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估计一下毕业时间,一般提前一年报名参加论文。浙江自考每年论文报名时间,是安排在1月5~15日、7月5~15日进行的,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您可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的报名通知,按时去这个网上报名参加自考的。2、论文报名后,主考院校老师会对您进行指导的,然后按指导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进行。、论文集中指导(培训)要本人过去听的。主要内容:写作的具体要求、格式要求、不合格论文的情况、查找论文资料的途径、指导老师的具体联系时间和方式方法、论文装订要求、提交方式与时间等等。、要与指导老师联系后,按指导老师的要求与时间,提交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定稿。3、一般来说,自考论文的通过率很高。这个比率:通常10个人参加,起码8、9个都可顺利通过的。所以,您尽可大胆放心去报名参加论文。
【导读】对于社工专硕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外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现在基本实行的都是较为严格的网络“双盲评审”,因此,人情因素几乎可以排除。在外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那么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硬伤”
例如,随处可见的错、漏、别字,明显的排版错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大量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引用第三方数据不注明来源或出处,等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评审专家的观感,因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撰写者的态度问题。撰写水平有高低,论文质量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无论如何,撰写态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即严肃、细致、负责。尤其作为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事关能否毕业,更须认真对待。如果论文在形式上的“硬伤”过多,必然会给评审专家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起评分一定很低,甚至无法及格。因此,在提交论文前,撰写者一定要仔细检视自己的论文,及时改正这些形式上的“硬伤”,尽可能避免因形式上的“硬伤”过多而导致论文得分过低甚至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点,撰写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选题
选题应当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且直接或明显属于社工领域所研究的范围。社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社工不是“收纳筐”、 更不是“万金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抹。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很可能不属于社工领域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无直接关联的选题,评审专家会重点考察其正文内容,而如果正文内容又无法有效证明或显示其研究属于社工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有直接关联,只能体现出与社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间接关系,则很容易遭到评审专家的质疑甚至否定。从实际来看,有两类选题比较能够获得评审专家认可:一是传统的主流性的社工选题,如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者的社工服务等,二是具有探索和创新色彩的社工选题,如关于社工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但无论如何,如果一篇社工专硕论文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工作”或“专业社会工作”字样,在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眼里,都是难以被允许的,因为从专业归属角度讲,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否视为社工论文,无法确认。
三是框架
除了“绪论”和“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必须要有之外,论文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现状的基本介绍、社工介入过程的具体描述、基于社工视角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归纳总结及原因探讨分析、专业反思或建议这四个基本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这四个基本部分之外,是否增加其它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把握,具体视情况而定。因此,一篇完整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由绪论、前述主体四部分、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构成,否则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残缺的,评审专家可能会据此判定撰写者思路不周全、逻辑不缜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三点:其一,一般来说,问题的归纳总结与专业反思或建议需对应,且顺序也应相同;其二,专业反思或建议应紧扣社工本身,至于政府应当怎么做、社区应当怎么做、媒体应当怎么做、公众应当如何,等等,如非确实必需,就不要写了,因为这不是社工的事儿,社工也“管”不到;其三,提出的反思或建议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提炼和升华,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应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应从推动和促进社工专业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样论文的格局和立意才高,才能更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
四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的是撰写者对与自身选题同领域或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呈现的是撰写者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基本功。因此,对于文献综述,撰写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许多评审专家也很看重这个。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要充分,即尽可能地将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的、具有权威性或标志性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最新成果涵盖其中;二要分类,即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研究视角不同进行相应的归类划分,从而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扼要、全面立体、既广且深。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才能进一步展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是主要参考文献
撰写者常常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以为只是“小事”,却殊不知有的评审专家恰恰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主要参考文献的撰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的严谨程度。首先,作为按现行规定篇幅不得少于万字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有50条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低于这个数量,在许多评审专家看来,表明撰写者的阅读量不够、对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不足,将导致撰写者难以充分进行文献综述,造成从一开始其研究的基础就不牢靠。其次,主要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引用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文献,除非公认的经典或权威之作,否则会被评审专家认为对该领域或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缺乏必要了解。再次,不能将各种类型的文献混在一起排列,而应分类列出,这是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最后,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类论文须来自正规刊物,最好是CSSCI(含扩展)或社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权威期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野鸡杂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审专家很强调这一点;专著最好出自等级较高或声誉较好的出版社,对于来自其他与社工专业相距较远如电子、机械、文艺、体育等行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社工类著作,采用时一定要谨慎;至于网络参考文献,则所提供的链接地址必须是准确和可以有效打开的。
以上就是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其实关于社工论文,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因此,只要不触及“红线”、突破“底线”,评审专家对于论文本身的具体见解或看法,一般不会过于苛求。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有的质量还是要有,该有的模样还是要有,该符合的要求还是要符合,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如此,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外审。
