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4.认真对待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媒介素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因此,强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有时难免会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担心。他们不但要担心这种思维品质对目前标准化考试的不良影响,更要担心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品质,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担。 毕业论文网,国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钟启泉先生做的研究,而研究语文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如果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入具体,就很难让媒介素养教学产生真正实效,很有可能滑入追求表面热闹和兴趣至上的误区。批判性思维的质量与媒介素养的质量成正比,没有严肃认真的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教学,就称不上是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5.课程开设的三条思路。根据国外的经验,语文媒介素养的课程可以设计出三条思路。一是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学的内容,这条思路比较有基础,因为目前新课程标准就已经规定了新闻教学的选修内容,只要以此为基础,以媒介素养为目标,摸索出一套较为细致合理的编排序列,就比较容易拓展和丰富这门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作为学校层面的综合学习活动课程,使语文活动成为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很可能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使媒介素养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三是将语文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力所能及地培养一点基本的媒介能力即可。这条思路简单易行,灵活性强,可以边学边教,积累经验,为较高级的媒介素养教学作好准备。

浅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世界的距离.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评论的角度都是多元的。从积极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识,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实现同步;但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独立思考,青年群体有着昂扬斗志的同时也比较气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同化,随波逐流.若没有及时的引导,大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和误区.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明道德意识。

2.网络媒介素养认知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在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媒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能力包括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对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接触行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网络道德基础和网络安全意识。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便是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创新地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构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学生以及借助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依赖经验主义,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形成所谓的媒介素养。这样的媒介素养,是自发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这种不科学的媒介素养无法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学的评价,使得花费大量精力获取的信息不能为自己有效服务。

网络媒介理论素养较低

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传媒素养训练,参与媒介实践较少,对信息如何产生、如何选择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传播、信息的传播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并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及传播学方法论认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论知识,导致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信息接受效果较差。

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水平,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时,能否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新闻出版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能否自觉遵守媒体道德规范。新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使其不自觉地具有了细节化监督的职能.所有人的言行被无限放大,遭受着来自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苛刻的审视。网络媒体的隐匿性和空前的自由性,使得有些网民侥幸地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网络语言暴力、上传他人隐私信息、通过安装越狱软件登陆非法网站等有悖于媒介道德规范的行为。

面对新媒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运用方面,很迷茫,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网络游戏、看电影、漫无目的地聊天、娱乐消遣。真正在使用网络查阅资料、交流有效信息的学生很少。有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较弱,沉溺在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专业的学习;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虚拟世界的爱情;有的学生对于非法网站、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等没有抵制能力和辨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娱乐信息和时政新闻,对于专业技能信息和就业信息的获取还比较机械,层次较低。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应付学期末论文才搜索专业技能信息,而且只是机械地拼凑。因此,大学生尚未有效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也仅是简单地表层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4.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自由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受众被传播活动中的噪音也严重困扰着。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借助网络实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网络信息服务于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学生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英国学者最早倡导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反对当时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国外的传媒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在我国大陆高校中是首创,该校还出版了专著《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授课对象除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外,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及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来看,大学生很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迫在眉睫。陈先元在《大众传媒素养论》中曾这样指出,一个人的传媒素养反映着“个体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媒介社会中应该普及展开的公民素质教育,在大学启动推广,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素养实现从由自向自觉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此外,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辨别、传播、评判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功能发挥者,而不是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

充分利用和不断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更不应该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内进行,而应面向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宣传,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师生应起到骨干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出专业教育的局限,成为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面。⑥此外,依赖传统的第一课堂远不能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通过校园媒体报纸、广播、网站、手机媒体等对网络媒介知识进行有效地并充分利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开展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竞赛等活动,针对热点问题开设论坛专区,在探讨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评判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能力

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不同,网络媒体有着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体,可以真正掌握话语权,大学生也非常享受这种主导感受,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环节。例如,交际平台的QQ空间、微信、微博等,网民可畅所欲言,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论坛自由互动,组织发起讨论,甚至可以担任版主,管理他人的言论。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进行着媒介互动,参与了媒介制作,会对媒介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实践收获的认知,会指导他们的网络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有效。

自媒体时代的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一、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的教案设计添姿添彩

一份教案的设计跟语文老师能否上好这堂语文课紧密相连。我们经常会有些老师不写教案就开始上课,理由是没有时间备课。这样一来,课堂效果肯定会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对上好这节语文课至关重要,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成为你这节课的亮点。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视频。一上课,我就开始结合视频上的画面,激情地朗诵,学生很快被视频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师豪迈激昂的腔调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有欲望地学习语文

