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浅谈“三农”存在的问题和解

发布时间:2015-09-25 08:59

引言
  “农民、农村、农业”就是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特别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近几年,中央更是明显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一、“三农”问题在探索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农村来说,除继续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的任务外,党在农村工作的重心已开始转到如何尽快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上来,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成为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的主要问题。从1953年到1957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方面解决或缓和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又制造了新的矛盾: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城乡隔绝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而1961年以后的调整和不间断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则证明了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体制下,无法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从1978年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转换思路,开始新的改革尝试:给农民自主权,尊重农民的选择,不再要求为国家的工业化而影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此时的认识基础已经不是过去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是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我国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已经非常成熟,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低等特点,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农”发展思路,这就是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同时进一步探索降低成本、快速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审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
  1.农业具有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双重特性
  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农业文明曾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农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和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农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似乎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实际上,由于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即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但不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加突出了。因为无论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都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2.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始终都把农民问题作为一项十分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来加以对待。原因是在中国总人口中农民占绝对多数,农民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农民问题解决了,整个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3.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农村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村社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农村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和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局面。如果农村社会经济不稳定,那么整个社会经济就不可能保持稳定和发展,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混乱或倒退的局面。
  三、“三农”问题的分析
  1.“三农”问题的原因
  “三农”问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和技术原因又有制度原因。之所以难以解决还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有关。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生产成果是由自然气候条件、农业生物生产力和人的生产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2.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分析
  良好的制度对于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制度通过界定产权、确立社会交易规则、建立有效的经济组织、规范分工与合作、塑造有效的经济机制、影响信息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等形式,来改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状况,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良好的法制环境条件对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现代商品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法制来维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条件,即使有一个好的制度,也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农村社会经济能否全面发展,还有赖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条件。
  文化环境条件是在社会经济的长期演进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一旦某种文化环境条件形成,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民来实现,而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又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的。当前的首要工作是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利用相对先进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来影响和诱导农业文化的变迁。
  3.“三农”核心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必须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来带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解决。在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中,农业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农业问题解决了,才能够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主要应当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支持的力度,以研制开发出适应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适用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从事农机燃油生产供应、农机零配件生产供应和农机修维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保证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要求;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农机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保证农机产品质量和农机使用安全;建立健全农村的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提高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的农机操作使用水平,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还必须大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业生产合作,提高农业国际化 发展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强化管理,突出引导示范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深化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解决与否的主要标志是是否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够出现质的飞跃,工农矛盾和城乡矛盾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解决。实现农村现代化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讲,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村管理现代化和农村居民生活现代化。显然,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采取系统的综合性的措施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就现阶段来说,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一些解决措施外,主要应当从改革和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工业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搞好农村村镇发展规划与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解决的难度非常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拿出多个富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比较经济学概论(修订版)2010.
  [2]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2010.
  [3]谭洪江.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与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2(7):20-24.
  [4]陈锡文,韩俊.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须积极稳妥[N].人民日报,2002-09-09(九).
  [5]刘永刚,黄世清,张淑会.专家挣了钱农民增了收[N].河北日报,2002-10-16(7).
  作者简介:齐维凯(1979-),男,汉族,北京大学,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的构建策略

下一篇:宏观经济运行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实证统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