现阶段企业物流管理信息混乱局面,需要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加强开发信息资源,及时的采集信息,以标准化、规范化作为信息采集的目标,为后期企业物流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依据。在开发企业物流资源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挖掘企业物流信息的价值。当然,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还需要端正物流管理工作态度,确保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


  3.4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建设


  一方面,在人才选拨和招聘过程中,需要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招聘标准,选择一些既能懂得物流管理专业,同时还能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业学者来企业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能力,丰富企业管理人员理论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还需要引入先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企业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


  4总结


  通过上述情况分析可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手段,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也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导致企业物流管理整体水平较低,跟不上现代化企业发展步伐。因此,必须转变理念,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挖掘有用的价值信息,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整体水平提升。


  第2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产、学、研积极融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具有较强的就业与实践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国家规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运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咨询服务、科技开发等项目有机地融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物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的产业,从业人员中70%~80%从事的是具体操作型岗位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而在当今市场上存在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供需矛盾,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院校升级、合并、社会力量投资新建而来,发展速度过快,而师资力量又相对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校企合作形式表面化,层次比较肤浅。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主要以签订实质性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主要以企业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主,经常忽略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来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何达到校方、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所以经常出现签完合同即告大功告成的局面。对于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物流类岗位的工作特性要求时刻有熟手进行相关的操作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不可能把一些工作岗位停顿下来去培养新人。


  2、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现在很多学校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是靠面子、凭关系,大多是一种无偿行为,企业这种单方面付出的行为难以保证持久。其实在不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用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补偿,但物流相关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较短,教师普遍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多,缺乏吸引力。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校企合作实施中提供技术能力相对较差。从中等院校升级而来的高职院校,保留了以前的主要教学人员。由于角色的转换,很多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科研要求,同时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他们又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而无法抽出时间进修,或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高职院校,可以相对灵活地进行师资队伍的构建,但是当今各高校人才竞争激烈,具有资深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又不太容易被高职院校引进,进而导致师资建设过程中实践技能、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科研水平也不尽合理。


  4、校企合作定位不明确,观念相对滞后。很多进行物流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把校企合作当作是完成评估指标和跟随潮流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手段,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利益,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


  5、专业建设缺乏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缺少科学预测。据中国物流学会统计,我国现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417所,高职院校903所,中职院校867所。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少地方特色,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尤其是缺少对未来几年社会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也与自身的办学条件有欠匹配,盲目地跟随其他院校。


  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启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3年,在常州市各高等院校中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学院“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重点支持专业,并获得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的中国物流教学创新示范院校荣誉称号。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5%,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保持100%,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初次就业对口率超过85%。本专业培养出了大批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也碰到了以上所分析的问题与困惑,在逆境中进行思考与探索,与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启示如下:


  1、建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对接。学院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对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原有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下设教学管理工作组、实习就业工作组、师资培养工作组、社会服务工作组和质量保障工作组,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


  2、实施“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3”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实施“四段递进、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第1、2学期校内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基本素质;第二阶段为第3学期校外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群真实体验,形成岗位认识;第三阶段为第4、5学期校内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第四阶段为第6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基于企业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物流师职业标准要求,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一个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模块、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包含1个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子资源库和5门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运输与配送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基础、物流服务营销)教学子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库。


  3、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常州科教城物流服务站的基础上,与顺丰速运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中厂”。新建仓储技术应用实训室,整合“校中厂”建设物流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主要功能区域:储存区、回收区、收发区和教学区。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健全实训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推进工学交替,建设期内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新建6家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建成“厂中校”。


  4、建设“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教学平台,转变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教学平台。将物流作业场景和工艺直接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及培训人员组成网络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在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内部署移动教学终端,在校内建成数据存储与控制中心,开展虚拟现场教学,同步记录真实教学案例,开展实时远程教学和技术服务。支持学校教学现场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实时场景双向传输,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借助视频特写和放大、慢放等效果,可以重点展示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重要过程。


  5、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名,使双师教师比例达90%以上,同时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名、企业兼职教师20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建成50人规模的兼职教师库。建立武进区物流技术服务中心,组建科研服务团队,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纵横向科研课题立项,为企业开展物流培训,提升团队技术服务能力。


上一篇: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共2篇)

下一篇: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优化与实现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