有句话叫读好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从内心就排斥学习语文,那他怎么会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呢?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和文言文,学生更是淡然,甚至还有些学生想在上课时希望老师不讲这些课文,直接略过去。所以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无奈地把这些课文讲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失去学习语文的欲望,怎么能体会到庄子大鹏的逍遥,怎么能感悟到“曲径通幽”的通灵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人心酸?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到与文章相关的音乐、新闻材料、视频等。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优美氛围中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的感性,自己潜意识地想去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去学,喜欢去学,而非赶鸭子上架,逼着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学,教师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特别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块。它们都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因此千万别把语文当标本图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品读语文,语文是个性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语文,语文是有灵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应用信 息 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感悟,同时感悟也是语文阅读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有诗意地感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灵魂。

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定风波》。在上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诗意地感悟到一个漂泊浪子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深深的乡愁,感悟到苏轼对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仅容易让学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甚至震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课文中也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读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网下载好秋景图片:蓝水晶一样的长空,人字形的雁阵,静静的湖泊,沉静的.秋山,堆满枯叶的小径,透过白桦林的斜阳,还有金灿灿的菊花,红艳艳的高粱,缀满果实的柿子树,红色的枫树林……在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可以播放这些醉人的美景,唤起学生们对秋天的情怀。

还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更灵活。他们在上作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关于飞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来播放,播完这段视频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的过程配上解说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因为写作文而去挤牙膏了。

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拓宽视野,也让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在前面我提到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比如《宇宙的边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文章不感兴趣,认为他们是枯燥无聊和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天文学理论……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对说明文来说,影响几乎等于零。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来获得新的发展,只要从自身寻求突破。不过,它却可以与“生活语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说明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讨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热点概念,如“地震”“禽流感”“三聚氨”“非典”等纳入说明文课程资源中进行学习。通过这些,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能让他们看待事物有更高的视角,提升人文素质。

总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会让学生爱上学语文,给语文的学习带来一片全新的自由天空。但是更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秘书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4.认真对待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媒介素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因此,强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有时难免会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担心。他们不但要担心这种思维品质对目前标准化考试的不良影响,更要担心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品质,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担。 毕业论文网,国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钟启泉先生做的研究,而研究语文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如果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入具体,就很难让媒介素养教学产生真正实效,很有可能滑入追求表面热闹和兴趣至上的误区。批判性思维的质量与媒介素养的质量成正比,没有严肃认真的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教学,就称不上是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5.课程开设的三条思路。根据国外的经验,语文媒介素养的课程可以设计出三条思路。一是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学的内容,这条思路比较有基础,因为目前新课程标准就已经规定了新闻教学的选修内容,只要以此为基础,以媒介素养为目标,摸索出一套较为细致合理的编排序列,就比较容易拓展和丰富这门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作为学校层面的综合学习活动课程,使语文活动成为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很可能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使媒介素养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三是将语文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力所能及地培养一点基本的媒介能力即可。这条思路简单易行,灵活性强,可以边学边教,积累经验,为较高级的媒介素养教学作好准备。

现代秘书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 口李谋冠 秘书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职业。现代秘书由于其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和自身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我国党政机关的公务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秘书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与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关系,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信息传播占据了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方面——“秘书工作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脑力型职业”。在某种程度上,信息传播水平的高低和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党政机关秘书工作的成败。党政机关的秘书在党和政府信息组织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自下而上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或隐或显的把关人角色,往往对党政领导能否接触到、接触哪些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党政机关秘书的媒介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具有“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的独特意义。 在当今的媒介化社会中,党政机关的秘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既可以为党政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又可以为党政领导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使用者科学认知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接触媒介、解读媒介、利用媒介。党政机关秘书的媒介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认知媒介属性的能力。在机关日常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在媒介对党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的舆论监督时,不能怕、不能躲、更不能压,坚决防止出现“封、捂、堵、压、瞒”的情况。既要防止对媒介的神圣化和无原则的推崇,又要和妖魔化媒介的不良倾向作斗争,紧紧抓住党政机关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媒介的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正确面对并合理利用媒介,提高媒介管理能力,让新媒体成为党政机关阳光透明运行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譬如,各地纷纷开通政府微博,利用微博这一全新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政务公开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比如,党政机关的秘书可以通过微博的`“关注”、“收听”等功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社会群体的各种利益诉求和表达,掌握社会舆论动态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而紧紧扣住社会运行的脉搏。 (三)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介获取信息,更要重视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工具等网络新媒介,通过它们敏锐体察大众的关注热点和思想动态,正确解读媒介所传达和体现出来的社会信息,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动态的准确把握,提高党政机关的行政效率和执行力。 (四)提高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能力。党政机构网站建设、政务公开制度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重视。以党政机关的政务微博为例,通过“发布”功能发布社会关注的内容;通过“转发”功能转发民众关注的信息;通过“关注”功能,做人民群众微博的“粉丝”,随时收听群众的微博“广播”;通过“评价”功能,关注社会动向和热点信息,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从而在无形中有效组织并引导社会舆论。 总之,党政机关的秘书必须明确秘书工作辅助性的性质,全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这是新形势对秘书人员的新要求,也是党政机关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秘书的殷切期望,更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浅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世界的距离.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评论的角度都是多元的。从积极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识,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实现同步;但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独立思考,青年群体有着昂扬斗志的同时也比较气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同化,随波逐流.若没有及时的引导,大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和误区.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明道德意识。

