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东部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10 10:47

论文导读::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我国已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山东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论文关键词:山东省,城镇化,中等城市群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大省。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从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明显呈现出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发展水平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次递减。目前,我国已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至少应在如下两点上达到共识: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指导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实践;二是中央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要齐头并进,没有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山东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山东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就是要在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建设小城市的同时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以县城为重点,通过大力膨胀县级城市规模,推动县级城市尽快向中等城市发展,更大规模地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的有效聚集,使其成为连接城乡、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从山东的实际出发,依托县城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有其现实可能性。
  (一)现实性分析
  1.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的需要
  目前,山东省主要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城市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住房等客观因素限制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规模。由于发展方式转变还没有到位,发展速度愈快的地区,物质消耗比重增长的也就愈高。可以说,城市的规模发展越大,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搬西方国家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必然会带来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交通和生活空间拥挤等一系列“大城市病”,不利于城市自身的持续发展。另外,山东省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改革以来尤其是1985-1991年,在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下,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导致了城镇集聚能力的下降。相当数量的郊县小城镇零落分散、发展缓慢,构成两极不平衡的城镇体系结构,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把中心城市和各郊县通盘考虑,在促进中心城市成为增长核心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建设若干人口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同时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在这个城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依托县城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因为县城处在上接大城市、下连小城镇及广大农村的特殊位置,以此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对上能够充分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对下可以依次传递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发挥自身的带动力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发展。
  目前,一些东部沿海省区在发展中等城市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比如,广东省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一大批县级城市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江苏省目前以县级市为主的中等城市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浙江省大力实施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从而使以义乌、东阳、永康等为代表的中等城市迅速崛起, 成为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由此形成了浙江省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2.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从城市“点状拉动”转变到城市群“组团式发展”,这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历史选择。事实上,靠建设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隆起已经是成熟经验了。从国外看,象美国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世界第一大“波士华城市带”,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世界第二大城市带,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带等,都大大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理性思维下,山东省作出了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决策。“半岛城市群”是指由济南、青岛、烟台等8座城市组成的城市带。但是,这8个城市相距大多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中间地带不少“凹陷”。要使这些地带迅速隆起,目前靠这8个城市通过扩张相互衔接还不现实,这样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县级市身上。在“半岛城市群”的范围内有22个县级市,如果这些县级市能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以四五十公里的间距分布在半岛上,那么,“半岛城市群”的概念会丰富很多,将使人真正置身于“城市群”的感觉。“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分布就是高密度的、繁荣的。随着行政资源作用的淡化和市场资源作用的显现,有些县级市已经呈现出超越地级市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长三角”、“珠三角”,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些县级市支撑着。所以,实施中等城市战略,也是顺应构建“半岛城市群”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可能性分析
  1.依托县城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具有强大的动力机制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城镇化发展主要有两种动力,一是城市“拉力”,二是农村“推力”。山东省城镇化的这种推拉机制十分明显。首先,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所以,也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强烈的转移需求,形成了城镇化的巨大推力。其次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拉力来自于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需求,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同时,非农业部门较高的劳动报酬和城市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所形成的良好便捷的服务机制,对农民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县城靠近广大农村,为农民所熟悉,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因为,县域的特色文化是以血缘、地缘、人情关系和共同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地域文化特色使不同的县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各有不同,甚至在方言上,大多数是以县为单元的。山东人的家乡观念较深,一般不愿远离家乡。但是现代化和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乡村居民向城镇迁居不可避免,因而县城作为家乡的“大城市”就成为迁居首选。
  2. 依托县城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具有规模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界所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发展大城市无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巨大动力,但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大城市的数量毕竟是少数,且容纳人口有一定限度。另外,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也有限。根据测算,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其辐射半径为180公里,北京的辐射半径是150公里,超过了这个范围,其辐射、影响、带动作用就明显弱化。而前些年我们把小城镇作为大战略,使之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客观地讲,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意义。但农民离土不离乡、职工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战略,在实践中所带来的生产力布局分散、基础设施配套难、企业管理成本高、城镇化过程对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力和带动力弱等弊端也日益显现了出来。一般结论认为,城市人口达到25万才能显现出规模效应。按照这一标准,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都存在资源浪费问题。相比较而言,依托县城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因为中等城市具有规模适度、人口适中等特点,容易克服大气、噪音等环境污染,缓解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矛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与城市、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用生态、用环境创出城市品牌。中等城市既可以有效解决分散发展小城镇带来的资源浪费、生产力布局不合理问题,又可以避免一系列“大城市病”。而且县城作为传统县域经济中心,具备向中等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 依托县城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是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已基本完成了自南向北开放重点不断拓展的过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3个区域已经成为人口和城市相对集聚,经济相对发达且潜力较大的区域。由此,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山东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山东省占26个,县域经济的快速膨胀是县城膨胀的强大经济基础。