这个好高端的去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败、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也是资本主义谋求社会控制的重要社会机制,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拥有跨越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文化价值的普遍适用性,意味着社会工作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普世性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内容与层次发生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处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通则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现阶段社会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方面,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与社会理解充满歧义,专业形象卑微低下,专业教育呈超常态发展,但是毕业生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专业地位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理所当然作为”与可预期的兴旺局面并未出现,形成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发展本身严重分离的奇特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福利组织员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客观上难以进入福利机构,主观上不愿进入福利机构,形成了福利机构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
第三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走狗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
第四方面,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旧体制、旧观念及旧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专业社会工作水平的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带来的挑战;缺乏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专业教材专业师资缺乏;理论建设滞后,经验不足,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等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困境,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职业,而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是寥寥无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在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更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整合所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团体的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方面的成绩已开始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已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未来新世纪的变革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无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都显得相当薄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张力,即它如何看待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历史的社会工作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历史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严谨地面对社会工作在国际层面发展上所经历的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过去,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与实践范围具有独特的界定,社会工作领域与实践内容界定取向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根据现有社会工作实践,结合国际社会工作现状,范围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调解、社会服务、社会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
二是社会工作时间包括社会救济、福利保障、民主改革与精神文明、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解决社会问题;
三是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的工作;
四是社会工作领域包括调查咨询、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工作、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险工作、街道居民工作、违规与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工作等等;
总之,中国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集中在城乡社区组织工作,而且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范围逐渐同欧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完全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为核心目标的主人专业,主要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是专业与学科、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社会建构存在多种不同取向,直接影响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社会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劳动、民政、工青妇和民间福利组织之中,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政府主导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实践及其转型过渡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基本特色。在目前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的处境下,中国社会工作应当更多发挥积极预防和发展的功能,定位在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文章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机制并重,而不应停留在消极补救和补偿的功能上。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多元主义都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在全球化福利环境与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应采取“社会工作服务先导,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积极回应”的新发展战略,通过城乡社区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缓解贫困、老年人服务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实现社会工作模式的战略转变和健康发展。
如何撰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专业课程设计中考核的重要环节,是考生必须完成的总结性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其目的一方面是要求考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考核自考生对所学理论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考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自考生没有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学生那样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因此,要写好一篇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何写、怎样定显得尤其重要。撰写毕业论文,虽然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但老师一般都只从专业内容角度进行帮助与辅导。很难顾及研究方法、写作技巧、论文规范等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所以,为弥补上述种种,笔者浅见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及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仅供考生参考。 一、如何选题 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 2、注意研究角度要有新意。进行科学研究,就是找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到创新,论文也没有写作的价值,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分析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见出新意。 3、要知己知彼。在选题中,要了解本专业本领域中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别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那些方面的研究较为簿弱,那些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避免重复和雷同。 二、根据论题,拟定论文提纲 根据论文题目,充分、大量的搜集查找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各类藏书和情报机构电脑文件检索,国际互联网络的远程登陆、查询、浏览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论文素材。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可通过开会、访谈、观察、统计、论证、实验学习等方法来获取资料。 收集资料主要注意三种:1、与论题直接相关的原始材料;2、他人对该论题或相关论题的研究成果材料;3、与论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语言、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收集资料既要有历史材料,也要有现实的材料;既要有正面材料,也要有反面的材料;既要有面上的材料,也要有点上的材料;只有全面地拥有材料,才有可能产生正确而富有创见的观点,展开深刻而周密的论述。 