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特性的要求
作为与现今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专业,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根据其运作的特点,可将物流管理活动划分为两大范畴,即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其中企业物流的范畴涉及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购活动,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储存活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生产物流相关活动,产成品的运输与配送活动,等等。而社会物流层面,则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涵盖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货代等一系列活动。从这些实际的物流运作中我们不难看出,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的。
(二)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市场调查,当前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四类:理论型、管理型、应用型和操作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本科院校通常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战略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学术科研能力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通常培养的是具有物流环节实际操作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可见,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社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也很迫切。他们需要的是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类人才在企业中主要承担制定计划、流程控制和资源调度等实际技术性工作。
2014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专门论述了中国教育结构调整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目前,中国近2500所高等院校,将有1600-1700所学校要逐步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转化。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当然,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用型人才是一个很空泛、抽象的概念,民办高校还必须根据自身所处不同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环境,确定更加明晰的特色目标。如,基于宁波港口物流的需要,宁波大红鹰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成效显著,这一经验就很值得借鉴。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1]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
2006年,教育部有关部门就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做过一项专门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5.7%的高校有专业实践基地,55%的高校选择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23%的高校选择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有的高校还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多个实践基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40%的高校目前没有专业实验室;在现有实验室中,有将近一半的实验室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下,100-300万元的不足40%,300万元以上的仅占14%。[2]
在调查中,教育部有关部门还对30所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做了进一步统计分析。各高校设置的实验课程名称虽然五花八门,差别很大,但实际内容类似,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物流专业实验、相关课程实验及毕业论文。[3]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形式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校内实验环节与校外实训环节。校内实验环节,主要包含课内案例分析讨论、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等。而校外实训以企业参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训及企业实际顶岗实习为主。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始积极参与各大物流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校内实验环节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某些具体物流实例的描述,通过教师对相应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引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管理类的学生,案例教学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并相应地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流軟件教学。这种形式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它使得学生能在模拟操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较为真实地感受到物流管理的工作环境。
(3)物流硬件教学。现在有许多高校开始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硬件设备的物流仿真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这也能实现物流软硬件的协同运作,更好地模拟物流实际工作环境。如金陵科技学院从2010年起先后投入数百万元重点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其实验条件已达到江苏省高校的一流水平。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大型设施设备演示模拟区和国际物流沙盘展示区。其中大型设施设备演示模拟区包括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RFID无线射频系统、RF手持终端、自动分拣系统、GPS/GIS定位系统、POS零售、未来超市、扫描枪、普通仓储货架、托盘、条码打印机、物流盒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可以承担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4]
2.校外实训环节
(1)认知实习。这种形式的实训是目前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最为基础的实践方法,即学校组织学生进入一些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使得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内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大多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吸纳一部分的学生参与企业的短期实习,这可以让学生亲身参加企业的具体物流工作。一方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这也给学生就业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了机会。同时,大多高职类学校还会给高年级的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深入的进入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进行实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实操内容。
(3)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的最后环节。一般学生会根据选题进入相应的企业参加相关工作并从事课题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是为了让学生将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具体的企业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物流竞赛。物流竞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企业真实案例的实战机会,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其日后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存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但真正全方位展开运作的学校还是少数。首先,大多数的课程实践多由理论教学或简单的软件模拟替代。其次,认知环节也仅限于参观大众的物流环境,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走马观花,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再次,专业实习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或是没有实际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实习。最后,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样,虽然学生参与了实习过程,但无法将物流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无法拓展自身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三本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只包含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毕业实习等内容,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5]另外,大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缺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体系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竞争优势。
3.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欠缺
一方面,教学软件的使用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但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两个软件所有课程都使用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缺少对具体专业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学校领导虽然了解物流实验室对于物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迫于资金的压力也会缩减相关投入。
4.校外实训环节开展薄弱
如今,随着培养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方针的提出,学校开始着力建设与企业的各项合作。但由于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简单基础的物流操作实践与专业的培养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物流部门一般也只限于接受学生的参观学习,这使得校外实训环节的开展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实践的要求,造成专业的培养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的局面。
5.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国物流专业起步较晚,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教学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大多由管理类、经济贸易类和交通运输类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现代物流专业深入、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具有现代物流专业学历的年轻教师,往往只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教学和科研经验。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教师队伍中没有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导致教学本身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目标相悖,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理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定位及专业方向理清改革的思路,而非一味地盲从或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因此,就三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从以下几点展开思考。第一,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实践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型,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怎么培养具有院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很强,涵盖范围很广的专业,我们必须找到我院专业培养的特色,这样才能有效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基于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比如在认知实习环节,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果。可以在认知实习之前安排专业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讲座,并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再在实习过程中加以讲解并答疑,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第三,明确激發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这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保证。让学生了解并喜欢物流专业是激发其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不断地强化专业概念,为其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做好铺垫。
(二)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规范
虽然我院已有近10年的物流管理方向的办学经验,但由于2015年前没有正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导致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相关教学规范制定得不够完善。物流管理作为市场营销的下属方向,专业课程开展较晚,而其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规范又多参照市场营销专业,缺乏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专业课程,从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实践教学考核的方法等方面制定符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规范。
(三)培养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是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并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针对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真正进入相关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其次,鼓励教师参加物流调研活动,如学术会议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鼓励教师努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设施设备
物流专业具有实用性及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其实践教学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的投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存在教学软件及硬件严重不足的情况。软件方面,比如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目前所用为用友ERP软件。此软件只能較好地体现企业内部进销存环节的运作,而不能展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因此很难满足本课程的需要。硬件方面,由于我们缺少专业物流实验室,学生无法直观地了解托盘的码放、条形码在流通过程中的意义、订单的处理,库存管理在店面、配送中心之间的运作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
(五)打造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校外平台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纷纷与相关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取得较好成效。这个经验值得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这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针对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我院应该不断加强合作关系,加大合作力度,并根据企业特点,安排其作为参观单位或实习单位。作为参观单位,企业可以接受物流专业学生定期进入企业参观其物流操作流程;作为实习单位,企业可以接纳具备认真学习态度并热爱物流专业的部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暑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另外,我院也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到校进行专业讲座及培训,并派出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可见,打造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小更.基于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23-224.
[2]于渝飞.基于民办高校实用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4(10):151-153.
[3]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34-36.
[4]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47-148.
[5]许岗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物流科技,2010(9):132-133.
[6]王皓.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3):121-122.
[责任编辑:陈明]
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2期
作者:于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