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对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09 09:14

 摘要: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推进,我国财政经济形式及体质改革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财政形势以及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并出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推动及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 经济形势 体制改革
  一、前言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财政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关键位置,是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改革进程的强心剂。财政体制体现了政府间的经济关系,而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又决定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变迁是政府间利益格局调整的结果。本文梳理了财政体制进化过程,剖析当前经济形势及财政体制改革。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一)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筹资难,运营差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其原因是受外部国际环境及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面对这种困境,中小企业积极地投入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中来,反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正面的促进作用,可谓夯实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是以具备强劲竞争力的企业淘汰产能过剩或落后的企业。这期间,政府要将“优胜略汰”的尺度掌握好,不能施加过大压力,淘汰过多中小企业,其原因是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大局。
  (二)民生问题存在紧迫性和复杂性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心的重点问题。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民生问题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拿当前城市居民最为关注的住房问题来说,纵使各地正在积极努力出台各种政策,但保障房建设工作仍然是牵动政府最敏感神经的关键问题。并且,民生问题无一例外都需要紧急解决,因此,时间上极为紧迫,这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三)资源品比价关系以及价格机制问题不容回避
  煤电比价关系无法理顺是我国能源和电力行业一直存在的矛盾,受到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对煤电关系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和批示的影响,近年来出现了“电荒”这样的棘手问题,造成我国能源类商品在比价关系及价格形成机制上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有“示威游行”这样的大规模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及时地将问题合理解决,必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财政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各种国内社会矛盾的显现。因此,国家要尤其重视这方面工作,早日把各种不确定因素转变成为社会稳定因素,让国内资源市场达到稳定、平衡。
  (四)多种因素造成当前物价的持续上涨
  物价急剧攀升是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最大的体现,其原因各有不同,例如国际金融危机、人民经济水平提高、进口原料及大宗商品价格不受控制等,都是造成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同时,由于我国比较依赖对外贸易收入,因此带来了结汇方面的重大压力。在利用央票、和存准率手段流动性地对冲已经投放的基础货币时,无法彻底对冲也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不能过于悲观,因为在未来市场物价中可以看到回调的可能性。
  三、当前财政体制改革
  (一)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我国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将实施宏观调控、维护国家权力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税种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共享;将便于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对地方税种进行了相应补充。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海关代征增值税及消费税,关税,消费税,保险公司总公司、银行总行、铁道部门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等),没有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及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地方固定收入包括:除铁道部、各保险总公司、各银行总行集中缴纳营业税之外的地方上缴利润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除证券交易以外的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遗产和赠予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中央及地方的共享收入包括: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中,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企业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按照不同资源品种对资源税进行划分,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为中央享有外,其余资源税均归地方所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享有97%,地方(深圳、上海)享有3%。我国从1994年开始分别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享有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的立法权。税收执行工作进行分级管理,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中央税及共享税,中央收取的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拨到地方金库,地方税直接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管理。
  (二)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级次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公共财政充分做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分税制无疑是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优良政策,但由于我国政府级次过多直接导致财政级次的增多,这成为了建立分级财政体制的最大障碍。为此,这里建议我国可以分为三个财政层级:第一层是中央财政;第二层是省级财政;第三级是市级及县级财政。由于市县级财政部门直接针对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市、县级财政地位平等,并受省级财政的直接管理。市财政仅对所管辖的市级公共事务进行服务,不涉及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公共事务。三级财政体制的实施,充分符合公共财政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更有利于市级财政部门与省级、县级财政部门沟通。但三级财政级次与三级政府构架相对应,只有进行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才能改变当前五级财政与分税制财政相冲突的局面。所以,撤销乡镇级政府,进行整体改革,实行市、县同级,是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措施。
  (三)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区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对省以下政府的财权和收入范围进行划分,地方纵向分税框架基本形成,省级向下转移的支付方式成立。2005年开始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 ,提升县级财政能力的机制,改善了县级政府的困难局面。“省直管县”及“乡财县管”体制的实施,缓解了财政管理级次过多的麻烦,提高了资金使用率。从实际情况来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施,发挥了省级财政调控财力差异的作用,帮助困难县解决财政运转困难,降低行政成本,减少管理级次,有效避免市级财政挤占、截留资金问题的发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乡财县管”体制的实施,加强了乡镇收入的管理,制约了乡镇支出需求,缩减乡镇债务,统一乡镇财务核算。通过一系列改革,遏制截留、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制止了乱举债、乱花钱、乱进人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进程;推进乡镇公共财政改革进程。
  四、结语
  “十二五”期间,财政体系在积极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对国家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不要盲目乐观,应该时刻预防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并治理环境污染,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财政体制的改革要从多角度进行权衡。
  参考文献:
  [1]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预算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J].经济研究,2009(12):4-16