有了充分的材料,还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资料进行推敲、筛选,留下最能反映本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提炼和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论点,明确拟定论文提纲。 形成论点时应注意:1、论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同时论点又要辨证,不能走极端;2、论点要科学正确,不与常理和事实相背离;3、论点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词,防止偏颇。 拟定论文提纲可以是简单提纲,也可以是详细提纲。简单提纲只是概括地提示论文的要点;详细提纲则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详细的列出来,这样写作时就能更顺利完成。 提纲可以采用标题式、提要式和图表式三种,一般标题式较为常用,用简洁的标题形式把论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同时这些标题可直接作为论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 三、撰写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据论文的主要篇幅,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论文水平的高低和质量。 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也可以简要交代确定选题的过程和有关背景材料,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文的旨要。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要求内容扎实、丰厚。 本论主要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是表达作者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考生在这一部分,必须根据论题的性质正面论证,或反面批驳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论述新思想新发现等。在该部分中论证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 要写好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是明确。新颖、深刻、严肃的。论点不管是否需要论证,都必须是可以论证的。2、论点必须有材料的支撑,必须有可用来证明使其成立的材料。3、论证必须根据论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决定了本论部分的结构。4、论证逻辑要严密。合乎逻辑的论证,别人是无法驳倒的。 结论是论文全文的总结,总体的结论,是全篇论文中分析、论证的问题综合性概括,是论文的精华所在。内容主要讲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有何创新,解决了什么理论和实际问题,还存在那些不足及质疑。还可以对自己和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展望,以及对有关人士致谢等内容。要求结论要完整、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能与本论相矛盾,应与绪论相呼应;对成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不能自鸣得意或借故贬低他人;语言应简洁、干净利落。 四、论文修改、定稿 正文初稿写好以后,考生应该多修改几遍,对整篇论文逐行逐句逐段反复推敲,检查每一个具体论点、论据、论证是否恰当有力,表达是否合乎逻辑,务求不留疑点,直到确实有说服力为止。 检查并修改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与论题的一贯性;2、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性;3、论文的结构层次与逻辑思维的密切性;4、论文的语言表达意思的准确性;5、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性;6、采用的数据、年代、人物名及地名是否准确;引用的注释、文献参考资料的列举是否真实恰当;封面署名、装订是否工整等等。 经反复多次修改的论文,应再次送达指导老师审阅认可后,以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定稿字样为止,该篇论文才算是完成了。
1、自己估计一下毕业时间,一般提前一年报名参加论文。浙江自考每年论文报名时间,是安排在1月5~15日、7月5~15日进行的,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您可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的报名通知,按时去这个网上报名参加自考的。2、论文报名后,主考院校老师会对您进行指导的,然后按指导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进行。、论文集中指导(培训)要本人过去听的。主要内容:写作的具体要求、格式要求、不合格论文的情况、查找论文资料的途径、指导老师的具体联系时间和方式方法、论文装订要求、提交方式与时间等等。、要与指导老师联系后,按指导老师的要求与时间,提交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定稿。3、一般来说,自考论文的通过率很高。这个比率:通常10个人参加,起码8、9个都可顺利通过的。所以,您尽可大胆放心去报名参加论文。
谈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思考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 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服务理念看,民政工作代表党和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社会工作则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等专业伦理,更强调和服务对象地位的平等使服务对象能够自立自强。从服务方式看,现阶段的民政工作主要是救济型救助和服务型救助;而社会工作主要是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等专业方法进行服务型助人。从服务功能看,目前我国民政工作多侧重于救济性、保障性功能,而国际流行的社会工作更多侧重于福利性、服务性功能。 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目前,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职业化水平不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迎接挑战,需要政府机关、事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现代社区管理的运行中,社会工作者起着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表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成正相关的关系。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时,也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因此,运用专门的理论与方法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迫切需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社会工作后,由于制度结构中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大部分活动是由政府行政体系(民政、劳动、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来承担。然而,这些行政型社会工作人员大都未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仅凭热情的“粗放型”工作方式。不难发现,这种“粗放型”工作方式,面对需要专业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心理疏导、矫正工作等问题难免束手无策,这就客观上向社会工作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涵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内的社会治理,无疑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由政府直接来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来说,“政社分开”是前提,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结果,而关键则在于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成熟。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体制。同时,离开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则失去了可以托付的对象和载体。政府从包揽的或不该直接从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剥离出去以后需要各类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接,而这些组织的主体则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不难看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可以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把微观社会管理交给社会工作机构承接,以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专注于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
【导读】对于社工专硕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外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现在基本实行的都是较为严格的网络“双盲评审”,因此,人情因素几乎可以排除。在外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那么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硬伤”
例如,随处可见的错、漏、别字,明显的排版错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大量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引用第三方数据不注明来源或出处,等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评审专家的观感,因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撰写者的态度问题。撰写水平有高低,论文质量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无论如何,撰写态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即严肃、细致、负责。尤其作为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事关能否毕业,更须认真对待。如果论文在形式上的“硬伤”过多,必然会给评审专家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起评分一定很低,甚至无法及格。因此,在提交论文前,撰写者一定要仔细检视自己的论文,及时改正这些形式上的“硬伤”,尽可能避免因形式上的“硬伤”过多而导致论文得分过低甚至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点,撰写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选题
