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管理实践教学问题毕业论文(共2篇)
第1篇: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自80年代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以来,其在就业方面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迅速成为热门专业,获得到多方关注和投入,形成了从专、本科至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不过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脱胎于政治学,教学过程中还是习惯于原有政治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社会团体、各经济实体更需要能快速适应当前组织所需要的应用型基层行政管理能力,传统理论型行政管理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开展工作后,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化或构建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导致组织用人成本增加及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受阻。所以,探讨如何开展应用型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行政管理从业人员,对该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研究型和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分析
1.1研究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传统研究型行政管理发展多年,其内容大体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体、过程、保障、目的等5个方面,其中重点了解行政过程、保障和目的,具体内容为:①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一直以来属于行政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②行政管理的保障,即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③行政管理的目的,指出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属于现代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关注点之一。
可以看出,研究型行政管理主要提倡系统的研究和了解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多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具备从全局角度去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培养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强调决策和判断能力,工作内容是考虑“做什么”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这与各行业经济实体倾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怎样做好”的实操能力的诉求则相差甚远。
1.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对比研究型行政管理,应用型更多是根据实际市场实体经济活动中涉及事务性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操作,要求从业人员知道“怎样做”及可以具备“怎样做好”的能力,因此具体教学内容为:①了解所接触单位、部门、岗位的基本行政职能有哪些;②研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有什么特点,对管理有什么影响;③观察、研究所接触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了解其结构、功能、联系,分析其中有无值得改进完善之处;④观察单位中的领导如何决策,或协助其准备有关行政问题解决的计划方案等,分析其决策与目标计划的效果如何;⑤分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制定新的管理规则、工作流程,或就原有的规则、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及如何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论证、公布、培训、执行、实施;⑥参与会务活动组织安排。了解会前、会中、会后的一般常见活动及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会议文件的制作、加工、整理过程;⑦观察、配合进行部分的人员招聘、录用、配置、考核等相关事宜的人力管理活动;⑧观察、协助领导进行工作检查、协调、沟通、监督等;⑨熟悉了解办公室日常工作内容;⑩了解单位组织中管理文化的建设情况。
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应用型行政管理教学内容符合当前各个社会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但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对专业实践教学认知上的误区
2.1.1对当前实践教学认知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坚持理论型教学实践方式。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认为应用型教学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重点应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统筹开展行政管理全面工作,至于一线工作的实操能力,利用入职初期自行适应即可。这种认知误区容易导致员工刚参加工作时候显得难以适应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职业适应性表现较差;
第二,片面强调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认为应用型实践教学应该就是让学生掌握“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方便学生在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站稳脚跟。这种认知导致教学实践活动中过度重视学生会务组织、办公室日常工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其他如参谋、决策、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开发,容易让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始能较快适应常规的基础工作,但随后因为综合能力的缺陷很快遇到职位晋升上的瓶颈。
2.1.2两种认知上的偏差根源来自于对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
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毕业生入职后能尽快开展工作,避免增加用人上的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希望经过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工作后逐步担负起管理、决策的任务,而不是仅仅充当随时可替代的基础事务从业人员的角色。
2.2缺乏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评价制度
2.2.1评价制度制定的主体未能全面参与。评价制度涉及的主体包括了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实践教学所在部门等多方面主体,而多数高校评价制度的制定往往以教务管理部门制定初稿,然后交于教师讨论然后反馈修改到嘴周确定的方式完成的,这容易导致评价制度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或者主观、随意性较强,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2.2.2评价标准不合理。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通常采取让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进行,侧重于检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否完备,对实践结果采取简单定性评价方式,评价对实践课程的改进效果不明显;二是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低,即评价标准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不相吻合,原因是开展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时,大量借鉴或者照搬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标准,导致评价标准表面看起来涉及面广而且条理性强,但是具体操作就会发现难以开展,最终会使考评流于形式。
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大多属于“双师型”教师,但是其来源主要来自两条途径,一是“学院派”,这类教师就读期间受限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主要接受的还是理论教学为主,因而投入教学活动时实践教学能力有限;二是“实践派”,多是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有过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但其实践经验往往是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中某一方面,这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作用就有一定局限性。
2.4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有限。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大多是属于能提供学生开展情景模拟等简单实践活动的场所,而涉及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的各项针对性的设备及软件等比较缺乏,或者只能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的设备来完成,实践教学受限较大。这个是由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实验实训室建设所必须的设备、软件在制作和研发方面还未能及时满足需求,并且受限传统思维,建设所需的资金在审批和拨付方面还是比较谨慎,资金投入有限。
2.5校企合作开展状况不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开展状况未能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第一,对比理工科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的岗位或者机会比较少;第二,企业指导有限,主要是在制度方面不能给予企业相关指导老师有激励效果的待遇,指导老师投入精力有限。主要由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等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是习惯于原有的和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实习合作,以理工科为开始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深度不够,双方合作实质仍属于交流的性质。
