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题目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我觉得李清照在文学方面与同时期大家相比不同的是她及她丈夫对金石的研究。一部《金石录》是她半生艰辛的写照。这里也深藏中华文化底蕴,如细细发掘也是很有成就的。

心中那杆秤(写李清照的一生值不值得,写她的精神意志,最后写值得)

可否写成【柔情、豪情与逸兴——李清照的多面人生】:柔情万丈女儿心(写的很多了,择其精粹出之)爱国豪情及酒与博弈:丈夫队里的女才子时代与性格构成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怎么写

题目《心中那杆秤》 大体内容(开通设问李清照的一生值不值得?然后通过一些实例写她的精神意志,最后写值得)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李清照毕业论文框架

先介绍生平 后介绍其贡献 最后深入分析其她平生与词的联系和现实意义

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如《醉花阳》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

写李清照,这个选题好,素材多,容易写出特点来。为此,提几条思路供参考。一 定题难。写李清照可以写她词的特色(很多人写过)写她生活经历与“词风”的关系(也不新鲜),写婚姻家庭,(难出新意)。写比较倒可以出新。与女词人、女诗人比(如蔡琰)其婉约与其他婉约词人比。写她自己前后期的对比。……写一首词的赏析最省力。二 素材宜多,多多益善。古人评析,今人观点,从中寻找“灵感”“火花”,取材宜严,与中心无关者统统舍弃。三网上的东西不宜照搬,老师“一点”你就“傻眼”,最好是“文学评论”“文艺杂谈”或大家的立论。选几块就够你用的。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李清照毕业论文范文

李清照,自易安居士,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清照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1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犹怜少女,独处闺室。花一样的年纪,给了你花一样的身姿与才华:李清照,今生得你回眸一笑,值了。

你坐在窗头,双手捧起一株海棠花,微闭双眼,只嗅得淡淡清香,却也沁人心脾,难以忘却。只见得嘴角扬起一抹微笑,脸上浮现只有少女才有的那份纯真与甜美。堂屋里来了客人,你急忙三两步跑回闺室,身姿在空中起舞。由于好奇,你忍不住回头。

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青涩。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风华正茂,你结识了赵明诚。同为诗人的你们,不免有文学诗书上的共识。日子虽然很艰辛,每天过着“菜蔬布辣”的俭朴生活,但也幸福知足。你甚爱在“归来堂”里研究文学,创造诗词,也喜欢在这与赵明诚烹茶对诗。

倏尔,桌前飞来一只洁白的蝴蝶,却又匆忙飞走。你想要去抓,却从指尖滑走。你回首望着小小的它,向憧憬的阳光飞去,不禁扬起微笑,感叹唏嘘这蝴蝶也有梦。脸上的笑早已褪去了青涩,沉淀为岁月的痕迹。

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沉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与丧夫之痛,无人能解。你变得不爱笑了,词风突变,愈发凄入肝脾,哀感顽艳了。南迁后你居无定所,身心憔悴,形影相吊。

你愁的逝去了如花容颜,逝去了如水年华。你深邃的双眼在寻觅什么?

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坚强。

寒雨,烈风,笔握,呢喃……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2

寻寻觅觅,辗转他乡,是否寻得到曾经的他?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是否品得到儿时的温馨?凄凄惨惨戚戚,几盏独愁,是否能够暂时忘却那柔肠百结的痛?

醉了吧?灯下,眼前已经是亦幻亦真。你又想起了当年……

荡完秋千的你,百无聊赖地看着自己纤弱的手。突然感到背后一股冰凉,转身,艳丽却不妖冶的花映入眼帘。你微笑,用手接住从娇柔的花瓣上滚落的露珠,丝毫不在乎自己已是香汗淋漓。那时的你,亭亭玉立,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时的你,生活优裕,无忧无虑。那时的你,不解悲欢,只知一味地笑着。那时的你,是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幸福。

就算是和丈夫赵明诚结婚后,也是情投意合,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它不会让你永远安逸。或许就在不经意间,美好的生活就会被摧残。所有的一切,都将如尘埃般,在空气中,消散。