选题应当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且直接或明显属于社工领域所研究的范围。社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社工不是“收纳筐”、 更不是“万金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抹。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很可能不属于社工领域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无直接关联的选题,评审专家会重点考察其正文内容,而如果正文内容又无法有效证明或显示其研究属于社工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有直接关联,只能体现出与社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间接关系,则很容易遭到评审专家的质疑甚至否定。从实际来看,有两类选题比较能够获得评审专家认可:一是传统的主流性的社工选题,如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者的社工服务等,二是具有探索和创新色彩的社工选题,如关于社工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但无论如何,如果一篇社工专硕论文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工作”或“专业社会工作”字样,在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眼里,都是难以被允许的,因为从专业归属角度讲,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否视为社工论文,无法确认。
三是框架
除了“绪论”和“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必须要有之外,论文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现状的基本介绍、社工介入过程的具体描述、基于社工视角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归纳总结及原因探讨分析、专业反思或建议这四个基本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这四个基本部分之外,是否增加其它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把握,具体视情况而定。因此,一篇完整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由绪论、前述主体四部分、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构成,否则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残缺的,评审专家可能会据此判定撰写者思路不周全、逻辑不缜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三点:其一,一般来说,问题的归纳总结与专业反思或建议需对应,且顺序也应相同;其二,专业反思或建议应紧扣社工本身,至于政府应当怎么做、社区应当怎么做、媒体应当怎么做、公众应当如何,等等,如非确实必需,就不要写了,因为这不是社工的事儿,社工也“管”不到;其三,提出的反思或建议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提炼和升华,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应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应从推动和促进社工专业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样论文的格局和立意才高,才能更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
四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的是撰写者对与自身选题同领域或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呈现的是撰写者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基本功。因此,对于文献综述,撰写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许多评审专家也很看重这个。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要充分,即尽可能地将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的、具有权威性或标志性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最新成果涵盖其中;二要分类,即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研究视角不同进行相应的归类划分,从而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扼要、全面立体、既广且深。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才能进一步展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是主要参考文献
撰写者常常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以为只是“小事”,却殊不知有的评审专家恰恰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主要参考文献的撰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的严谨程度。首先,作为按现行规定篇幅不得少于万字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有50条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低于这个数量,在许多评审专家看来,表明撰写者的阅读量不够、对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不足,将导致撰写者难以充分进行文献综述,造成从一开始其研究的基础就不牢靠。其次,主要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引用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文献,除非公认的经典或权威之作,否则会被评审专家认为对该领域或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缺乏必要了解。再次,不能将各种类型的文献混在一起排列,而应分类列出,这是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最后,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类论文须来自正规刊物,最好是CSSCI(含扩展)或社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权威期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野鸡杂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审专家很强调这一点;专著最好出自等级较高或声誉较好的出版社,对于来自其他与社工专业相距较远如电子、机械、文艺、体育等行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社工类著作,采用时一定要谨慎;至于网络参考文献,则所提供的链接地址必须是准确和可以有效打开的。
以上就是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其实关于社工论文,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因此,只要不触及“红线”、突破“底线”,评审专家对于论文本身的具体见解或看法,一般不会过于苛求。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有的质量还是要有,该有的模样还是要有,该符合的要求还是要符合,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如此,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外审。
毕业论文作为硕士、博士毕业生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各方面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每到毕业季,很多同学都为此头疼。为了给大家写论文提供一些帮助,今天,我们来谈谈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一、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是什么?1、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尽量具体详细,即不要选太宽泛的题目,避免写作时范围太广;在选择小题目的同时,还要做到思路够宽。2、结构:一篇规范性论文应包含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论文正文要从几个大的点来论述,要体现对所研究问题的现象、原因分析、对策的反思。3、观点:论文的观点要正确、全面,不能片面描述一个内容,更不能伪造事实、捏造数据;在阐述观点时,文字要清晰,逻辑要清晰,同样的内容不要多次叙述。二、毕业论文的写作类型有哪些?1、研究型论文: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论文。其基本原则是结构清晰,研究准确;应客观报道研究成果;写作内容也要与研究成果紧密联系。2、摘要论文:摘要论文是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组织、综合和评价的一种论文。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文献、归纳总结、个人观点等。
浅谈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
下面是整理的浅谈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术腐败中有一条是学界不能容忍的——重复别人的研究,换句话说,之前有人做过这个题目,而后这一届学生又做,而且把视角都不换,最终有多大的学术创新就不值一提了。这就会导致,当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老师会说,之前我们有人做过了,你怎么还做?为此,毕业生束手无策,到底是改题目,还是不改?不改,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
除了在选题上没有创造力之外,我个人发现,在研究路数(包括视角、方法)等都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大多数是为了毕业而写论文,所以才导致如此现状。换句话说,不用心,之前训练又没有做好,最终也就成这般。反之,如把毕业论文当成是自己的一个训练,希望通过写论文来提高自己,接受批判性,辨析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则会有所与众不同。
举例来说,社工要关注弱势群体,残障儿童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对象,2018年开题的时候有学生就关注了如何利用社工介入,采取小组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适用性问题。但,2015年也有一个,也是讲的这个群体的融入,那,这两个岂不是一样了?对老师来说,不让做,他又不知道做什么,让做,从学术伦理来说又是学术腐败,浪费纸张。
为什么是这样?
