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诗人毕业论文分析

诗人毕业论文分析

发布时间:

诗人毕业论文分析

当代大学生诗歌问题分析怎么写答案如下:第一步首先是写经济,然后通过直接比较或者类比分析进行价值评估。

李白、杜甫等代表性的大家们最好分析,材料也多,但难出新意,毕竟已经被分析滥了。建议还是剑出偏门好。

可以谈谈席慕容的创作风格,或者她诗歌中的意象。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毕业论文诗歌分析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

中国古唐宋诗词赏析论文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Poetry Analysis Essay也就是诗歌分析类论文,是文科专业学生并不陌生的一种论文类型。这里根据过往学霸的写作经验分享一些诗歌分析类论文高效写作技巧。 每个作家和诗人都有自己无法复制的独特风格,他们如何思考的,想要描述的是什么?他们在创作各类诗歌散文时,如何表达一些自己想在脑海中探索的想法或理论?诗歌分析是检查构成诗歌的艺术、功能和结构部分的过程。通常,这种评论是在文学分析论文的结构中进行和记录的。这种类型的散文写作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诗人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整体效果。这些论文需要对构成诗歌作品的所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1、预写步骤写诗歌分析论文前,首先要仔细读诗歌。多次重读文献以充分掌握广泛的思想和概念非常重要。这也让你有机会写下韵律方案、诗的类型以及诗人使用的其他诗歌技巧,如沉默、韵律、停止线等。涵盖一首诗的技术方面后,最好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背景、写诗的年代和作品的文化背景,对散文写作很有帮助。学生在写论文时应该确保他们知道这些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通常会导致读者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那些更好地理解它的人也会有更深的感受。3、专题作品撰写诗歌分析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专题作品的一部分。这可以在确定诗的主题、语气、意境和意义的过程中加以分析。支持主题背后预期信息的主题和主题元素通常是解释性雷区。通常,人们对诗人试图通过使用主题表达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除非隐含地陈述了信息,否则最好陈述多种可能性并提供包含这些理论的证据。但是,从你创建的各种理论中选择一侧通常很重要,我们可以尝试阐述一些现有的想法和理论。许多人喜欢贡献自己的想法并追求创新,以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小心不要因为选择最喜欢的观点或我们自己的偏见而犯错误。毕竟,论文只是分析,所以你应该学会避免反对意见,有证据支持,避免没有具体事实的猜测。4、选择主题最后,我们需要如何选择一个主题。为诗歌分析选择主题的一个好方法是选择一个人们已经熟悉的主题。例如,如果要分析的诗取决于作者,那么知名作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您必须在一首诗的不同主题领域之间做出选择,请选择作者更专注并发挥其优势的领域。这样的选择可以使诗分析论文中的陈述更加自信和清晰。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书中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显然带着时代的政治特点,但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所揭示的其它原因约略同于刘大杰先生的。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都对唐代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 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 该书认为,这一个原因对于文学的发展相当的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他们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地向古人学习。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他们没有被任何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束缚,被嵌在一个模子里,而是每个诗人,都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与我们相见。”马氏因为没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还遭到了时人的批评。 1979年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又活跃了起来。《文学评论》于该年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高涨就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实际上,“庶族地主”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层以及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同一期的《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然而初唐时期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而诗歌已相当繁荣,这说明唐诗繁荣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许多专家仍坚持经济繁荣与唐诗兴盛有直接的关系。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 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② 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③ 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④ 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该书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也都要考经书。而且,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这些都证明,儒学的地位在唐代较之魏晋和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学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使得思想界较为自由活跃,文学创作也很少禁区。 仁智之见,都不无道理。但是独取哪一家之说都显得不够全面,可否将上述各点全部列上,都算作兴盛之原因呢?(朱恒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赋词曲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诗歌毕业论文分析

当代大学生诗歌问题分析怎么写答案如下:第一步首先是写经济,然后通过直接比较或者类比分析进行价值评估。

《诗经》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诗经》反映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被弃妇女的形象等几个方面。《诗经》中的女性在表达感情的变化过程中,是她们对爱情的深刻体验,是文明人所特有的爱情表现,并上升成为古典审美文化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大纲如下:

