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徐圩新区开发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新区开发的成因,分析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资源禀赋,提出新区开发的重点:(1)港区建设;(2)发展临港产业(3)海滨新城镇建设。本文还探讨了开发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搞好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论文关键词:连云港,徐圩新区,开发建设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连云港沿海开发,要立足深水港口,依托陆桥经济带,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构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打造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连云港徐圩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开发是落实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1新区开发成因
2004年连云港市接管由交通部下放的连云港港,制定了“以工兴港、以港兴市”的发展方针,鉴于港口陆域狭窄,难以布局大型临港产业园区,2005年邀请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究形成在埒子口以西海岸建设港区的新规划。同年10月,由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联合调研组,组织20多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开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提出在徐圩片区建设临港产业基地。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来连云港视察期间,指出连云港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特别是地区发展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全国区域范围可以带动经济协调发展,指示连云港港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七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连云港的位置很重要,是涉及全局的问题。连云港的建设不仅要看到附近的几个省,中亚国家也关注欧亚大陆桥”。2008年5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专题研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连云港的开发具有国家战略意义。2009年3月5日,连云港市委召开常委会,作出了全力推进徐圩新区开发的决策部署。
2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新区位于市城区东南部,由徐圩片区、中云台国际物流园区、以及规划填海新建的徐圩港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90km。新区东靠灌西盐场,西依云台山,南邻东辛农场,北临黄海,处于海州湾经济带、东陇海线产业带和灌河经济带所构成的π型城市格局的中心位置,距陇海铁路东起点站―连云东站、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约5km,距亿t大港-连云港主体港区约10km。新区为海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高程2.7m,建有防海潮大堤。所在海域地质稳定性较好,无活动性断裂,历史上也未曾发生过强烈破坏性地震。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多年平均高潮位为3.32m,50年一遇高潮位为4.04m,百年一遇高潮位为4.15m。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4℃,海面终年不冻,年平均降水量930mm,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对海岸安全影响最大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大风和天文大潮汛耦合,除极个别天文条件下的大潮汛外,几乎均因台风边缘过境引起,影响不太严重,开港七十多年从未发生过骤淤碍航现象。
3新区资源禀赋
3.1港航资源
拥有从烧香河口至埒子河口约23km大陆岸线,-5米等深线平均距岸5km,海面宽阔,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期间,带来大量泥沙,海底普遍沉积厚度不同的粉沙粘土质淤泥,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供沙断绝,经过100多年的侵蚀调整,海域环境已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利于深水航道、码头泊位的建设和维护。烧香河口等处,可建分流小港开发海河联运,利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3.2盐田土地资源
共有盐田有172km。海水晒盐生产方式已落后,它占用海岸空间大,特别是低产盐田,经济效益很差。我国盐矿资源丰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应合理调整盐田的功能,将其用于从业人员多、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开发。盐田是矿业用地,使用成本很低,低产盐田仅为农业用地的15-50%,且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盐田分布在海边,靠近港区,改造后用于临港产业便于原料和产品的海运。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费用低的优点,可以方便对海内外资源进行配置。盐田远离集镇和市区,人口密度极低,开发空间大,便于布局大运量、高能耗、大用水量、产业链长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产业,在“三废”处理等环保方面也较为方便。
3.3旅游资源
海岸有优良的粉质沙滩,潮间带宽阔,南部埒子河口一带最宽达数公里,北部排淡河口一带也有数百米,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沿岸海堤既是安全保障和公路通道,也是独具特色的观海平台。台南、徐圩盐场是淮盐的重要产地,大面积的盐田,广布的河道水库,悠久的淮盐文化等,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埒子口湿地是连云港三个重要的海岸湿地之一,生态系统完好,野生动植物众多,每年都有许多候鸟迁徙途中到此歇脚、觅食,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4新区开发的重点
4.1港区建设
