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共馆怎样“以岗定薪”—从竞聘上岗到以
论文摘要:县级公共馆“以岗定薪”,关系到馆员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积极性。本文试拟技能素质,梳理县级公共馆岗位的含金量;拿事实数据,透析竞聘者的资质;凭公信机制,助推考评上岗和奖惩;用项目薪酬,拓宽馆际岗位流动。促使县级公共馆岗位设置科学有序的运行。
论文关键词:以岗定薪,技能素质,竞聘资质,公信机制
馆际流动
2009年12月,有些地区公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当地权威媒体解读:今后事业单位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并且传播:“事业人员将告别终身制,不分编内编外,大家一条线起跑,重新上岗定薪”。2010年1月,有的省(市)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一场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革命,真的来到改革滞后的县级公共馆。我们赞成:“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在新机制下建功立业。”另有一种舆论:为“安全过渡”,岗位人员不动。这就乐坏了当代的“南郭先生”,又能蒙混一段时期,还能拿到高薪。
县级公共馆岗位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提条件是:哪个岗位含金量高?拿什么竞聘?瓶颈环节是:谁来评定上岗级别和年终绩效?县级公共馆人员是参与的主体,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显公允。馆领导也怕接这个“烫手山芋”。终极问题是:如果岗位原封不动,就失去改革意义。如果竞聘后,有人上去,有人下来,今后还在一个馆内,天天见面,怎么和谐合作?“以岗定薪”会不会象“潘多拉盒”,打开就放出了混乱,关闭又封住了希望?改革前夜,众说纷纭。这是不容回避、尖锐而务实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议案。
一、以技能素质,梳理县级公共馆岗位的含金量。
评估文化岗位难;评估公共图书馆岗位更难;评估县级
公共图书馆岗位难上加难!“图书馆法”还没有出台,全国2391个县级公共馆的规模天壤之别。2006年,有30.65%的县级公共馆没有进入等级馆行列,截止2010年1月,扩大到36.7%。同时,有480个县级公共馆达到一级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有的县级公共馆达数亿元投资,有的县级馆却没有馆址,谈何岗位?怎样统一标准?怎样统一考核?没有政策可依,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欲速则不达”。因此,先以部分县(市、区)图书馆试点为宜。
人事部“管理试行办法”第七条指出:“事业单位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预,则立。”按照县级公共馆的现状,我们把岗位的含金量进行逻辑推理:
1.1人人能做的岗位要求低,人数越少能做的岗位含金量越高。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根据县级公共馆岗位技能,把每一个岗位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感情付出、工作环境指标进行量化。按照岗位技能需求,从低到高的是:阅览室、外借处、少儿部、办公室(总务)、采编室、电子阅览室、古籍部(地方文献)、信息咨询、辅导部、馆长室。
岗位技能需求示意图:
馆长创职称
辅导新
古籍 微机 采编 办公室 少儿 外借 阅览室 | 策 划
|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原岗位 |
| 竞聘岗位 |
| |||
职称 |
| 参加工作时间 |
| 学历(时间)学校专业 |
| |||||||
工作业绩 |
| |||||||||||
获 奖 成 果 | 题 目 | 时 间 | 报刊名称 | 独著、合著 | ||||||||
|
|
|
| |||||||||
竞 聘 计 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