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两型社会背景下关于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5-11-10 10:47

论文导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之间的竞争,既包含表层的竞争(企业,产品等的竞争),也包含深层次的竞争(区域品牌竞争)。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如何建设区域品牌,对实现中部崛起意义至关重要。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品牌,竞争力,产业集群

  武汉城市圈品牌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及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个城市组成的,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基本概念,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所蕴含的独特个性的区域名称和标记。因为以往划分的城市圈大都是以片面的最求经济发展或体制转变而设立的,所以武汉城市圈的设立则是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创新,从而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以此探索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为以后更多试验区的设立做出重要的尝试。
  一、影响城市圈品牌效应的可能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或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逐渐上升到了品牌层次的竞争。当然品牌与区域或企业的竞争力仍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的提升过程基本重合。
  
  表一
  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城市圈品牌的建设的因素有:政府、区域、企业、人才。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影响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圈品牌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在两型社会建设下产业集群,各要素会对城市圈品牌建设有哪些新的要求,并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去满足这些要求。
  二、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在城市圈建设的初期,各地方政府大多对城市圈这个词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认为只是简单的城市圈内各城市的GDP的叠加,或简单的企业转移。
  1.2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壁垒并未控制,以此来抵抗圈内其他城市企业的进入所带来的冲击。
  1.3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着在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中冒进的举动,为了树力一些区域的品牌形象,在引进外资的时候,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无视“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对此,武汉城市圈政府应该加强对圈内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制定实际政策去逐步取消地方贸易壁垒,如:为企业转移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扶持明星企业、减免企业部分税务等中国论文网。同时,在打造城市圈品牌的时候,需要对外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理念,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使城市圈品牌的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三、各区域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品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做出的努力
  3.1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影响城市圈品牌的确立,而城市圈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城市圈的产业结构。当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正面临产业结构的大转型,以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强城市圈的竞争力。不难看出,在不远的将来,武汉城市圈也将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产业集群,如果在初步的城市圈发展过程中便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那么在城市圈发展的中、后期,将会节约大量的资源,并且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留足后劲。
  
  表二: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比重 (2007年统计资料)
  由表二可以看出,城市圈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除武汉市外,其他区域均是“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传统经济比重重,新型经济比重轻,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第三产业比重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同时阻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1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一个经济体是否有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潜在的增长能力,即使是传统产业部门,也有可持续增长的源泉。面对发达国家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垄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建立区域性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区域内科技力量进行攻关,重点解决区域内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问题,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3.1.2产业发展规律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因此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同一时期所有地区都要以这些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武汉城市圈不同地区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3.2主导产业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表三:城市圈主导产业表(2006年统计资料)
   从表三产业集群,可以看出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间的主导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较高。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分割等原因的影响,产业低水平同构化的情况依然存在,武汉城市圈也不例外。更甚者,部分区域行政主管部门拼命寻求“主导产业”,置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的普遍法则于不顾,重复布点,重复建设,推行粗放式产业布局模式。
  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配套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这与“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相背。
   3.2.1“携手并进,错位发展”打造品牌效应
  (1)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城市圈近年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应继续保持和巩固光电子产业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重点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同时采取措施,使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加快形成品牌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形成区域光电子信息产业群。与此同时,机电一体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在武汉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也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行业,与圈内的汽车、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我们应重点发展船用设备及船舶、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激光加工机械及成套设备、环保设备产业集群,提高装备集成和整体配套能力。
   (2)以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把汽车、冶金、石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武汉城市圈工业的竞争力品牌中国论文网。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武汉、孝感、襄樊、十堰四大汽车零部件集群。冶金工业要依托武钢、冶钢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板材和特种钢,增强竞争力。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理念,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城市圈品牌的建设。
   3.2.2推动跨区域的产业集聚和企业合作,壮大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
   集聚效应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的集聚在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势产业的集聚的品牌集聚的原动力,众多品牌的集聚也为区域品牌效应的建立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青岛,便是以“品牌之都”而著称的。
  在对武汉城市圈各市的主导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培育出更多的象仙桃新型轻纺工业、东西湖食品工业那样的工业发展活跃区。加快形成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产业带;武汉――孝感――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和盐化工深加工产业带;武汉――仙桃――孝感――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等产业带四个现代制造业产业带,构成城市圈内新型工业化的大框架。三是各城市要多方开展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链的高效挂接。另外将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
  在各区域优势资源的基础,吸引知名企业集聚,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区域的竞争力,带动区域的品牌建设。这才是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同时也能依托特色的产品和产业支持,树立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城市品牌。
  四、单个企业品牌竞争力对城市圈品牌的推动
   总所周知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的品牌发展历史只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出现了一些象海尔、红塔山、长虹等知名品牌。但整体上的品牌竞争力发展现状仍不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本身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与国外品牌或国内的一些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我们给武汉城市圈内一些制造业企业(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等)的能力绩效进行打分产业集群,并通过进行加权平均来与国内同行业最佳企业能力绩效进行比较,图形如下:
  
  系列1表示武汉城市圈测评企业 系列2表示国内同类最佳企业
  目前在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企业的竞争力如制造行业一样,缺乏领先优势,以至于产品品牌不能很好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圈整体品牌的形成。
   (2)企业品牌形象模糊,忠诚度低。
  首先城市圈内品牌形象缺乏与目标消费者的相互交流,难以被消费者理解。其次是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落后与客户的需求,使品牌与客户之间难以形成持久和谐的关系。
  在深层次的角度上,我们应该以资源节约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走效益优先的道路,实现价值链的跃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中国论文网。从表层来看,企业应该规划品牌发展,构筑品牌文化内涵,努力以创新产品来维系忠诚顾客。
    五、走“人才强圈”道路,促城市圈品牌建设
   在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观察中,很容易发现一大批企业的脱颖而出,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家的创新素质,特别在高新产业,领军人物的创新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圈内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对城市圈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圈品牌的建设。尽管武汉城市圈拥有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但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国际化人才、科技创业人才比例偏低,高新先导产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除此之外产业集群,人才的流动性太高也导致了圈内人才的稀缺。圈内人才之间的不流通及圈内人才的外流对城市圈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此,在城市圈内可以营造城市圈宽松和谐的人才政策环境,统一编制城市圈人才需求开发导向目录,举办城市圈人才交流大会,继续推动人才与项目对接,实现圈内人才协作培养和整体开发。这样即可以节约部分资源,又能有效的留住人才。人才留住了,反过来对城市圈品牌的建设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 结束语
   “两型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品牌的核心定位。政府应发挥其优势,倡导循环经济,并提出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整体品牌的发展。在“两型社会”框架下,通过武汉城市圈优质企业、优质环境,使武汉城市圈不断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人、财、物、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涌入,以此实现武汉城市圈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科:《试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8期
[2]赵昌旭:《产业集群:加快湖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理论月刊》,2004年第12期
[3]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总第540期
[4]转引许慧新硕士论文:《我国城市品牌塑造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
 

上一篇:城市道路中央分车带景观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研究

下一篇: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