哭了吧?月下,眼前已经是如梦如烟,只能回到残酷的现实……

荷花凋零,香味散去,竹席冰凉的触感,由身下泛至全身。你孤身一人,泛一叶兰舟。偶然听到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地仰头看天,望着远方飘来的洁白的云,心中涌上一股酸涩。唉,这相思之苦,离别之痛,才从微皱的眉宇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这时的你,已不似从前,没有从前的那份天真。这时的你,已陷入那忧愁的黑洞,不能自拔。这时的你,已然没有那么幸福。这时的你,被离愁之苦折磨得烦恼攻心。

当丈夫赵明诚病重过世,所有的不幸如潮涌似的袭向你,把你卷入那寂寞的深渊。你哭了,如此无奈。你问,世间谁懂吾心。却,无人回应。

倦了吧?伞下,眼前已经是似睡似醒,带着一抹悲哀徘徊百年……

百年后,有人在感叹,李清照的悲剧人生只因生逢乱世。百年后,有人在感慨,李清照的流芳百世只因才情无双。百年后,有人在感怀,李清照一生的成就只因世事无常。

为何悲剧不能修改?那个贡献颇大却受尽人世间磨难的女子,对爱情对国家的梦,该如何圆满?

她是才女,但她毕竟是个女子。她是有抱负之人,但她仍是女子。她追逐梦,但她不免女子的命运。

我眼中的李清照。少年幸福,晚年疾苦。因为她终究是个女子。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3

沧桑渐隐,一位梨花般的女子沿着史册的小径,满心的凄愁煞了眸。独叹世间有多愁,两行相思泪,溢满无限奈何,吟宋忧国,笙歌尽褪,宋词盈心。婉约是你的影子——李清照。

“怎一个愁字了得?”朝不新,夫君已逝,浮衰之政,苦锁眉头,下了心头。

从幼渲古墨,稚时嗅书香,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她如同众星捧月,好不惬意!那时的'她不懂世间苦悲寂,只有同少女心境般的纯净美好。通琴棋书画,温文尔雅,铃笑入院,久不停息。

一位小女孩在雅致的庭院中玩了许久,身上不免汗涔涔,在池塘中正准备解解暑时,却不料来了客人,急忙穿上衣服跑了,连玉簪都落了下来,甚是羞!

少女时的李清照确写过这样的诗,哪像满心愁寂的李清照?变故来的也太大了些,当嫁了高祖亲选的贤婿后,幸福的日子也尽了头。

局势不定,丈夫也随之而去了。在当时古代不免是对一位女子最严厉的打击,而这打击恰恰留下了流世千载的婉约风宋词。她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才女之一——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伊人倚门望故人,泪已沾襟何时归”的情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女子的坚贞,一种女子的豪气。“剪不断,理还乱……”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苦了她,若生于清明之世,不应这样蒙受凄苦,蒙受心中的痛……

神一般的女子,为此我爱上了古风,向往那闲云野鹤,一盏一影的生活,有了盼望听到她哼词念词的幻想。

若说起如今,网络和荧屏上布满的都是那些八卦娱乐,明星矫态的行为。有人沉迷于名利、声誉,已经没有了女子的婉约、娴静……有些甚至唾弃像李清照这样的女子,也是可笑。

你是清莲,我愿化作蜻蜓徘徊于你的心尖。

你是梨花,我愿化作清风与你共舞。

你是我的心,我炙热可触的心,你诠释着汉文化并传承着汉文化。

后悔为何不生于宋,为何无缘见。

在遥远的宋代,你在轻叹!

在如今的浮世,我愿澄澈如水,变成你的模样,接过你的笔……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4

悠悠中华五千年,济济人才数千万,篇篇佳作百年传,口口传诵今朝在。所以赵翼大笔一挥写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在那个以男性为主的代代才人中,我却独爱那位“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易安居士。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打开了李清照一生的光彩,十六岁的李清照正值青春年少,却早已显现出她的写作天赋,之后一路走来,不但佳篇不断,还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让世人赞叹。使得宋朝文士王灼感叹道:“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而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更是说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宋朝的一大女词人。对于一个封建制王朝来说,女人无才便是德,所以多数女性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李清照,竟然能过在宋朝的历史上画出自己精彩的一笔,实属不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中国封建帝制的阴影下,这似乎成为了每个生活在古代妇人所必须遵守的条令,可李清照却不受这些封建思想的束缚,不但对自己的公公毫无忌讳的说出:“赤手可热心可寒。”更是在自己心爱的丈夫去世后,为了保护那仅剩的一点文物收藏,选择了与张汝舟再婚,之后又因种种原因,毅然决然的决定离婚。纵然她面对着“贞女不事二夫”的社会舆论,也无所畏惧。她的爱憎分明,她开放的性情岂女子所为?可就是李清照在那个时代书写了她的不简单。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步入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没有子嗣……这世间几乎所有的不幸。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承担了一个男子都难以承受的重担,可她,挺住了!都说人生最叹老来悲,她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后,也只是在一腔愁苦,老泪纵横完了,找回了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她超越了平凡女子所不能承受的悲凉、痛苦、孤独、忧心,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