依托临港产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产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同时承担中西部地区能源等重要物资出海口功能,规划到2015、2020和2030年吞吐量水平分别为3000万t、7300万t和1.3亿t。港区基础建设主要有:开挖深水航道,连接港口主航道和主体港区;在埒子口北至方洋港间13km沿岸填海,形成包括29km水域在内的74km的双堤环抱式港湾;依托双堤内形成人工岸线,建造30万t级及以下干散货、液体散货、杂货、集装箱等各种专用码头、公用码头及货主码头泊位(可建一百多个)。
完善集输运体系,建设港区至钢铁、石化等产业园区的铁路网络,与陇海铁路连接,建港区公路,与临港产业园区及市域疏港高速环网相衔接。在防波堤内利用浮筒设置海河联运区,满足海运船只与内河航运船只的货物转运需求。建设石油输送管道,由液体散货码头引出,经石化产业聚集区,连接外围鲁宁石油主干管道。
4.2发展临港产业
港口物流业。发展一般仓储运输业、专业批发交易业、加工物流产业、逆向物流产业、供应链物流业以及物流配套服务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包括铁合金产业、合金钢产业、营销型钢铁加工业、产业型钢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工产业。发展炼油产业、海洋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以及精细化工产业。是清洁能源产业。发展IGCC多联产产业、IGCC多联产设备、生物质利用设备、能源回收利用设备、冷热电联产设备以及燃料电池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零部件、电气机械设备、船舶零配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化设备制造、港口物流设备,核能设备制造等产业。
4.3海滨新城镇建设
目前新区仅有1.6万人,且多为盐业人口。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境内人口必将日益增加。据连云港港七十多年发展历程,预计到2015、2020、2030年,仅徐圩港区的职工、家属及相关人员将分别将为1.5万、3,1万、5万人。台南、徐圩两街道相距20km,分别位于新区南北入口的重要位置,交通便捷,有良好的城镇社区基础,作为新城片区建设的两个发展极核,对其周边的盐田进行回填改造,形成城镇建设用地,按照人居环境要求,开发房地产,完善各项有关市政基础设施,建立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优化软环境,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有序发展社区经济,逐步建成经济繁荣、人气旺势、和谐安定的的海滨新城。台南片区靠近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陇海铁路东起点站,适宜建造彰现连云港城市特性的地标型建筑,如区域合作中心会馆,作为东中西区域互动平台载体,用于各省区设立办事机构,开展多区域、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国际大厦供大陆桥海外货主、船公司等进行外贸商谈,以及开设外轮物资供应、国际海员俱乐部等功能。徐圩片区有埒子口湿地,附近有灌西盐场,适宜建有埒子口生态公园、淮盐博物馆等。烧香河口至徐圩港区北端10km岸线内,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如在海堤路两侧构筑由滨海广场连接起来的条状商业休闲带、艺术长廊等,打造成海洋风情景观带,成为新区城市生活岸线和亲海平台。
5新区开发建设途径
首先利用全球经济构结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进行海外招商引资。市领导率团多次参加江苏在日本、韩国、香港等海外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沿海开发合作说明会,拜访日本协力银行、韩中亲善协会、香港百营投资控股公司等企业和经济团体,进行新区开发推介,发挥东方桥头堡效应,吸引新加坡、加拿大、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家来团与连云港进行合作沟通。
其次依托各项政策利好,积极争取将产业开发项目开发列入国家或省的“十二五”规划之中。新区先后派团参加江苏沿海开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市举行的洽谈会,恳谈会,寻求与央企、大型民企、大公司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已成功签约涉及港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与深圳市签订了整体开发20km.新型产业园区的合作协议。
还要利用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承接大项目。2009年国家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推动钢铁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江苏省政府决定将省内城市钢铁产业搬迁到新区,建设400万t精品钢及千万t级钢铁基地。中石化集团规划用5年时间与连云港合建30万t级原油码头、300万m原油储备、液化天然气项目以及输送管线等,将有40km园区用于石油化工主导产业和树脂后加工、精细化工等配套产业,远景目标为液化天然气接卸能力每年达300万t,原油储备库容1200万m,炼油总规模每年4500万t,乙烯总规模年产320万t。
6加强环境保护
节约资源集约开发是对环境最直接有效的保护。岸线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优先用于港口开发,尽可能兼顾城市旅游开发,不忽视临港产业开发。开挖港池、航道产生的疏浚泥土,用于填海造陆,不在海域内抛泥,避免海水污染,又可减少在陆域取土,实现对陆地、海洋环保的双重保护。
按照环保招商、可持续发展招商要求,把好项目的准入关、准建关、准产关,引进、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严防污染搬家。做到园区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建设项目和环保工程相互配套,日常各项防污染措施要落实,处理污染事故要及时。
填海造陆、盐田改造,需大量土石。开山采石取土,使山体、林木、植被遭破坏;爆破挤淤、挖掘、疏浚等,使海岸形态骤变,海水浑浊,陆海生态环境受到直接或间接破坏。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海堤背水坡、园区路边等处广植耐盐碱常绿树木,利用滩涂、闲地栽花种草;在适当海域建造人工鱼礁,放流足够数量的多种鱼虾贝藻类种苗等,对陆海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修复和补偿。
参考文献
1 张玉祥. 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研究成果汇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62.
2 连云港地方志办公室.连云港年鉴 2008[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3 胡君柳.沿海大开发[N].苍梧晚报,2009-09-15:(2).
下一篇:锁定效应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