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的技巧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07 10:07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先进大型医疗设备迅速扩增。如何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好,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同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对医疗设备都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的问题。为此,医院应加强重视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前预期效益论证及购置后的运行效益分析。从而为医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备配备及人才储备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医院基本情况及资料来源
  (一)基本情况 A医院从2005年就开始定期对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以全面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现以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1.5T超导核磁共振(MRI)为例,通过分析该设备自2004年底购入以来的运行经济效益,来阐述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方法。A医院于2004年底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购入总价值为1127.5万元人民币的核磁设备,200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按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医院专用设备中医用磁共振设备的折旧年限为6年。
  (二)资料来源 设备收入统计方法,对于以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的,如医院的核磁共振、B超、CT、DR、CR、胃镜、C型臂等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可以利用医院的HIS系统直接统计设备收入。而对于辅助工具类设备,如关节镜、碎石机、血透机等设备,大多没有相关的设备使用收费,而其又是相关手术和治疗项目开展的必备工具,那么此类设备收入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将相应手术和治疗费用合理分配到设备收入中。
  (三)设备支出统计方法 固定成本:⑴固定人员成本指有效工作时间有关人员的工资及医院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支出;⑵设备折旧费一般是运用直线法将设备原值在折旧年限内平均分摊,而设备折旧年限遵从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⑶筹资利息由设备原值乘以贷款利率所得;⑷房屋折旧费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档案中可以得到设备所放置房屋的建筑成本,然后按其所占用面积计算。变动成本:⑴可变人员成本医院定期支付给有关人员的奖金、加班费、补贴等;⑵耗材支出包括特殊贵重耗材(如导管类)和常规普通耗材两类。特殊贵重耗材必须建立数据库进行单机记录和统计。常规普通耗材可用此公式进行统计:科室月领用耗材总金额÷总检查(治疗)人次数×单机检查(治疗)人次数;⑶水电费电费支出=设备单机工作功率×检查(治疗)1人次所用时间(小时) ×电价;⑷维修保养费对于大型医疗设备而言,医院一般都专门为其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若有维修保养支出,会有相关记录。
  二、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方法
  (一)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法定义及评价标准。投资收益率法是指该医疗设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其中,医疗设备支出包括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操作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及水电费、筹资利息支出等。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具体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
  [例] 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设备2005~2010年的收入支出状况、设备年利润率、运行状态评价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A医院核磁设备自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以后,2005年和2006年设备年利润率为负,运行状态评价为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两年属于设备投入使用初期,其先进性还未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完全认同,同时,也受当时医院住院及门诊工作量的影响。设备2007年投资收益率达7.39%,设备运行良好。设备2008~2010年收入和利润突飞猛进,尽管在计算过程中将设备2008~2010年投保款75万、68万、60万元高额支出全计入这3年中,MRI设备的运行效益仍表现为优秀。
  (二)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法定义及效益评判标准。投资回收期法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包含折旧费)后的净值。投资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评价标准具体见表3:
  以投资回收期法分析核磁设备效益。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设备2005~2010年的收入支出状况、投资回收期、运行状态评价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若根据设备投入运行前两年的效益计算的话,设备虽能在使用寿命内提前收回投资成本,但却无法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成本。从第三年开始,设备运行情况越来越好,即使在后期维修保养费用逐年增加,但其总体效益很好,可以在较短年限内收回投资成本。
  (三)保本业务量法 一是保本业务量法运用原理:保本业务量法是根据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法原理,通过将设备实际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进行比较来评价设备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计算公式为:保本业务量×平均收费标准=医疗设备固定支出+保本业务量×设备变动支出。设备实际工作量超过保本业务量越多,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二是以保本业务量法分析核磁设备运行效益。固定成本:⑴折旧费,院MRI设备原值为1127.5万元,折旧年限为6年。假设期末无残值,按照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月提取折旧额156597元;⑵固定人员成本在A医院,由于MRI设备归属于CT室统一管理,而CT机和MRI设备的操作和阅片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为此,根据CT机和MRI设备的工作特点及工作量,CT机和MRI设备人员成本按3:2比例进行分摊,故MRI设备的固定人员成本占CT室总的2/5。则月均固定人员费用为14428元;⑶房屋折旧费按MRI设备和阅片室所占用房屋面积计算,月均房屋折旧费为800元;⑷筹资利息,由于医院购买MRI设备所需的1127.5万元全部通过银行贷款支付的,所以核算时必须考虑设备的月筹资利息支出=1127.5万元×5.76%/12=54120(元);⑸设备维修费理论上,设备维修保养费应属于变动成本,但由于MRI设备保修费用巨大,若在支出发生当年进行分摊,违背了会计准则中的收入配比原则,故考虑在整个折旧年限内均摊。A医院于2008年、2009年、2010年为MRI设备分别投保75万、68万、60万元。则设备月均维修费为 28194元。 以上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保持固定不变。则MRI月单位固定成本(a)=156597+14428+800+
54120+28194=254139(元)。变动成本:(1)材料费,一般情况下,每位患者做核磁检查只需一张胶片,其成本为21元/张;(2)变动人员成本,变动人员成本是根据科室月工作量等考核指标综合计算所发放的绩效工资和奖金,MRI设备变动人员成本分摊CT室的比例同固定人员成本,则设备单位变动人员成本为4.59元/例;(3)水电费,由于A医院CT室只有一台CT机和一台MRI设备,按照设备的工作量进行分摊,MRI设备应分摊科室总水电支出的2/5。设备所应分摊的单位水电支出= CT室水电费总额×2/5/设备总工作量=11.55元/例。以上成本是随着设备工作量增减成正比例变动,属于变动成本的范畴。则MRI设备单位变动成本(b)=21+4.59+11.55=37.14元/例。平均收费标准:核磁收费标准因检查部位和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需要做增强检查而存在着差异,按设备总收入/总工作量来制定出平均单位收费标准(p) =31396938/45338=692.51元/例。核磁设备保本业务量的预测分析:根据总成本习性模型Y=a+bX(X为设备月工作量),MRI设备月总成本=月单位固定成本(a)+月单位变动成本(b)=254139+37.14X;MRI设备月保本工作量≈388(人次);设备月保本额=388×692.51≈268694(元)。分析表明: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共振设备只有当每月检查人次达388例时,才能实现保本业务量268694元;每年检查人次达4656例时,才能实现年保本业务量322.4万余元。A医院MRI设备2005年—2010年工作量及收入统计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除2005年和2006年外,2007~2010年设备工作量和收入都远远超过了设备保本工作量和保本收入。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净现值法和净现指数法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预测设备未来收益,数据不准确,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仅用于设备购置前的预测效益分析。
  三、结论
  (一)做好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分析,防止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管理部门应站在社会需求层面,建立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具体来讲,首先,医院在做出医疗设备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设备的科技性及先进性,更要考虑其实用性;其次,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选择。
  (二)开展院际合作,使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开展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医疗硬件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实现资源共亨。
  (三)建立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档案,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 在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时同步建立单台设备管理档案,这样,可以保证在进行设备效益分析时所引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重视人才培养与储备 医疗设备操作人员技术的好坏不仅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设备的磨损程度。而且,由于医生的影响力是影响医院治疗规模的重要因素,所以医院除了引进高水平人才,也应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文连:《管理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程天河:《医院内部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审计探析》,《医疗装备》2004年第17期。
  [3]王馨:《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医疗装备信息》2006年第21期。

上一篇: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的路径分析

下一篇:风险视角下的银行功能演变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