既有“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又有“死亦为鬼雄”的豪气,更有“凄凄惨惨戚戚”的忧伤。李清照,一个历史上的佼佼者,一个不容易、不简单、不平凡的佼佼者!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5

是谁,挐扁舟一片,摇曳在鱼戏莲叶的藕花中?

是谁,嗅青梅一株,仓促离开又依恋倚门回首?

是谁,挽幽梦一帘,忧愁叹息自己的颠沛流离?

——题记

淡淡的墨香袅袅地回旋,和着一盏清清的香茗,倏尔氤氲成过往的云烟。浅浅的痕迹,伴着昏黄的灯火悠悠,渲染出绚烂的繁华。画屏渐冷,隐有一位女子帘卷西风,却始终忘不了她离合悲欢的世界和那一颦一蹙的浅代凝眸。

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也因一手好字而扬名天下。这样书墨熏陶下的她年少才高,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毫无掩饰地流出内心小小的志向和愿望。李清照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至于“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空闲偷乐时间也是少不了的。在“日暮西亭”时,一时高兴而“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便“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年少的她,才情如含苞初露,美哉,美哉!

青蔻年华的李清照,有些心事又难以捉摸,就如白居易所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雾里寻她来。

这天,她正在秋千架上摇晃,不亦乐乎。那人走进来,就像午后微微的梦,不知所措的清照“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又不舍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终将长大,18岁那年,清照披上了红装与赵明诚结缡。她与丈夫情投意合“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赵明诚要负笈远游,清照寻觅了一条锦帕,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字里行间无比透露出浓浓的爱意。与心上人天各一方,心却是相依的,清照恐怕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时的她,就像怒放的花,至美至极。

正沉浸她幸福时光的清照以为一生就这么走下去,殊不知,命运只给了她一半的美满甜蜜,另一半只剩下苦涩流离,自从金兵入侵,她随着丈夫颠沛流离,她的也有了莫大的改变。

赵明诚的突然病逝给了清照很痛的打击。回想之前的岁月时光,让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寻寻觅觅”与丈夫的回忆倒影,望见的只有“冷冷清清”,何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忽而想起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才明白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时光在她心中是不能够释怀的。

当她慢慢习惯一个人,渐渐习惯了这世态炎凉,而我已从清照那读到了那份惆怅与忧伤。“人比黄花瘦”的身影,永远在“帘卷西风”的映衬下更加凄美。

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误闯了清照世界的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浅黛凝眸?

——后记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精选优秀范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清照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1

轻浮中国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今往来的悲悯愁情,徜徉文人墨客的文学史河,“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她在词坛上叱咤风云,演绎出不异于独领风骚的婉约风格。她,就是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早年受家庭素养的熏陶,这为她的文学梦放飞了希冀。少女时的李清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样把自己锁在闺房内娴熟针锈,而是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学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在驾驶诗词格律方面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她甚至在词坛上锋芒毕露,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她,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在溪亭日暮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此情无计可消除情窦初开,春心萌动,端庄其品,清丽其词的李清照步入爱河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中郎赵明诚,少年翩翩,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在那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他们的婚姻真是门当户对,天赐良缘。爱到醉时情更浓,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相似的家庭,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填词,不知相依相伴了多少良辰美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蘅。怕郎猜道,奴面不知花而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幸福在清照的眼中莫过于夫妻相随,只羡鸳鸯不羡仙,自谓“甘心老是乡矣”。只可惜,丈夫外出为官,难免造成有情人相隔两地,天水一方。情亦绵绵,意也浓浓,多愁善感的清照按捺不了相思之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失落的清照消磨不了夫妻难舍之情;她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此细腻的爱情让我们看到清照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绪跃然纸上,令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泪,会于心。清照的幸福是美满的,然而却是短暂的。

