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1)不良贷款率过高。不良贷款率反映的是信用风险的大小,而近年来,我国和各主要商业银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使不良资产的比率有所下降,但这不能掩盖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积累事实。从统计数据看,表面上看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但大部分贷款都是投放到各地方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领域中,高风险行业授信集中,集团关联客户关联交易存在风险隐患,这必然会给银行业、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风险将变为现实,严重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将是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
(2)贷款投向过于集中且行业重叠。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一是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占全部新增长贷款的比重过大,二是贷款投向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三是贷款客户的集中度较高。除此之外,贷款过度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如公路、铁路、电力、电信等),这反映出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热是密切相关的,贷款的过度集中迫使银行的生产与发展直接受个别贷款户的经验状况和个别产业的兴衰发展之配,缺乏分散风险的渠道,直接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
(3)存贷款期限配置严重不合理。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从2007年开始,银行存贷款期错配趋势明显,严重不合理。从存款看,活期化趋势严重,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大量增加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经营带来了潜在风险,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偏低。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还很大。不论是按发达国家的经营数据还是按《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规定估算,我国商业银行都离这个标准相差甚远。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取向上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道路。主要存在发展水平滞后,量化管理落后;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影响信用风险管理的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已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与国际性银行相比,还是存在不足。
(1)开发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量化信用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度量信用风险、结合实际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商业银行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有关信用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风险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正确地判断风险大小、正确发出预警信息并及时地采取对于措施,有效防范风险。
(2)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完善内部体系。应调整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起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变行政管理模式,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发放贷款的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等,以便银行首先对其面临的风险有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评级监督部门,在内部评级部门外部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多方获取信用信息,建立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目前已经建立的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已于2006 年1月开始运行,全国的商业银行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询客户的信用记录,但必须经过合理授权。目前的数据库仅记录了和信贷活动相关的信用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完善,如个人是否有过作弊、违约、欺诈等行为、是否曾经有经济犯罪记录等可以反映个人信用倾向的信息都应添加到数据库中。除了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时可按规定经正确授权后查询以外,应规定个人在升学、录用、晋升时相关机构必须参考有关个人信用信息。通过这种制度,使不守信用者承担巨大的违约成本,在“一次失信,遗恨终生”的约束下,最大限度降低个人违约的主观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度晕与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雅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4]李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8,(5).
[5]孙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