2.网络媒介素养认知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在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媒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能力包括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对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接触行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网络道德基础和网络安全意识。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便是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创新地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构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学生以及借助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依赖经验主义,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形成所谓的媒介素养。这样的媒介素养,是自发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这种不科学的媒介素养无法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学的评价,使得花费大量精力获取的信息不能为自己有效服务。

网络媒介理论素养较低

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传媒素养训练,参与媒介实践较少,对信息如何产生、如何选择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传播、信息的传播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并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及传播学方法论认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论知识,导致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信息接受效果较差。

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水平,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时,能否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新闻出版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能否自觉遵守媒体道德规范。新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使其不自觉地具有了细节化监督的职能.所有人的言行被无限放大,遭受着来自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苛刻的审视。网络媒体的隐匿性和空前的自由性,使得有些网民侥幸地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网络语言暴力、上传他人隐私信息、通过安装越狱软件登陆非法网站等有悖于媒介道德规范的行为。

面对新媒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运用方面,很迷茫,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网络游戏、看电影、漫无目的地聊天、娱乐消遣。真正在使用网络查阅资料、交流有效信息的学生很少。有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较弱,沉溺在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专业的学习;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虚拟世界的爱情;有的学生对于非法网站、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等没有抵制能力和辨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娱乐信息和时政新闻,对于专业技能信息和就业信息的获取还比较机械,层次较低。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应付学期末论文才搜索专业技能信息,而且只是机械地拼凑。因此,大学生尚未有效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也仅是简单地表层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4.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自由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受众被传播活动中的噪音也严重困扰着。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借助网络实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网络信息服务于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学生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英国学者最早倡导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反对当时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国外的传媒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在我国大陆高校中是首创,该校还出版了专著《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授课对象除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外,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及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来看,大学生很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迫在眉睫。陈先元在《大众传媒素养论》中曾这样指出,一个人的传媒素养反映着“个体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媒介社会中应该普及展开的公民素质教育,在大学启动推广,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素养实现从由自向自觉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此外,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辨别、传播、评判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功能发挥者,而不是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

充分利用和不断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更不应该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内进行,而应面向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宣传,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师生应起到骨干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出专业教育的局限,成为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面。⑥此外,依赖传统的第一课堂远不能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通过校园媒体报纸、广播、网站、手机媒体等对网络媒介知识进行有效地并充分利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开展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竞赛等活动,针对热点问题开设论坛专区,在探讨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评判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能力

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不同,网络媒体有着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体,可以真正掌握话语权,大学生也非常享受这种主导感受,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环节。例如,交际平台的QQ空间、微信、微博等,网民可畅所欲言,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论坛自由互动,组织发起讨论,甚至可以担任版主,管理他人的言论。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进行着媒介互动,参与了媒介制作,会对媒介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实践收获的认知,会指导他们的网络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有效。

大学生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青少年如何提高媒介素养作文如下:

切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认为,应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保障,以提升国民素质高度来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地有一些中小学和高校已经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探索。如广州市少年宫探索出媒介素养融入式发展的模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的各学科、校园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家校互动相融合等。

2013年,推出了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亲子读本、教师用书系列教材。2017年,《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教材被列入广东省地方课程教材目录,成为国内首套进入省级地方课程体系的媒介素养教材。

也有不少高校积极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介绍,该校先后在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区的15所中小学建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有近千人次大学生参与支教,接受课程教育的中小学生达万余人次。