伤心枕上三更雨

靖康之难,金人砸破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玉苑琼楼。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李清照携手佳人,被迫远离了家乡——“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南渡时期,夫妻相依为命。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丈夫赵明诚得症病故,命运多舛的李清照天涯孤旅,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失夫之痛,清照变得更加多愁善感。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甚至几滴催花雨、一缕袭花风都可能引发她伤春悲秋,江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悄背感。孤舟嫠妇的她漂泊异地,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却叹“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人”。庭院深深,月色蒙蒙,人欲寐之,却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至武陵源,见物是人非,欲雨泪先流,然“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俯拾深秋的落叶黄花,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无奈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呀,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邻水照玉的乱世美神折磨德容颜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让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家不幸词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晚年的李清照作品博采众长,称得上是“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清照的的词近承二晏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她晚年的作品更致力于她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乱世的女神,在中国的文坛里,她堪称女性文人中最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2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小时候,父母对清照要求极其严格,他们规定,每天黎明即起,早晨朗读背诵,中午讲解诗书,下午作文答对,晚间写大字,间或作画、下棋和游戏等。

一次太阳偏西了,清照才有机会坐上小船,在柳絮泉边的池塘或小溪中散心。她奋力地划着双桨,就象要展翅飞翔一般。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溪边的凉亭,城中的楼阁,都被落日的余辉轻轻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幕纱。清照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她坐在小船上一动不动,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花草的芬香。高兴时,她就信口唱几曲新词或旧歌。夜幕就要降临时,她游兴已尽,才急忙掉转船头回家。不料,她竟把小船划到了藕花丛里。于是只好再次掉转船头,使出平生力气,奋力划桨。只听船桨打得水“啪啪”作响,船舷两旁激起了层层浪花,把躲在水边的各种水鸟,惊吓的“扑楞楞”一齐飞上青空。

后来,李清照回忆起这段幸福的往事,挥笔填词,作了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从小生长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同时,也为她今后的艺术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3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没有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

沉鱼落雁的西施与貂蝉,美于闭月羞花的贵妃与昭君。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可替!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进了你……

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冷清无奈……维纳斯因断壁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凛冽的秋风催残者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南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的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了霜,惨白的月儿勾住了过往,孤独融入了淡酒,宁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生被这漫天愁绪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人物的是非,面对断香残酒,面对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一杯浊酒洗清愁。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

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想我们走来。

爱玲继承了你的决然与毅然。

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

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段完美的独舞,守护史上那座盛世空城。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4

李清照,宋代甚至可以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年少有为。与丈夫赵明诚度过了幸福美满的前半生,又在动荡不安与孤独中度过了寂寞悲惨的后半生,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王灼这样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写词要讲音乐和谐、品质高雅、意境浑厚、布局有方、情感细腻、含蓄稳重以及情调高雅。做到了这些才真正算得上词。

所以,她以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细腻的感情、开阔的眼光和富有造诣的艺术创造力取得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辉煌成就。

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所以,李清照在寂寞悲惨的后半生创造出了更多脍炙人口的词句。而最具创造力的,则是那《声声慢》。

“寻寻觅觅,泠泠清请,凄凄惨惨戚戚……”那时正处在国破家亡时,李清照把无限忧愁与寂寞写在这首词上面,令人仿佛能够看到一副凄凉的画面。

这首词很奇妙。劈头而来的就是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一种大胆创造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

“寻寻觅觅”是一个动作,作者渴望寻觅已经失去的美好生活。她怅然若失,不知道失去了什么,也不知道要找回什么。本来心情就很坏,本来就很孤独,而四周又一片泠泠清请,使其心境更陷入凄惨悲惨的深渊中。经受了多年来的折磨,体力日衰,又遇到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时候,她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最难平静。

天气使人难受,本想借酒消愁,抵抗抵抗这傍晚的风寒。无奈酒淡不敌萧萧秋风给人引起的悲伤,也抵抗不住风寒,因为这只心寒啊!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5

易安,这是你的号,并不妩媚,还有种刚强的味道。反是清照,皎月清照,有些冷清的光辉,更有柔和而明亮的色彩。

我不知“寻寻觅觅”的无奈,不知“冷冷清清”的苦楚,更不知“凄凄惨惨戚戚”的悲痛,直到我走进了你,走近了你的词,才了解道远古幽思中的血泪。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满面沧桑的杜甫独登高楼时的艰难,仿佛听到了那个苍苍无助的杜甫在不尽长江边的喟然长叹!辗转漂泊在江湖间,像茫茫大海上一只寂寞的小船,像广阔天地间一只无助的小猫。他的一生载满了无奈。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白,他虽然生活在盛唐时期,但不免有许多的孤独,他的小船上载的又是什么呢?是一望无际的孤独。

你呢?李清照?