  二、山东省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的路径选择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应重点抓“三个结合”。
  (一)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园扩城
  按照建设城市新区的思路建设园区,既可以有效扩大城市空间规模,又可以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一举多得,这是近年来很多城市的一条重要发展经验。按建设城区的思路发展园区应当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园区。一个县可以有功能不同的多个园区,但除资源加工型和旅游开发型园区外,每个园区都应紧密依托县城。二是按照城市新区的标准规划园区。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中等城市发展战略,将园区的规划与县城的发展规划统一起来,融为一体。三是顺应形势发展及时整合园区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加快园区融合,发展带状经济、网状经济或环状经济,以此把中心城市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从更高的起点上带动中等城市建设。
  (二)把调整城乡布局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以产兴城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互动关系,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县城在向中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在这方面应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一是充分借助外力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在于自身拥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调动和利用多少优势。与大城市比,县城自身发展优势是不足的,需要在借力、借势发展上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具体到产业发展上,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走引进、联合、嫁接的路子,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县级市能够获得奇迹般的发展,主要走的是这条路子。作为县级市,大多有着地价、劳动力便宜的硬件环境,软环境近年也有较大改善。只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降低外资进入的行政成本,境外产业就会由低到高逐渐跟进。
  二是集中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和大城市相比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县级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所以,在产业选择上更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做大做强,形成区域经济的鲜明特色,切忌四面出击,力戒结构雷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差异化,即要有特色、有市场前景、最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成长性;二是产业的关联性,产业的关联性强,就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产业集群。从世界范围看,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是一个规律。如美国的“硅谷”、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都大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看,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区比较典型。它在全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有点像意大利的专业化产业区。这种区域性块状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浙江产品质优价廉、款式新颖的竞争优势。
  三是推动生产力布局从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山东也不例外。如2008年山东城镇化率47.6%,工业化率51.8%,两者相差4.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建设力度不够、扩展不快;另一方面说明,生产力特别是产业布局过散,没能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应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向县城集中。企业进城一举两得,从企业自身看,可以获得一个加快膨胀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城镇化的角度讲,可以壮大城市的产业基础,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三)把城市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首先,县城应适应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主动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搞好与大城市、周边城市以及小城镇的设施对接,建立快速、高效“经济圈”、“通勤圈”。
  其次,要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目前,重点应抓好教育资源的整合。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转移就业,还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农民教育体系,真正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运行机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要依托各类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及其它职校,积极探索“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等培训模式,逐步建立起“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促进农村劳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用系统观念发展中等城市,正确处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系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不是孤立地发展中等城市,相反,中等城市只有紧紧依托整个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城市,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中等城市要积极主动地承接大城市的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都表明,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通过城市郊区化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派生出许多“卫星城”,进而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世界第一大“波士华城市带”,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世界第二工业城市带,我国的长三角城市带等,都是大城市辐射带动的结果。目前山东省的绝大部分县城,一般都靠近一个或几个大城市,应自觉把自己摆到大城市的“卫星城”位置上,主动承接大城市的扩散效应,搞好基础设施和产业等方面的对接和分工合作,借势借力提升自己。二是中等城市的发展必须要体现特色。在县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城市特色研究,把产业特色与文化特色、传统特色与时代特色、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地域性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竞争优势。
  (二)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体制、政策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政策、体制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必须从制度创新上切入,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从目前情况看,县城的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增长潜力较大,应当在创新制度上积极试点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率先突破:一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放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各种限制。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重视搞好农民进城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系统,及时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技能、就业愿望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势和趋势,为搞好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搞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沟通,定期交流城市劳动力就业信息和农村劳动力择业信息,为指导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依据。
  (三)突破二元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领导思路制约,实现从“县长”到“市长” 的根本转变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存在着简单的“地名城镇化”倾向,即大量“县”改成了“市”、大量的“乡”改成了“镇”,而领导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没有随之相应转变。“市长”与“县长”的最大不同,就是应当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把研究城市问题摆上领导工作的中心位置,尤其应重视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和理念,善于在城市经营中发展城市。城镇化不单是一个伴随着产业聚集而发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口接受现代文明熏陶而提高自身及社会群体素质的过程。城市领导者应当像抓城市物质面貌改观那样,抓好城市精神面貌的改观。按照转移农民先“转化”农民的思路,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更多的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山东统计年鉴2000--2008
2.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冯治著人民出版社2004.4
3.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刘传江郑凌云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5
4.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姚鸿明人民网2005年03月11日
5.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王梦奎冯井谢伏瞻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
6.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任远联合早报2001年04月13日
 

上一篇: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区功能转型与提升研究—以上

下一篇:重庆案例:大规模“农转非”的福利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