一、整体陈述诗经这部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陈述《诗经》中描写女性的部分

(一)纯真热情的女性,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二)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四)悲惋凄凉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后世对《诗经》女性女性形象的评价

(一)外在之美,如《关雎》、《卫风--硕人》中的描写。

(二)内在之美,如贤淑、执著、纯洁等,分别从《邶风--燕燕》、《周南--卷耳》等几首诗歌中评价分析。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一)整体陈述《诗经》从古至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诗经》对后人的教育性意义 。

(三)《诗经》对古今文学的意义及重要贡献。

(四)《诗经》中的情感观对古今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杨天宇:《诗经---朴素的歌声》;国学基础教程——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褚 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褚 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张 晶:《诗学与美学的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诗歌赏析文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毕业论文可以分析诗歌吗

柳永……放荡不羁的一生,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写论文,引用很多诗词,加以分析,这些诗词会算进重复率吗一般是会的事实上建议你理解,分析的笔墨要多一点哦论文中大量引用诗句会被算进重复率的。查重率的具体概念就是抄袭率,引用率,要用专业软件来测试你的文章与别人论文的相似度,杜绝抄袭。基本就这意思。一个是自写率 就是自己写的,一个是复写率 就是你抄袭的还有一个引用率, 就是那些被画上引用符号的 ,是合理的引用别人的资料。修改重复率或抄袭率论文的经验:CNKI是连续的字数相同不能超过13个字,万方是连续的字数相同不能超过15个字。否则就会标注出来,算进重复率。学校规定是CNKI检测重复率不能超过30%.两种数据库检测重复率会有结果上的误差,一般CNKI会更严格一点,先在用万方检测一下,然后对照重复段落,句子反复修改一下,最后用CNKI检测一下,就放心了。查重原理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对于3万字符以上文字较多的论文是可以忽略的。对比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个人比对库,其他比对库。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到。

如果你说的是学术论文查重的话,只要是引用都会算进重复率中的。

毕业论文分析现代诗歌鉴赏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醉 汉(台湾 非 马)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1997年2月5日).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例如: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 青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近百年来对新诗的批评不绝于耳,给新诗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我们教学来讲,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现代诗。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揣摩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例如胡适在新诗《鸽子》中写道: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它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碧蓝的天空,有鸽群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作者抓住鸽子飞翔的动态,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快感。二、把握情感。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长久以来,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质,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丰神等人格魅力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逞才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例如《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在这首诗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征、内涵,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重大意义,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挥鞭起程,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正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热切期望的。读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感染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三、赏析技法。诗歌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可以拈来随手随心应用。淘沙拣金,去粗存精,诗歌大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横溢才华。这些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无不是人们学习的典范。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例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致空气》这首诗里,就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手法,用象征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其特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等,在对空气这一时刻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四、品味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语言的品味。例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整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语言含蓄隽永,深刻蕴藉。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要把眼界放宽、切莫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含义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很显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墙角花朵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理解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不仅知道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而且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把握和鉴赏诗歌。所以评价新诗需要一个参照系。如果把新诗孤立起来,单纯地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地评价新诗,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任何评价都是相对的,和周围有联系的。新诗不可能绝对的好,也不可能绝对的坏,它的好坏总是相比较而存在。同样的道理,评价古诗也同样,要么不评价,要么就需要一个参照系。就是牛顿,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也要假设一个“第一推动”,因为事物无缘无故的加速运动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同样无法理解,一个人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只有深入了解新诗的古诗背景,才能更好地为新诗定位。这是我研究新诗的基本态度。忽略古诗的存在,不但不可能,而且是荒谬的。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式样。鉴赏诗歌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理清形式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按形式,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2体味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3.咀嚼字词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4.明辨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 索引序列
  • 诗人毕业论文分析
  • 毕业论文诗歌分析
  • 诗歌毕业论文分析
  • 毕业论文可以分析诗歌吗
  • 毕业论文分析现代诗歌鉴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