忧愁,你的忧愁是简单的彷徨和忧伤吗?凄凉,你的凄凉又何止是凄凉呢?你柔弱的身躯,仅仅承载着悲欢离合的无限伤痛吗?不,还承载了国家破碎,家破人亡的无限忧愁与苍凉。你如一叶扁舟,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孤独一人,你的心中怎能不寂寞?满目疮痍,你的心中怎能不悲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你的真实的人格写照。你虽然只有一副柔弱的身躯,却有着男儿般的刚强;有着小女子的多愁善感,却也有着大丈夫的壮阔豪爽;明明生长在一个禁建时代,却有着格格不入的思想。

屈原自沉汨罗,陶潜归田园,苏轼赋诗赤壁,易安你辗转江南。清照,你走了,走远了,但你那坚韧不屈,刚强的性格,屹立在了那样一个不朽的时代。

李清照,一个伟大的女词人,一位刚毅坚强的女词人!

李清照的愁毕业论文

悄然忧愁上心头,提笔文词赞不绝,国破家亡亲目睹,身世飘零与夫隔,叹不尽,愁无边,凄苦孤寂度晚年。李清照,你的词穿越时空仍昭示光芒,轻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散发一缕清香,让人无穷品味……只想握起你的手,接近你的灵魂,感受你的内心。曾经的你,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多愁善感,春心萌动,难以按捺。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想和你细品淡淡的茶香,倚楼听风雨,感知你的心情。柔风、细雨、淡香,衬托着你的容颜,因相思而倍感孤独“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爱之愈深,思之愈且”。你期盼丈夫的来信,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等得好辛苦。那些泛黄的纸上书写着的是你的情愁,你的情思。你曾幸福的与丈夫一起玩弄古物,陶醉在诗画音律的世界,你嫣然一笑如含苞欲放,你的美随你的词一同飘散到远方,穿越时空。你,何等幸福,何等欢乐。然而,每个人都要经历坎坷。幸福的生活,爱情的甜蜜,一切的美好突然灰飞烟灭。朝代的变更,年代的动荡,激起了你的惆怅。握住你的手,感受着你内心的悲恸。国破、家亡,已物是人非。在风中,我能隐约听到你的声音,却如此,即那般冰冷又那样透明,天青色等烟雨而你在等他,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失去的已不再回来。面向北,思旧事,「寻寻觅觅」,有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都是在表达你的伤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愁得连酒都是淡淡无味,无以抵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凄婉,忧愁,悲秋自怜。他面对国家的衰落,不能驰骋疆场,不能上朝议事,不能使酒骂座,只得暗自伤怀,那样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的你已如黄花般瘦弱,那憔悴的身姿,不忍让人心疼。落花纷飞的街道里 ,尽管逝去的时光已无法忘记 ,但景色一如往昔 ,你还是那天的你 ,带着泪 。我与你相遇,握起你的手,接近你的灵魂,感受你的心情……

写李清照,这个选题好,素材多,容易写出特点来。为此,提几条思路供参考。一 定题难。写李清照可以写她词的特色(很多人写过)写她生活经历与“词风”的关系(也不新鲜),写婚姻家庭,(难出新意)。写比较倒可以出新。与女词人、女诗人比(如蔡琰)其婉约与其他婉约词人比。写她自己前后期的对比。……写一首词的赏析最省力。二 素材宜多,多多益善。古人评析,今人观点,从中寻找“灵感”“火花”,取材宜严,与中心无关者统统舍弃。三网上的东西不宜照搬,老师“一点”你就“傻眼”,最好是“文学评论”“文艺杂谈”或大家的立论。选几块就够你用的。

我也喜欢李清照写吧go 别找别人代笔很无聊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 索引序列
  •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题目
  • 李清照作品毕业论文怎么写
  • 李清照毕业论文框架
  • 李清照毕业论文范文
  • 李清照的愁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