我觉得主要还是和学生的实践和阅读有关系。首先,平日的机构实习太少,或者比较单调,不知道社工除了关爱残障儿童还可以去关注老人,妇女,退休军人等等各个群体。“见得少,所以想的也少”。其次,平日阅读太少,视野打不开。我一再强调说,要多看多读,不要局限在课本,也不要太依赖老师,毕竟人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主动性,最终写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是重复别人的主题,或者“换汤不换药”的“研究”。没有意义。
相反,我们该如何去选题?我觉得,可以遵从2个维度,尤其是对本科毕业论文来说,它没有那么的专业性要求。(比如社工很多论文的选题都选到了社会学层面)具体来说,第一,有趣的研究。比如关于屁的社会学的研究、关于呵呵的研究,关于公交车的研究,关于XXX的研究,既然允许这样跨界,那为何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经历来做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呢?如果条件允许,我是赞同这样的做法。我也给学生提过这类研究,支持他们去做,但他们不敢,怕被“枪毙”,我觉得不至于这么严重。第二,有意义的研究。比如说,关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养老问题等等,都是此类。这就是说,要么做宏观的研究,要么做微观的研究,但我们可以发现,不伦不类的中观研究现在尤其多,做又没有做好,又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新的题目,最终怎么办?混毕业算了?
此外,我们一再强调说,一篇文章需要理论支撑,不难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讲究理论基础的。方法呢,也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不正常。理论,当然首先选择的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优势视角,赋权视角等等,但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意识,反而从经验分析到经验结果,最终没有一个理论嵌入进入案例当中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没有深度。这也不符合一篇毕业论文的要求。如果主题是社会学的,我觉得也可以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去研究,而不要动不动就来说“老师,我没发现社会学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归根到底,不是你没有学好,就是想偷懒,一个学科发展200多年,接近300年,难道还没有一个理论适合你的主题?那你去当社会学的鼻祖好了,孔德可以下岗了。
总之,缺乏主动性,缺乏学习和思考意识,缺乏训练,缺乏交流,缺乏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四年的学习,所以导致毕业论的选题上问题丛生。
你说这是忙导致的,我觉得未必,学生比老师肯定轻松许多,而学生只要不懒,我觉得是可以做点东西出来的,甚至可以和老师一起合著文章来发表。但,这些看起来并不多见。
为何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都这般?相信不只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所以,我们需要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乃至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去专心培养学生?这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当然,也有那种你想带,但带不动。此乃一种非常有心无力的感觉。
说来说去,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和思考上,主动性太差,态度不积极,又犯懒,怕吃苦。如此而言,态度是第一个问题,其次才是专业的问题,所以毕业论文也就谈不上多好了。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学业结束前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任务,它旨在检验学生的学科知识、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要求:1. 选题:选择一个适当的研究课题,并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化和确定。2. 研究方法:根据选定的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3. 论文结构:按照学术论文的常规结构,即包括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4. 文献资料:撰写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和互联网等资源。5. 论文语言:论文应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性,避免使用口语化和随意的表达方式。6. 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并按照规范格式进行标注和排版。7. 学术诚信:撰写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遵循学术诚信的原则,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剽窃和造假等行为。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需要认真对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选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论文结构、语言表达、参考文献和学术诚信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毕业论文的字体大小1、文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五号字3、距:倍(中文封面和英文封面除外)4、边距:上下厘米、左3厘米、右2厘米5、眉:厘米,页脚:1厘米6、码:中文封面和英文封面不用页码,报告主体部分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标出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1、题目要一眼就能知道你在写什么,应用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字数不超过20字。2、关键词三至五个,需要反映出文章的主旨。3、目录一定要写,将论文的提纲理出来,写出小标题并标注对应页码。4、引言,引出文章的内容,需要吸引老师的注意力。5、正文内容不要跑题,论点论据写清楚,使老师看了之后一目了然。6、论文的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写出自己的见解。7、参考文献和注释是必须要写的,写在论文后面,数据和图标需要标明来源和出处。来自网页,仅供参考!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败、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也是资本主义谋求社会控制的重要社会机制,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拥有跨越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文化价值的普遍适用性,意味着社会工作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普世性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内容与层次发生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处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通则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现阶段社会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方面,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与社会理解充满歧义,专业形象卑微低下,专业教育呈超常态发展,但是毕业生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专业地位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理所当然作为”与可预期的兴旺局面并未出现,形成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发展本身严重分离的奇特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福利组织员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客观上难以进入福利机构,主观上不愿进入福利机构,形成了福利机构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
第三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走狗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
第四方面,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旧体制、旧观念及旧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专业社会工作水平的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带来的挑战;缺乏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专业教材专业师资缺乏;理论建设滞后,经验不足,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等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困境,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职业,而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是寥寥无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在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更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整合所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团体的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方面的成绩已开始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已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未来新世纪的变革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无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都显得相当薄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张力,即它如何看待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历史的社会工作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历史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严谨地面对社会工作在国际层面发展上所经历的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过去,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与实践范围具有独特的界定,社会工作领域与实践内容界定取向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根据现有社会工作实践,结合国际社会工作现状,范围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调解、社会服务、社会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
