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基于X大学的“过程—事件”分析
行政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聚焦于微观层面上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治理过程,以松散耦合理论、注意力分配为基础,建构出“组织主体—注意力—合作机制—耦合系统”的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一)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现状
目前,智慧校园的内涵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种共识,不同的学科对其内涵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视角,如在教育学的视角下,智慧校园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1]。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视角下,是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一个综合全面的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使师生能够快捷全面地掌握教学信息,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为师生的教学和生活来带便捷的智慧化校园[2]。管理学则将智慧校园看作是“一种协同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不同机制的共同作用。”[3]借助多种学科视角之间的相互比较,本文提炼出智慧校园研究中“技术、协同、过程”的“共性线索”。以此为理论关照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1.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数字技术研究
回顾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从高校的办公自动化到如今的智慧化转型,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与高校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更新是相伴而生的。因此,对数字通信技术与智慧校园建设的耦合关系[4]的关注,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智慧校园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在理论层面上,一些学者基于“智慧”的概念试图对智慧校园进行概念澄清,认为“智慧”主要体现在“为造就创新创造之人提供支持、支撑、服务”之中[5],“智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总体规划与具体实践的匹配,以通信技术为手段,整合资源实现共享,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与服务质量,是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的高级形态。[6]这一本质的实现需要依靠数字技术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7]。
三、X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呈现
(一)案例呈现
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GB.T 36342-2018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政策文件,拉开了高校信息系统智慧化转型的帷幕。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依次走过了校园网搭建、办公自动化、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阶段,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驱动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在支撑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服务、推动教育、科研及教学的创新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立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具有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共享资源的平台,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搭建统一的校内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多种公共服务。二是要具有一流的数据治理能力,数据治理已经成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三是要具有一流的信息化技术服务能力,以广泛的用户支持服务能力,实现各类人员的分级服务,最快的响应师生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四是要具有一流的应用系统建设运维能力,成立学校专职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与管理团队,制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开发运维计划,支撑各业务系统的顺利搭建、适用及后期运维工作。五是要具有一流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实现对信息化系统的定级防护,利用后台数据实现威胁感知及防护。
四、X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的过程分析
1.第一阶段:合作的建立
2018年,X大学内部开启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工作,并相继出台了《X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决定开展信息化项目申报工作,文件中指出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所有以计算机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信息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以自愿为原则,由项目建设单位进行项目立项,并完善项目建设方案、技术指标及实施计划,经过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审核,进入招标采购流程。随后由项目建设单位成立项目组进行项目建设,信息系统相关要求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文件进行设计开发,并向领导小组进行阶段性成果的汇报,以确认阶段成果,加强对整体项目的进度把控。项目建设单位系统上线前需要进行安全检测,提请验收,并提交《安全检测报告》和《系统测试报告》,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核相关检测报告和验收文档及其他系统建设规范要求,验收不合格则需要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并重新提交验收申请,合格则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由项目建设单位进行运维推广。根据相关流程,2019年S处、T处两个单位相继通过项目申报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
S处合作的建立:S处在学校内部承担科研相关的服务工作,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等公共学术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2019年之前,我们单位一直使用多个系统处理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系统老化以及无法与其他部门进行线上统一的数据交换,需要在市场上寻求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大企业,来帮助我们更快的完成新系统的建设(20210705-S-L)。2020年初,S处通过在市场上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寻求相关的科技型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信息化系统,最终确定了由C企业来承担此项任务。
(二)小结
经过上述关于X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案例分析不难发现,在目前的智慧校园建设中,高校主要倾向于从市场引入企业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撑,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组织注意力分配的不同,导致了二者间不同的约束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分散型的注意力分配,导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弱约束关系,以形成松散关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分散的注意力分配使得二者无法在整个项目进程上保持一致性,由于其他任务转移组织大量注意力资源,丧失了对于该项目的积极性,也就出现了“联系不到人”“修改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作为项目委托方的高校无法形成对代理方的有效约束。在整个项目进程上高校被企业牵着鼻子走,逐渐丧失了对于整个项目的主动权,只能够逐渐妥协,延缓项目进程。而组织集中型的注意力分配,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保证了该项目上的注意力资源分配不会因为其他任务量的出现而转移,二者能够时刻保持项目进度上的协同沟通。高校作为委托方也能够时刻了解代理方的行为动机,以及时修正代理方注意力资源分配上的偏移,形成了对于企业的强约束,塑造了紧密关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结果上来看,紧密关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系统的上线测试以及投放使用,避免了这个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低效率与注意力的偏移,保证了高校作为项目委托方的主导权,更加有利于智慧校园的建设。
结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智慧校园这一政策的大力推行,我国高校纷纷进入智慧化转型的阶段。国内的公办高校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延伸,在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的支持下,建设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加满意的公共服务的智慧校园,若仅仅关注信息技术或是顶层设计,已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现实需要。对高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既有可能助力智慧校园的建设,也有可能陷入困局,阻碍高校治理绩效。为了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厘清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本文聚焦于微观层面上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治理过程,以松散耦合理论、注意力分配为基础,建构出“组织主体—注意力—合作机制—耦合系统”的分析框架,通过对X大学S处与T处两个部门与技术企业的合作治理过程进行访谈调研,深入两个部门与企业共建信息化系统的合作细节,以此为案例分析来阐明两个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智慧校园合作模式的差异及导致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此来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助力智慧校园的建设。
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本文从松散耦合理论和注意力分配理论入手,在以高校和企业为子系统形成的新型组织中,高校与企业因为项目合作的原因而暂时联结在一起,该组织也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随之解散。同时,因为高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没有依附关系,在这个新组织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独特性,但因为合作的原因也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响应性,所以二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个松散耦合的系统。随后,结合“过程—事件”分析方法,以逻辑顺序上的关键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具体的、历时性的案例研究以及对时间扩散和迭变的过程追踪,把事件的内部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与情景之间的过程呈现出来。重点关注实践过程中参与者的关系与互动,发现在这个松散耦合系统中,组织注意力配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子个体之间的约束关系,而这种约束关系又导致了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以此发现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能够更有效的助力智慧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本文摘自网络)
上一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下一篇:探讨适合医院药学工作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