  [2]江海潮,向国成.财政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博弈与财政收入增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郑新业.“十二五”财政体制改革建议[J].经济展望,2012,(01)
  一、前言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财政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关键位置,是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改革进程的强心剂。财政体制体现了政府间的经济关系,而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又决定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变迁是政府间利益格局调整的结果。本文梳理了财政体制进化过程,剖析当前经济形势及财政体制改革。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一)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筹资难,运营差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其原因是受外部国际环境及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面对这种困境,中小企业积极地投入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中来,反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正面的促进作用,可谓夯实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是以具备强劲竞争力的企业淘汰产能过剩或落后的企业。这期间,政府要将“优胜略汰”的尺度掌握好,不能施加过大压力,淘汰过多中小企业,其原因是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大局。
  (二)民生问题存在紧迫性和复杂性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心的重点问题。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民生问题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拿当前城市居民最为关注的住房问题来说,纵使各地正在积极努力出台各种政策,但保障房建设工作仍然是牵动政府最敏感神经的关键问题。并且,民生问题无一例外都需要紧急解决,因此,时间上极为紧迫,这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三)资源品比价关系以及价格机制问题不容回避
  煤电比价关系无法理顺是我国能源和电力行业一直存在的矛盾,受到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对煤电关系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和批示的影响,近年来出现了“电荒”这样的棘手问题,造成我国能源类商品在比价关系及价格形成机制上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有“示威游行”这样的大规模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及时地将问题合理解决,必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财政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各种国内社会矛盾的显现。因此,国家要尤其重视这方面工作,早日把各种不确定因素转变成为社会稳定因素,让国内资源市场达到稳定、平衡。
  (四)多种因素造成当前物价的持续上涨
  物价急剧攀升是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最大的体现,其原因各有不同,例如国际金融危机、人民经济水平提高、进口原料及大宗商品价格不受控制等,都是造成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同时,由于我国比较依赖对外贸易收入,因此带来了结汇方面的重大压力。在利用央票、和存准率手段流动性地对冲已经投放的基础货币时,无法彻底对冲也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不能过于悲观,因为在未来市场物价中可以看到回调的可能性。
  三、当前财政体制改革
  (一)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我国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将实施宏观调控、维护国家权力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税种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共享;将便于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对地方税种进行了相应补充。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海关代征增值税及消费税,关税,消费税,保险公司总公司、银行总行、铁道部门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等),没有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及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地方固定收入包括:除铁道部、各保险总公司、各银行总行集中缴纳营业税之外的地方上缴利润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除证券交易以外的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遗产和赠予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中央及地方的共享收入包括: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中,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企业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按照不同资源品种对资源税进行划分,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为中央享有外,其余资源税均归地方所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享有97%,地方(深圳、上海)享有3%。我国从1994年开始分别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享有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的立法权。税收执行工作进行分级管理,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中央税及共享税,中央收取的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拨到地方金库,地方税直接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管理。
  (二)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级次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公共财政充分做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分税 制无疑是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优良政策,但由于我国政府级次过多直接导致财政级次的增多,这成为了建立分级财政体制的最大障碍。为此,这里建议我国可以分为三个财政层级:第一层是中央财政;第二层是省级财政;第三级是市级及县级财政。由于市县级财政部门直接针对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市、县级财政地位平等,并受省级财政的直接管理。市财政仅对所管辖的市级公共事务进行服务,不涉及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公共事务。三级财政体制的实施,充分符合公共财政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更有利于市级财政部门与省级、县级财政部门沟通。但三级财政级次与三级政府构架相对应,只有进行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才能改变当前五级财政与分税制财政相冲突的局面。所以,撤销乡镇级政府,进行整体改革,实行市、县同级,是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措施。
  (三)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区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对省以下政府的财权和收入范围进行划分,地方纵向分税框架基本形成,省级向下转移的支付方式成立。2005年开始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提升县级财政能力的机制,改善了县级政府的困难局面。“省直管县”及“乡财县管”体制的实施,缓解了财政管理级次过多的麻烦,提高了资金使用率。从实际情况来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施,发挥了省级财政调控财力差异的作用,帮助困难县解决财政运转困难,降低行政成本,减少管理级次,有效避免市级财政挤占、截留资金问题的发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乡财县管”体制的实施,加强了乡镇收入的管理,制约了乡镇支出需求,缩减乡镇债务,统一乡镇财务核算。通过一系列改革,遏制截留、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制止了乱举债、乱花钱、乱进人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进程;推进乡镇公共财政改革进程。
  四、结语
  “十二五”期间,财政体系在积极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对国家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不要盲目乐观,应该时刻预防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并治理环境污染,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财政体制的改革要从多角度进行权衡。
  参考文献:
  [1]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预算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J].经济研究,2009(12):4-16
  [2]江海潮,向国成.财政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博弈与财政收入增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郑新业.“十二五”财政体制改革建议[J].经济展望,2012,(01)

上一篇:中国赴美上市公司被动退市原因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