二是社会工作时间包括社会救济、福利保障、民主改革与精神文明、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解决社会问题;
三是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的工作;
四是社会工作领域包括调查咨询、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工作、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险工作、街道居民工作、违规与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工作等等;
总之,中国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集中在城乡社区组织工作,而且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范围逐渐同欧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完全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为核心目标的主人专业,主要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是专业与学科、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社会建构存在多种不同取向,直接影响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社会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劳动、民政、工青妇和民间福利组织之中,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政府主导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实践及其转型过渡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基本特色。在目前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的处境下,中国社会工作应当更多发挥积极预防和发展的功能,定位在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文章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机制并重,而不应停留在消极补救和补偿的功能上。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多元主义都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在全球化福利环境与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应采取“社会工作服务先导,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积极回应”的新发展战略,通过城乡社区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缓解贫困、老年人服务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实现社会工作模式的战略转变和健康发展。
【导读】对于社工专硕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外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现在基本实行的都是较为严格的网络“双盲评审”,因此,人情因素几乎可以排除。在外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那么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硬伤”
例如,随处可见的错、漏、别字,明显的排版错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大量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引用第三方数据不注明来源或出处,等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评审专家的观感,因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撰写者的态度问题。撰写水平有高低,论文质量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无论如何,撰写态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即严肃、细致、负责。尤其作为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事关能否毕业,更须认真对待。如果论文在形式上的“硬伤”过多,必然会给评审专家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起评分一定很低,甚至无法及格。因此,在提交论文前,撰写者一定要仔细检视自己的论文,及时改正这些形式上的“硬伤”,尽可能避免因形式上的“硬伤”过多而导致论文得分过低甚至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点,撰写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选题
选题应当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且直接或明显属于社工领域所研究的范围。社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社工不是“收纳筐”、 更不是“万金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抹。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很可能不属于社工领域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无直接关联的选题,评审专家会重点考察其正文内容,而如果正文内容又无法有效证明或显示其研究属于社工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有直接关联,只能体现出与社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间接关系,则很容易遭到评审专家的质疑甚至否定。从实际来看,有两类选题比较能够获得评审专家认可:一是传统的主流性的社工选题,如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者的社工服务等,二是具有探索和创新色彩的社工选题,如关于社工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但无论如何,如果一篇社工专硕论文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工作”或“专业社会工作”字样,在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眼里,都是难以被允许的,因为从专业归属角度讲,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否视为社工论文,无法确认。
三是框架
除了“绪论”和“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必须要有之外,论文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现状的基本介绍、社工介入过程的具体描述、基于社工视角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归纳总结及原因探讨分析、专业反思或建议这四个基本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这四个基本部分之外,是否增加其它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把握,具体视情况而定。因此,一篇完整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由绪论、前述主体四部分、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构成,否则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残缺的,评审专家可能会据此判定撰写者思路不周全、逻辑不缜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三点:其一,一般来说,问题的归纳总结与专业反思或建议需对应,且顺序也应相同;其二,专业反思或建议应紧扣社工本身,至于政府应当怎么做、社区应当怎么做、媒体应当怎么做、公众应当如何,等等,如非确实必需,就不要写了,因为这不是社工的事儿,社工也“管”不到;其三,提出的反思或建议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提炼和升华,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应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应从推动和促进社工专业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样论文的格局和立意才高,才能更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
四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的是撰写者对与自身选题同领域或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呈现的是撰写者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基本功。因此,对于文献综述,撰写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许多评审专家也很看重这个。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要充分,即尽可能地将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的、具有权威性或标志性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最新成果涵盖其中;二要分类,即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研究视角不同进行相应的归类划分,从而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扼要、全面立体、既广且深。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才能进一步展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是主要参考文献
撰写者常常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以为只是“小事”,却殊不知有的评审专家恰恰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主要参考文献的撰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的严谨程度。首先,作为按现行规定篇幅不得少于万字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有50条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低于这个数量,在许多评审专家看来,表明撰写者的阅读量不够、对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不足,将导致撰写者难以充分进行文献综述,造成从一开始其研究的基础就不牢靠。其次,主要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引用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文献,除非公认的经典或权威之作,否则会被评审专家认为对该领域或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缺乏必要了解。再次,不能将各种类型的文献混在一起排列,而应分类列出,这是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最后,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类论文须来自正规刊物,最好是CSSCI(含扩展)或社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权威期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野鸡杂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审专家很强调这一点;专著最好出自等级较高或声誉较好的出版社,对于来自其他与社工专业相距较远如电子、机械、文艺、体育等行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社工类著作,采用时一定要谨慎;至于网络参考文献,则所提供的链接地址必须是准确和可以有效打开的。
