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中章节有修辞手法

毕业论文中章节有修辞手法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中章节有修辞手法

所谓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说明中生发出来,同时又去深化叙述或说明的内容。议论常常缘事而发。或感触,或启示,或褒或贬,是非曲直皆为议论。 议论的笔法多种多样: 1、评述性议论。 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态度明朗,色彩鲜明。鲁迅的《藤野先生》,开篇便描述清国留学生留着长辫扭脖子的丑态,结尾一句"实在标致极了"便是评述性的议论。作者以犀利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这种议论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 2、哲理性议论。 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这种议论方式往往具有启发性。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结尾处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3、抒情性议论。 议论的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而也许少了一份灵气和生动,俨然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其实,议论也是讲究文笔的,也是形象的。上文中所说鲁迅的《故乡》,便是将抽象的"希望",比作形象可感的"路",因而生发议论,形象生动。议论中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便赋予议论以强烈的抒情性。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作者在叙述每一件生动感人的事例之后,不失时机,以抒情的笔调,议论生友,一唱三叹,既承上启下,又点明主旨。

1. 小学作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2. 有十种修辞手法的作文片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x0d梦想是腾飞的翅膀,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梦想,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对我们的重要性.)x0d梦想是如此重要,追求梦想则是成功的前提.对于步入初中的我们,或许认为初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书本题卷堆积如山,一月一考紧凑连接,家——学习爱——辅导班三点一线的生活鼓噪乏味.但生活虽苦,我们仍能在苦中作乐,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眼下的艰难的求学之路都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历程,是我们为追求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见证.x0d我曾被突如其来的考场失意打击的失魂落魄,我曾被接二连三的批评震慑的魂不守舍,我也曾因皆大欢喜的成功变得骄傲自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每当我想起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律师时,我又会迅速地冷静下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忆一切,变得和往常一样,只顾着继续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罢了.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苦难对我们来书只是一种历练.)现如今的吃苦与挫折算不了什么,它仅是考验我们能否成大器的管卡.只要我们毫无畏惧的抬起头,勇往直前,张开属于自己的翅膀去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守得花开见明月”,找到那一片美好蓝天.x0d梦想就是豪迈的江海,热情奔放;梦想就是广袤的土壤,孕育果实;梦想就是轻柔的白云,飘扬飞逸;梦想就是璀璨的星空,伴我前进.(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和追求梦想的美妙.)。 3. 文章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比喻, 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 共计63种。【详细介绍】比喻1、定义 [1]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 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 (5)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 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 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4、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7、举例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修辞手法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种类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3.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 4. 写作时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般语法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5. 文章的修辞手法都有那些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大概有以下一些: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难点磁场 〔试题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 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试题2〕()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 ●案例。 6. 记叙文都有哪些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

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重要的发表形式,论文语言是论文的表述形 式。只有通过论文语言的正确应用,才能完满反映论文的研究对象、 范围、内容、成果、方法及其学术价值。正因为论文语言对于表达论文的内容具有非凡的作用,因此,写 毕业论文时要求论文语言具备准确、精练简洁、平实易懂、思辨性强等特征。准确准确是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论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为用词准 确、数据准确和论证准确。用词准确是指要有较好的文字训练,所用 词汇要贴切,谨慎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正确地使用它们、;不用语义 含糊亘有歧义的词;专业论述尽量使用有准确界定的名词术语。数据准确是指数字和量词要核对准确,尽量不用“大约”、“大概”等副 词。论证准确则是指额造句、构段行文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对事物的定性要准确,定量要精确,杜绝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精练篇幅小,语言凝练,包含信息量大,言简而意赅,是论文的又一 特质,也是论文的崇高境界。正如清人刘根楠论道:“凡文笔老则简, 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 故简为文章尽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有做文章的功底,多用短句,不说废话,勤于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专 业知识的训练,更重 要的是要有深序的人文素养。平实语言学家把修辞方法区分为两种:生动修辞和明白修辞。前者词 藻华华丽,比喻生动,善于采用夸张、虚拟的手法渲染、烘托描写的对 象,以达到感动人心的目的;后者却以平实易懂的语词和表达方式论 说对象,旨在使人很容易就了解论说的内容。论文以逻辑方式论述所 研究的课题,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论说清楚,语言修辞无疑以采用 朴实无华的明白修辞为好。论文语言,言必有据,言必有理,以寻常 最简单的语言述说深刻的道理,可防止语言晦涩,故作高深,以华而 不实的学风哗众取宠的倾向。思辨性强思辨能力既是研究能力,又是语言能力,实际上两者都关系到论文语言的优劣。要而言之,细写论文时,思辨能力是思想方法和语言修养的综合。思辨性强既表现为睿智,又表现为语言技巧;既表现 为研究问题的深度,又细为语言的表述能力。运用思辨性的语言, 无疑能从上述两方面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1议论文语言特点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毕业论文中的修辞手法

各种修辞方法都可以用,看你自己最擅长哪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要使用恰当.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可以用修辞手法。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其中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相当于记叙文中的“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修辞不限制的。但整体要以议论为主,一般没有什么描写。

你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记得采纳哦 谢谢

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如果可以,希望采纳,谢谢!

