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初浅思考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困难群众的制度性安排。因此,只有通过尽快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利,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水平,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民生目标。
论文关键词: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思考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城乡居民的医疗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社会贫困人群因没能力缴纳保费而游离于制度之外,或有部分虽已参加基本医保的人群,因患有大病、重病,个人(家庭)负担沉重而放弃治疗,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医疗救助。加快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已成为缓解社会贫困群体医疗难题,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社会贫困人群的生活和医疗问题。2005年,国务院转发民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标志着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贫困人群对医疗的需求等要求很不相适应,在某些地区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2008年底,盐城市亭湖区总工会对108户城市低保家庭和293户特困职工家庭进行了医疗保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2.5%低保和特困职工患有慢性病,19.6%的患有重病,12.5%的是残疾或瘫痪,其他家庭成员中有3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他们中间只有65.7%的人群参加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而有25.3%人群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低保和特困职工人群医疗费负担相当沉重,常年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其中医疗费约占总支出的50%以上。由此可见,贫困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贫困人群的医疗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中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贫困人群在患病时获得医疗救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对病人进行救治,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也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体现,在政府主导和社会的参与下,对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救助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二是坚持救助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的确定应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财力相对有限,对贫困人群只能提供可能的低水平的医疗救助。三是坚持医疗救助制度与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三、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中需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医疗救助基金的筹措问题
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体系中一项重要制度,是医疗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政府强调公平最直接的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下,政府应当为低收入或无收入贫困人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给予低保障的医疗救助,这也是国外普遍做法,因此,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政府应当义不容辞承担起主要责任,并根据经济增长,救助对象的需求,政府的拨款要逐步加大。同时,也应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捐款、福利彩票公益金等多渠道筹集,拓宽医疗救助资金的总规模,增强医疗救助的能力。
(二)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问题
由于各地救助资金有限,如何合理确定救助对象,是顺利实施医疗救助计划面临的难题,也是医疗救助政策制定中关键环节。为提高救助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确定救助对象应掌握在当地最贫困的家庭和最困难的人群中,界定最贫困家庭,主要从家庭人均收入指标上来衡量是否贫困,比如采用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贫困线,当然这相对好掌握些,因为,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各地都有一定标准和统计数据。确定最困难人群,就相对难掌握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般都在贫困线以上,但由于长期疾病,导致家庭的贫困。由此,医疗救助对象确定首先是贫困人群,这类人群的生活水平仅能维持在生存状态,没有多余的支付能力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而且这类人群往往也没有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其次是因病致贫的人群,他们收入虽然高于贫困人群,但因患大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致贫,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更需要医疗救助。
(三)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的确定问题
合理确定保障水平是关系医疗救助效果和制度运行持续性的关键。保障水平确定过高,有限救助资金无承担能力,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对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有一定的冲击。保障水平确定过低,则起不到实现救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民、华迎放:《法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保障》2004年第6期。
2 顾昕、高梦滔、张欢:《医疗救助体系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 李华:《医疗保障规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2007年第9期。
4 苏萍:《美国医疗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才智》2008年第13期。
上一篇:轻轨供电系统谐波的测量与仿真分析
下一篇:重庆现代土地制度模式探索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