以上就是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其实关于社工论文,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因此,只要不触及“红线”、突破“底线”,评审专家对于论文本身的具体见解或看法,一般不会过于苛求。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有的质量还是要有,该有的模样还是要有,该符合的要求还是要符合,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如此,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外审。
如何撰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专业课程设计中考核的重要环节,是考生必须完成的总结性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其目的一方面是要求考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考核自考生对所学理论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考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自考生没有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学生那样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因此,要写好一篇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何写、怎样定显得尤其重要。撰写毕业论文,虽然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但老师一般都只从专业内容角度进行帮助与辅导。很难顾及研究方法、写作技巧、论文规范等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所以,为弥补上述种种,笔者浅见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及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仅供考生参考。 一、如何选题 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 2、注意研究角度要有新意。进行科学研究,就是找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到创新,论文也没有写作的价值,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分析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见出新意。 3、要知己知彼。在选题中,要了解本专业本领域中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别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那些方面的研究较为簿弱,那些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避免重复和雷同。 二、根据论题,拟定论文提纲 根据论文题目,充分、大量的搜集查找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各类藏书和情报机构电脑文件检索,国际互联网络的远程登陆、查询、浏览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论文素材。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可通过开会、访谈、观察、统计、论证、实验学习等方法来获取资料。 收集资料主要注意三种:1、与论题直接相关的原始材料;2、他人对该论题或相关论题的研究成果材料;3、与论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语言、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收集资料既要有历史材料,也要有现实的材料;既要有正面材料,也要有反面的材料;既要有面上的材料,也要有点上的材料;只有全面地拥有材料,才有可能产生正确而富有创见的观点,展开深刻而周密的论述。 有了充分的材料,还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资料进行推敲、筛选,留下最能反映本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提炼和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论点,明确拟定论文提纲。 形成论点时应注意:1、论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同时论点又要辨证,不能走极端;2、论点要科学正确,不与常理和事实相背离;3、论点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词,防止偏颇。 拟定论文提纲可以是简单提纲,也可以是详细提纲。简单提纲只是概括地提示论文的要点;详细提纲则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详细的列出来,这样写作时就能更顺利完成。 提纲可以采用标题式、提要式和图表式三种,一般标题式较为常用,用简洁的标题形式把论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同时这些标题可直接作为论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 三、撰写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据论文的主要篇幅,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论文水平的高低和质量。 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也可以简要交代确定选题的过程和有关背景材料,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文的旨要。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要求内容扎实、丰厚。 本论主要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是表达作者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考生在这一部分,必须根据论题的性质正面论证,或反面批驳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论述新思想新发现等。在该部分中论证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 要写好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是明确。新颖、深刻、严肃的。论点不管是否需要论证,都必须是可以论证的。2、论点必须有材料的支撑,必须有可用来证明使其成立的材料。3、论证必须根据论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决定了本论部分的结构。4、论证逻辑要严密。合乎逻辑的论证,别人是无法驳倒的。 结论是论文全文的总结,总体的结论,是全篇论文中分析、论证的问题综合性概括,是论文的精华所在。内容主要讲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有何创新,解决了什么理论和实际问题,还存在那些不足及质疑。还可以对自己和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展望,以及对有关人士致谢等内容。要求结论要完整、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能与本论相矛盾,应与绪论相呼应;对成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不能自鸣得意或借故贬低他人;语言应简洁、干净利落。 四、论文修改、定稿 正文初稿写好以后,考生应该多修改几遍,对整篇论文逐行逐句逐段反复推敲,检查每一个具体论点、论据、论证是否恰当有力,表达是否合乎逻辑,务求不留疑点,直到确实有说服力为止。 检查并修改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与论题的一贯性;2、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性;3、论文的结构层次与逻辑思维的密切性;4、论文的语言表达意思的准确性;5、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性;6、采用的数据、年代、人物名及地名是否准确;引用的注释、文献参考资料的列举是否真实恰当;封面署名、装订是否工整等等。 经反复多次修改的论文,应再次送达指导老师审阅认可后,以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定稿字样为止,该篇论文才算是完成了。
这个好高端的去
这个好高端的去
1、自己估计一下毕业时间,一般提前一年报名参加论文。浙江自考每年论文报名时间,是安排在1月5~15日、7月5~15日进行的,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您可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的报名通知,按时去这个网上报名参加自考的。2、论文报名后,主考院校老师会对您进行指导的,然后按指导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进行。、论文集中指导(培训)要本人过去听的。主要内容:写作的具体要求、格式要求、不合格论文的情况、查找论文资料的途径、指导老师的具体联系时间和方式方法、论文装订要求、提交方式与时间等等。、要与指导老师联系后,按指导老师的要求与时间,提交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定稿。3、一般来说,自考论文的通过率很高。这个比率:通常10个人参加,起码8、9个都可顺利通过的。所以,您尽可大胆放心去报名参加论文。
浅谈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
下面是整理的浅谈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术腐败中有一条是学界不能容忍的——重复别人的研究,换句话说,之前有人做过这个题目,而后这一届学生又做,而且把视角都不换,最终有多大的学术创新就不值一提了。这就会导致,当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老师会说,之前我们有人做过了,你怎么还做?为此,毕业生束手无策,到底是改题目,还是不改?不改,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
除了在选题上没有创造力之外,我个人发现,在研究路数(包括视角、方法)等都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大多数是为了毕业而写论文,所以才导致如此现状。换句话说,不用心,之前训练又没有做好,最终也就成这般。反之,如把毕业论文当成是自己的一个训练,希望通过写论文来提高自己,接受批判性,辨析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则会有所与众不同。
举例来说,社工要关注弱势群体,残障儿童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对象,2018年开题的时候有学生就关注了如何利用社工介入,采取小组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适用性问题。但,2015年也有一个,也是讲的这个群体的融入,那,这两个岂不是一样了?对老师来说,不让做,他又不知道做什么,让做,从学术伦理来说又是学术腐败,浪费纸张。
为什么是这样?