有修辞手法的毕业论文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 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 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 一、互文 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 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 二、互文性、互文本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罗德·布鲁姆、罗兰-巴特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着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一)文本,以及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 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 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他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 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以在他的着作中推导出来。 (二)巴特、克里斯蒂娃与“互文性革命” 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着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种意指实践,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过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 作为着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先后文本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她认为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将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结论是互文性自身具有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而对任何文本也都有一个再创造过程。 (三)结构与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 互文性就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赖的特殊手法与阐释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甚至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它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而造成了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这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涉及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涉及有关已知与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涉及比较普遍的期待与阐释运作,乃至有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目的思考等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等)对其进行定义、描述和使用——如卡勒所说,不管从哪种预设人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种互文性解读。 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对于一切话语与思维的重要性。其惊人之处在于:一方面,结构主义者可以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各种文本的结构功能,说明整体内的互文性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代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网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正确认识互文、互文性 首先,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字面雷同,相互间没有内在联系。互文是一种结构技巧,是表达特定意指的特殊手法,其取舍或扬弃的过程甚至结果都是偶然的;而互文性则是文本确立时所受到的可能影响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必然要受其它文本干扰的规律,在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互文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纯技巧,是中性的;而互文性则是一种批评方法,在上升为理论后又推及到历史认知,抽象为认识论,所以本身就是争议的对象。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后现代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它从对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转移到对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以及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已经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历史事实解释的有效性等客观规律相违背,同时又忽略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内外部关系对历史事实存在、发展的制衡和影响,因而是违反历史科学的,是把客观历史与历史认知、把个体认识与社会认知相割裂、相对立的。 第三,可以肯定,文学与文学之间、文学与历史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互文性关系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关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约性外,还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那种把文学与历史确证为互文性关系的认识,掩盖和遮蔽了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想象性、虚构性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是以混淆历史和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和偷换历史,把历史变成历史故事、变成文学文本、变成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为前提的。换言之,所指涉的不是文学与客观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文学与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 四、互文的创新与互文性的运用 毛泽东抒发胸怀的《卜算子·咏梅》词,从解构主义考察,应该是翻新陆游同题词作;而即或从结构主义出发去探察,大概作者也可能的确是要借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个隐性文本来强化自己这个显性文本的意义、深化其意指的。所以可以说这两个文本间有一定的互文性,也可以说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翻新陆游旧作进行互文性运用的一个典范。 《文汇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厂长你大胆地往前走》,它是典型的“仿拟”,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个新闻标题体现出作者对阅读主体的孕育了时代新意的共鸣已经进行了科学的预设、预期,同时它应该是的确能激起读者对往昔文本回顾,堪称“互文性”创作的成功尝试。 所以,互文性结构规律乃至解构手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对我们繁荣文学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借鉴、指导作用,完全可以“拿来”,当然应当“拿来”!而互文运用除节约笔墨之外,还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深意隐情,能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当然也要敢于尝试,要善于运用,要重视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5010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 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 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 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 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 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 语、现代汉语、写作。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写作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研讨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编辑、文秘、播音主持、财经文秘、创意写作、高级文秘、高级文员、企业秘书、商务文秘、新闻传播。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新闻出版类企事业:文学评论、文章编辑、新闻传播; 政府、事业单位:文化宣传; 中小学校、教育机构:语文教学。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自考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就业率高,就业待遇丰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中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文字工作者。

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如果可以,希望采纳,谢谢!

1. 小学作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2. 有十种修辞手法的作文片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x0d梦想是腾飞的翅膀,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梦想,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对我们的重要性.)x0d梦想是如此重要,追求梦想则是成功的前提.对于步入初中的我们,或许认为初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书本题卷堆积如山,一月一考紧凑连接,家——学习爱——辅导班三点一线的生活鼓噪乏味.但生活虽苦,我们仍能在苦中作乐,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眼下的艰难的求学之路都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历程,是我们为追求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见证.x0d我曾被突如其来的考场失意打击的失魂落魄,我曾被接二连三的批评震慑的魂不守舍,我也曾因皆大欢喜的成功变得骄傲自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每当我想起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律师时,我又会迅速地冷静下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忆一切,变得和往常一样,只顾着继续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罢了.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苦难对我们来书只是一种历练.)现如今的吃苦与挫折算不了什么,它仅是考验我们能否成大器的管卡.只要我们毫无畏惧的抬起头,勇往直前,张开属于自己的翅膀去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守得花开见明月”,找到那一片美好蓝天.x0d梦想就是豪迈的江海,热情奔放;梦想就是广袤的土壤,孕育果实;梦想就是轻柔的白云,飘扬飞逸;梦想就是璀璨的星空,伴我前进.(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和追求梦想的美妙.)。 3. 文章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比喻, 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 共计63种。【详细介绍】比喻1、定义 [1]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 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 (5)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 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 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4、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7、举例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修辞手法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种类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3.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 4. 写作时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般语法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5. 文章的修辞手法都有那些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大概有以下一些: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难点磁场 〔试题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 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试题2〕()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 ●案例。 6. 记叙文都有哪些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

对偶修辞手法毕业论文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也是很你了。我们都在这里了。我们都要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之前就已经被别人伤害过喜欢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 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例子(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例子(3): 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 温庭筠 (以「帆」借代帆船。) 例子(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潜 (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 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以「白衣天使」借代护士。)

对偶的好处: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均匀,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运用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1.应用于诗歌中。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英语修辞手法的毕业论文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参考。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我觉得你应该考虑写下现实问题,比如金融危机下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机遇和挑战等。如今,金融危机肆虐,学生就业困难,特别是与国外交流更广泛的英语专业,但也存在一些机遇。因为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对了,还不知道你是写什么论文呢?本科?硕士?博士?

学术堂提供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翻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谈英语谚语的翻译2、谈英语幽默的翻译3、英语汉译技巧初探4、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5、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6、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8、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9、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10、翻译技巧探索11、商标词翻译12、广告语言的翻译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试论Body Language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2. 论商务英语广告语言的特征与表达 英语专业毕业生求职主要途径调查 56.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7. 应用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中章节有修辞手法
  • 毕业论文中的修辞手法
  • 有修辞手法的毕业论文
  • 对偶修辞手法毕业论文
  • 英语修辞手法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