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教工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的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的作用,研究促进其作用发挥的对策,党的战斗力就越强,党的先进性就越能体现。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工党支部,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处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直接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委的决策和决定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大责任,然而,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教工党支部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只有找出对策切实促进高校教工党支部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使其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高校教工党支部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必须首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支部要组织党员教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党员的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党员有助于提高其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1]
(二)桥梁和纽带作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的支部委员会要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师生员工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工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它的设立加强了党与高校教师的联系。教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通过党支部反映到学校,学校可及时、准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制定相关措施。同时,教工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生活、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执行党校相关文件精神,把党的大政方针及学校的具体工作传达到教师当中。
(三)教育、管理和服务作用
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支部的基本职责。《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扎实做好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党支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党团组织生活,加强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教师明确身上肩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年教师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党员干部深入教师当中,实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热情
(四)促进学科建设的作用
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中心,因此,高校党支部的主要职能是参与、支持、保证和监督学科中心工作的完成,高校党支部必须始终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这个中心,服务于高校三大建设开展工作,而绝不能游离于本单位业务工作之外,通过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其他良好条件。
二、制约高校教工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教工党员教育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许多高校教工党员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政治的倾向,缺乏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和思想改造的主动性,放松党性锻炼;有的教工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明显,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有的教工党支部对在青年教师中尤其是在高学历、高职称教工中发展党员工作缺乏足够认识,工作缺乏主动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不及时、不到位,少数教工党支部已多年没有发展教工党员;有的教工党支部在党员的教育工作中认识上有偏差,或者虽认识到位但教育却不到位,造成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展失衡;有的教工党支部难以生动活泼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教工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难点和实践热点问题,仍然习惯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没有很好地解决从单一形式向多样化、现代化、交融化、互动化方向转变。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欠灵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种种因素致使教工党员教育效果不是太理想。[2]
(二)教工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理想
高校教工党支部班子成员普遍兼职者多,工作量大,没有额外的政治、经济待遇,使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选配存在困难。一些组织上认为合适的,教工本人却不愿当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有的能力不强或年龄偏大的教工党员却长期在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岗位上;有的教工党支部班子成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业务能力也不是很强,党员之间也缺少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党支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和号召力。此外,目前教工党务干部队伍管理、培训、晋升机制还有待加强,使用多,培养不够,激励不足,从而导致教工党务干部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支部工作更是缺乏生命力。
(三)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由于重教学科研、轻党建的原因,凡涉及教学科研的工作,教工党支部会不遗余力,但涉及党支部组织生活时,往往出现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深入,准备不充分等问题。[3]章锐工作临时应付,活动组织随意性大,有政治活动时就勉强安排,甚至有些支部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才勉强安排。组织学习无规律,导致了支部管理松懈,民主评议、组织生活等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只囿于传统的经验和做法。组织生活单一,仅仅停留在学文件、读报纸、听报告等活动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党员之间缺少深层次的思想交流,组织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削弱了教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教工党支部组织发展工作滞后
在高校发展党员普遍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教工党员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发展。这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严格、漫长的党员发展程序。而各民主党派以主动发展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目标,发展政策灵活,吸引了他们的加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漠,入党动机功利化趋向明显。[4]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上,政治观念淡薄,入党积极性不高。另外,部分教工党支部对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对他们进行党务知识培训,教工组织发展滞后。
三、促进高校教工党支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载体
(一)支部设置要科学合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在学科重组、专业调整以及内部管理改革中,党员队伍变动频繁,导致机构设置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改变原有组织设置的模式,对教工党支部设置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各学科专业为基点,成立教工党支部,把教工党支部尽可能地建立在能够相对地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依靠各专业优势来鼓舞人、激励人。要将教工党支部的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学科领域延伸,向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课题组成员延伸,不断加强党支部的组织覆盖面,增强党支部的影响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在于活动,然而高校教学科研任务重,党员队伍较为分散,平时的主要组织活动形式是各种会议为主,集体外出活动机会少,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要适应新形势,增强组织活力,党支部要严格党组织生活,对活动方式加以改进,定期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化,教工党员可以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同时支部活动应围绕高校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各种措施,坚持做到教工党支部活动与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与业务学习、校院发展相结合;与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相结合,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以实际的服务成效提高党的威信,使教工党支部活动始终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中心,相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激励党员不断进步,使党员在学习工作和其他各项活动中起到先进模范作用。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提高教工党支部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教工党支部要结合支部自身实际,制定党员行为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保证保障机制、支部书记委员培训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实现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标准可循,才能保证支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5]
(四)选好教工党支部班子
党支部书记是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的主要要组织者和具体推动者,选好支部书记是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核心,要十分重视教工党支部书记的选拔配备和培养提高工作,高校教工党支部书记要按“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好、党性觉悟高、党务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同时要为教工支部选配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工作性质相对稳定的同志担任支部委员,以保证支部正常活动的开展,保证支部工作的统一性和协作性。还要定期对教工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教工党支部的建设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一是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严格党员的组织管理,教育党员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教工党支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二是要做好教工党员发展工作,吸引优秀青年教工积极靠近党组织,不断壮大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只有保质保量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基层党支部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苗国厚,苏杰﹒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7)
[2]汪一丁,朱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31).
[3]章锐.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文教资料,2010,(9)
[4]杨冰,庄森.有效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作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10期
[5]路红华.高校教工党支部作用发挥的途径与形式探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上一篇:浅谈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下一篇:景德镇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