我觉得主要还是和学生的实践和阅读有关系。首先,平日的机构实习太少,或者比较单调,不知道社工除了关爱残障儿童还可以去关注老人,妇女,退休军人等等各个群体。“见得少,所以想的也少”。其次,平日阅读太少,视野打不开。我一再强调说,要多看多读,不要局限在课本,也不要太依赖老师,毕竟人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主动性,最终写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是重复别人的主题,或者“换汤不换药”的“研究”。没有意义。
相反,我们该如何去选题?我觉得,可以遵从2个维度,尤其是对本科毕业论文来说,它没有那么的专业性要求。(比如社工很多论文的选题都选到了社会学层面)具体来说,第一,有趣的研究。比如关于屁的社会学的研究、关于呵呵的研究,关于公交车的研究,关于XXX的研究,既然允许这样跨界,那为何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经历来做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呢?如果条件允许,我是赞同这样的做法。我也给学生提过这类研究,支持他们去做,但他们不敢,怕被“枪毙”,我觉得不至于这么严重。第二,有意义的研究。比如说,关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养老问题等等,都是此类。这就是说,要么做宏观的研究,要么做微观的研究,但我们可以发现,不伦不类的中观研究现在尤其多,做又没有做好,又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新的题目,最终怎么办?混毕业算了?
此外,我们一再强调说,一篇文章需要理论支撑,不难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讲究理论基础的。方法呢,也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不正常。理论,当然首先选择的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优势视角,赋权视角等等,但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意识,反而从经验分析到经验结果,最终没有一个理论嵌入进入案例当中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没有深度。这也不符合一篇毕业论文的要求。如果主题是社会学的,我觉得也可以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去研究,而不要动不动就来说“老师,我没发现社会学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归根到底,不是你没有学好,就是想偷懒,一个学科发展200多年,接近300年,难道还没有一个理论适合你的主题?那你去当社会学的鼻祖好了,孔德可以下岗了。
总之,缺乏主动性,缺乏学习和思考意识,缺乏训练,缺乏交流,缺乏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四年的学习,所以导致毕业论的选题上问题丛生。
你说这是忙导致的,我觉得未必,学生比老师肯定轻松许多,而学生只要不懒,我觉得是可以做点东西出来的,甚至可以和老师一起合著文章来发表。但,这些看起来并不多见。
为何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都这般?相信不只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所以,我们需要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乃至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去专心培养学生?这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当然,也有那种你想带,但带不动。此乃一种非常有心无力的感觉。
说来说去,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和思考上,主动性太差,态度不积极,又犯懒,怕吃苦。如此而言,态度是第一个问题,其次才是专业的问题,所以毕业论文也就谈不上多好了。
【导读】相信很多学校的研究生甚至都还没有开学,但是就即将迎来毕业了,对于很多的社工专业的研究生,他们正在进行论文创作,但是关于社工专业研究生论文怎么写?写什么?不是很了解,甚至充满疑惑,那么今天就给大家进行一下具体介绍。
关于写什么
综观知网,社工学生的论文基本都以实务为主,理论+领域+机构/项目的搭配。轮到自己写的时候,一方面是没有实习,另一方面也发现好像没什么好写的(?),热门的、比较容易掌握和运用的理论都被写遍了,相对来说在能力范围内能够掌握的实务领域也被研究得七七八八了,那怎么办,前辈们怎么都不留点余地给我这个后来者。再仔细研究了一下,似乎很多论文在以新机构/新项目写着旧东西(?)。比如说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应该算是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视角了,那这样的题目怎么有新的突破?
关于怎么写
如果是实务论文,其实论文的套路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是摘要背景、文献综述和实务过程,当然实务过程本身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接案、服务过程、评估和反思等等环节。一个优秀的、完整的服务过程,绝对也是很具有专业价值的,首先在实践中就是不容易达成的,在此基础上要系统地形成一篇文章也是有难度的。但是,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几万字写下来,又觉得少了那么点意思。这与本科生的论文有什么区别?怎么体现出一些学理性?
以上就是社工专业研究生论文的有关总结,今年写论文格外艰难,因为社会工作是实操性的专业,没有实践就没有材料来源,而纯粹学理性的探讨难度系数太高,所以更多的只能寄希望于带点学理性讨论地写实务,但具体的写什么和怎么写,思考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