西南大学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设媒介素养相关必修课、选修课,还通过媒介素养竞赛、网络文化节、青媒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提高媒介素养。

同时,联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等开展访问交流、实习实训等,拓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锻炼平台。而上述的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中面临的师资不足、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亟待通过教育长期规划来解决。

这个学期选修课选了媒介素养,当初选这门课是为了多增长一些专业上的知识,而且我是学设计的,我认为多学一些知识对我以后也会有帮助。第一节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了媒介素养大概的含义,例如什么叫媒介素养等等。 媒介素养是帮助人们提高对媒介的认识,熟悉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他们运用、分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我们的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传媒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不经过理性分析,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所误导。如何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已是新时期大学生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亟需通过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学会驾驭媒体,为我所用。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能成为其中的主人,比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开通个人主页来打造求职、创业平台,把一些自创的科技、文艺作品上传到校园网来丰富文化生活,也可以去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 除了要用辩证眼光看待海量信息,大学生还要有效利用媒介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前四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果大学生无针对性地接受洪水般的媒介信息,只会造成内心的 紧张和焦虑,进而无所适从。获取必要的、充分的信息,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很多大学生抱怨创业困难,但他们对政府出台的种种鼓励创业的政策却几乎视而不见。虽然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但是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好坏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最近十年,中国在文化产业化的推动下,大众媒介也进入产业化进程,中国的传媒产业空前发展,各种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正以空前的速度介入和影响着受众和社会。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因此,大众与媒介的关系也不能只是“对立与抵制”。但是,“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养的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明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众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也没有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为了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刻意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暴力、色情、不良广告等信息的产生,对大学生从感知到认识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问题,中国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低下。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笔者对本校部分大学生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根据CNNIC第23次报告,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亿, 较2007年增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略高于全球平 均水平( %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大。“媒体已成为社会的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接触频度相当高,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大众媒介在给大学生传播丰富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要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呢?首先我认为要自我培养。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形成媒介素养意识。大学生每天都要与各种媒体发生关系,所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尤为重要。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首先要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阅读有关大众传媒的相关书籍与资料,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其次,要形成自己的媒介观,所谓媒介观,就是作为大学生,应该接触哪些媒介,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带着自身的明确需要去了解和接触媒介;再次,要积极地参与到媒介运作中去,在媒介的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媒介的本质。 第二,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高校要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充分配备师资,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应该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应该招聘相关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开设专业课的同时,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充分了解媒介。有条件的高校应该 与地方媒介合作,定期邀请媒介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介中去实习锻炼。 第三,社会要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也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投资行业要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媒介与校外媒介提供相关资金,帮助大学生运营自创媒介;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专业媒介组织应该派出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提供专业指导。 第四,国家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专项资金,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向。”诚如麦克卢汉所说,大众传媒本身就是在制造信息的扭曲与变形,在新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媒介自身的生存需要使得媒介内容偏向更加突出,如何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信息社会中保持清醒,如何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未来世界的缔造者,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透过媒介的重重面纱,保持一双明亮的眼睛。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同时也在生活、 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毕业论文素养