3.解决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3.1转换观念
3.1.1客观全面认识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并非是是去除传统教学内容或者简化,而是有针对性的就当前市场经济下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保证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具备较强的职位晋升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3.1.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对现代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述求信息,保证对当前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细节方面的需求能及时反应到相关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3.2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
3.2.1全员参与评价制度制定。一方面,通过全体动员的方式,全员参与评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制度科学合理性,保证评价制度的有效度;另一方面,全员参与有助于评价制度涉及的各个主体对制度本身的了解,从而降低制度开展的阻力,而且能对制度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改进速度和有明显促进作用;
3.2.2制定符合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可以采取多方参与制定评价标准的方式,包括行政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相关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教师,资深行业从业人员,学生,其他具备合理评价标准的专业的代表等参与者,对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和制定,确保评价标准合理且行之有效。
3.3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交流活动,及参加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提高相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提倡对具备实践特长的教师加强进修,扩大知识面,进而能扩大自身实践经验应用的范围,更好的指导实践实习。
3.4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在重视专业实践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强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及软件的相关机构的联系,及时提供和更新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设备及软件,保证建立起能有效、顺利开展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实验室。
3.5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增加校企合作单位及相应的专业实践岗位和机会,实现学生开展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互惠制度,实现高校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用增加实践能力,企业及企业指导人员增强各方面能力和收益的双赢结果。
第2篇: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门是党政部门,其他部门负责协调和执行工作。当高校党政部门设置了行政管理目标,就需要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师生来履行职能。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民主培养、校园文化的养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高校行政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和其他灵活、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比较落后、死板,灵活性不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化程度较高,在约束和规范人员上主要采取的是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关限制制度,虽然能够确保指令下达与执行的准确性,但是却磨灭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如一潭死水,再难有所寸进。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行政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节奏拖沓,办事效率地下,敷衍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由于部门过于冗杂,行政管理刻板严肃,服务意识不强,引起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不满,对高校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行政人员设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参照政府部门,导致其滋生了很多政府部门的问题,诸如权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具体来说,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工作人员和岗位的设置科学性不强,职责重复的情况较为常见。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推搪,致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过于庞大,甚至高于教学人员。在岗位设置、资金安排上,过多的行政人员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的沉重压力。个别的行政人员甚至长期不在岗,忽视组织纪律原则,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不利。
(三)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相较于适应市场而生的企业单位,高校的灵活性较差,大部分都靠国家财政供给,这种依赖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使其不必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也能得以生存,降低了其求发展、谋生存的主动性。虽然当前高校也存在绩效考核、教学评比等活动,但是或多或少都有形式主义色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面对很多家长关于制度,或是毕业遗留问题等询问,工作人员往往言语冷淡,态度恶劣。对家长的反复询问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的情绪,未能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了人性化行政管理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提倡的科学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严重符合,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如上问题,高校应该采取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手段,具体如下: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严密,属于传统的科层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不畅,机构人员肿胀,行政效率低下。在实际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汲取科层制体系化、规范化的特点,将以往制度的弊端摒弃或改进。注重对权力的下放,要增强基层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力,使其更好地为师生、家长服务。制度改进应该将职责划分作为重点工作,避免由于权责不清造成部门、人员之间的扯皮。在安排岗位人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岗位的特点,并结合人员的综合素质、个性等因素,提高人岗匹配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了提升行政管理的竞争力,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行政人员的潜能,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致使高校的发展比较被动,基层人员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滋生了官本位思想,人浮于事,使得学校的资金、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为此,高校应该对行政管理体制予以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官本位思想,在薪酬制度、生活作风上要加强管理,避免奢靡腐败的作风。此外,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培养和历练行政管理人员,精简行政人员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行政人员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并非单纯的管理,对工作而言它履行的是管理职能,但是对人提供的却应该是服务职能。然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家长不是很热情,态度很冷漠,服务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其一,加强服务意识宣传,使行政人员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服务态度不好、性情冷淡的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完善行政人员选聘机制。行政人员不但需要健全的人格,而且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完善行政人员的选聘机制,并注重对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三、总结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