快速写完论文,主要是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而且思路清晰。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列清晰的大纲,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写论文之前列好大纲,知道自己每一步要做什么,写论文的速度就会变快,论文主要考察思维能力,看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按不同的逻辑标准区分,学术论文有许多种,有为了完成学业而创作的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有为了完成某项课题而创作的研究报告,有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的专题论文,还有为了出席某个学术会议而创作的演讲稿,为了向出版社投稿而创作的学术专著,为了给学术期刊投稿而创作的普通论文,等等。只要是合格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学术态度诚实;遵守学术规范;有创新点;有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语言规范、简明、流畅。在学术期刊编辑眼中,除了上述五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叫篇幅适中。给期刊投稿,就要写为他们喜欢的篇幅适中的论文。换言之,编辑们审稿,常常注意这六个方面。 一、学术态度诚实所谓学术态度诚实,就是要讲学术德行,就是讲真话、实话,不讲假话、虚话。搞学术,应以诚实厚道为本,以求真向善为的,不抄袭,不剽窃,不作假,有利于美的产生与传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树立诚实的科学研究与创作态度。诚实厚道、求真向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要写出好的论文,必须学会诚实做人,具有诚实品质。诚实,是每个研究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做人操守,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学研究。一篇论文,从头至尾要一目了然地显示出哪里是自己的,哪里是人家的。不含糊,不隐晦,不偷,不装,不抢,敢讲真话,不说假话、虚伪的话,不故弄玄虚,不吓唬人。诚实的学术态度如同血液流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是保证学术论文具有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文如其人。人品、文品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注意人品、文道的修养。二、遵守学术规范所谓遵守学术规范,用当下流行一点的话说,就是恪守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学术规范是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统称,大体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等形式。其中,学术研究规范处于诸规范的基础和核心位置。学术研究规范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定位;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谨的论证;语言规范、简洁、流畅,无错别字,无病句。学术规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若从学科角度考察,起码分为两个层次,一曰在各学科都通行的基础规范;二曰在某一学科内使用的学术规范(赵景来:《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5年第2期,第268-278页)。我国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学习、执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三、有创新点所谓有创新点,就是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体现为观点新、方法新或材料新,一般有七种表现形式。1、提出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指经过学术研究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或在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这是学术创新最典型的形式,是对已有理论的突破。2、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由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综合与整合及进一步研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使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这是对已有成果的全面拓展与升华。3、确立认识的新高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问题同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深化的成果,使认识有了新的高度。4、开辟新视角。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富于真知灼见的见解,使研究对象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为人所认识。5、提供了研究的新材料。对同一问题,对既有研究,虽然不能从观点、视角上有所建树,但却找到了新鲜的材料,并借这些新鲜的材料,有利于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与认识。这是对拓展同一问题研究的锦上添花。6、对新方法的运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新的结论。7、开创新领域。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对未被研究的领域进行拓荒性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同一对象的研究范围,给人开创认识该事物的新的空间。论文中上述七点只要有一点就是一篇优秀论文。有文章指出,决定能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虽然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环境、研究传统、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智慧、创造力、思想、信念、激情、意志、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等品性,都有利于创新,但较之于思维方式都不足为道。因此,科学研究中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比如,不因于经验而敢于运用直觉、想象;不怕失败而敢于怀疑、否定、探索;不以科研为苦而把它当作快乐的游戏;不因于定势而取发散思维;不因于教条而采用多元方法;不因于传统而不排斥后现代思维;等等。总之,为了创新,可以“怎么都行”(张之沧: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36-37)。四、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学术论文都要有严密的论证过程,不经过论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常见的毛病是教材化、讲义化、公文化,中心不集中、不突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分析,花很大的篇幅去谈一些ABC的东西。不同学科的论文,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举例来说,针对近年来不时有人宣称要建立某某经济学的现象,《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发表田国强先生的文章指出,这些所谓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地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田先生指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要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作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论文的创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2、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业术语来表达的,非专业人士不见得能理解。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可以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五、语言规范、简明、流畅一篇合格的论文应该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语句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运用各种科学公式、计量单位,不随意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词语。

毕业论文职业素养培养情况

学生如何进行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如下:

(1)提升学生的就业及岗位竞争力。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致化、专业化,社会对各类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规范要求,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是要求对方能够融于企业文化,与团队氛围相洽,这样的员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立足与企业共同发展。

(2)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方式主要侧重于“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对学生是单工种培养的短期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落实在毕业后立即找到工作而当今社会。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环境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中,只凭借一种技能的毕到业生虽然能够上岗工作:但随着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自身不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很可能遭淘汰再就业也很难。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多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多渠道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3)培养学生创新创小业能力。创业创新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出色的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就业顶岗型”教育,更是一种“持续发展型”教育,既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又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更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论文

摘要 :就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合相关文献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拥有这种能力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基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上课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已进行PBL教育的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的教学系统。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院在聘请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教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组织引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程度,培养出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围绕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如举办科技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批判等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期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提升其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它的一代代传承者,在培养中不断地成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涉及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继而提出的,正是基于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关切,希望在整个课题中能够找到提升其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素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论文中,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了解职场文化:职场文化是每个公司都有的,而且每个公司的职场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职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通过与在职人员交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参加职业素养课程等方式,了解不同公司的职场文化和行业规则。2.提高职业技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拥有优秀的职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你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工作经历等方式,学习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参加相关培训和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3.发展职业形象:职业形象不仅仅是外在的穿着和仪表,也包括你的言行举止、沟通能力、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因此,你需要重视自己的职业形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环境,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4.培养职业心态:在职场中,成功的人士都具备了坚定的职业心态,他们拥有高度的自信和毅力,不断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因此,你需要培养一种积极的职业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前进。总之,职业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索引序列
  • 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 秘书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 大学生媒介素养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素养
  • 毕业论文职业素养培养情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