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向分

发布时间:2015-10-09 09:21

 [作者简介] 廖华智,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公共平台管理,广西 南宁,530012;钟翠,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工程师,广西 南宁,530007;莫青争,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项目主管,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广西 南宁,530012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87-000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突破语言障碍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必备条件。在现有的外语人才资源、翻译服务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一个能满足用户需求日渐增长的“云翻译”服务平台,以此来聚集资源,提升翻译服务质量,为公众和行业提供普惠、宽泛、安全可信的翻译服务,以此填补翻译服务市场缺口,突破语言沟通障碍,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发展。
  一、建设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迫切需要多语种翻译服务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而语言不通则阻碍着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语言障碍成为一项重要的必备条件,翻译服务在这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内科学、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日趋紧密。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翻译服务市场总量2010年超过650亿人民币,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年30%的速度增长。而国内的翻译行业总体还处于比较落后和分散的状态,80%以上都为10人以下小公司。“小、散、乱”是这一行业的特点。初具规模的翻译公司又各自面对着翻译人才储备不足、电子商务化不足等问题,导致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在中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缺口,而这一问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更为突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1年1月建成,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广西逐步成为中国进入东盟的枢纽和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在中国—东盟经贸科技合作中担当着“桥头堡”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语言主要有汉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和英语等9种语言,语言种类多,遍布11个国家的20亿人口。有调查数据显示,东盟多语种翻译服务的年需求增长率为40%,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企业中需求更盛,越语、泰语的需求尤为突出,现有的外语人才资源、翻译服务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目前的东盟多语种翻译服务起步较晚,“小、散、乱”的行业问题更为严重,导致资源分散,机器翻译、协同翻译等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使得市场缺口进一步扩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翻译服务手段来整合分散的译员资源、采集分散的翻译需求、提高翻译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行业的翻译需要,填补翻译服务市场缺口,突破语言沟通障碍,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发展。
  (二)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产业迫切需要提升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信息化技术不断呈现,在英语、日语等翻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用机器翻译、语料库作为翻译辅助工具;用协同翻译系统处理翻译流程、管理、分配翻译资源;用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交流等。有翻译经济研究专家提出: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
  目前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支撑手段,信息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就翻译工作者而言,他们的工作场景依然停留在面对着厚厚的文字资料,旁边放着同样厚厚的外汉词典以备查阅;如果遇到一些生冷古僻的词,还不得不去多方查阅更多文献资料,或者向他人请教,这种工作方式效率很低。可见,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产业,迫切需要更好的信息化手段来服务,以此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三)云翻译的出现,能有效聚集资源,提高翻译服务质量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论证专家指出,云计算能带动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因此,“云翻译”也应“云”而生。
  “云翻译”依托云计算技术,为公众和行业提供普惠、宽泛、安全可信的互联网语言翻译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云翻译”将极大改变翻译产业的服务模式:通过“云翻译”,可以对海量的语料库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储存和利用。通过“云翻译”服务,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万人,服务于更多的行业领域。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类型、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通过云平台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网络协同翻译。通过推广“云翻译”的“应用超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跨语言搜索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能收集到分散的翻译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将“云翻译”应用于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行业,能有效聚集资源,提高翻译服务质量,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个体成本,提高整体效率,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低成本获取丰富多样、便捷高效的资源和服务。
  (四)多语种翻译服务行业公共平台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与持续投入
  该平台的建成,将突破中国—东盟语言障碍,满足跨语言信息交流需求,促进人才与企业国际化,推动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建设;通过云平台整合翻译资源,增加东盟语言翻译人才的就业机会,实现翻译产业化;带动广西以及周边省区信息服务、国际商贸、现代物流、外语教育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但目前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行业信息化程度低,IT基础设施贫乏,目前尚未发现建有面向公众的翻译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原因在于开展公共服务的投入成本高,在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平台运营推广等 方面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且需要延续投入。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共同建设这个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于近20亿的中国及东盟国家的百姓。
  (五)广西已具备建设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的基本条件
  在基础建设方面,具有建设“云翻译”平台的网络基础。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2010年1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联通设置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这标志着广西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的运营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基础环境。
  广西在“云翻译”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掌握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协同翻译技术方面,通过科技部的支持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研究开发了工作系统,该系统深度发掘人与机器的交流以及通过本系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完成协同翻译。在机器翻译领域,通过“中—越电脑翻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文—东盟小语种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对越软件及数码出口产品研发”等项目实施,掌握了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技术、互联网语料自动收集技术、汉语及越南语分词技术、支持汉英的多语种候选实例检索算法和词句对齐技术、基于多语平行语料库的类比启发式翻译记忆和智能人机交互翻译技术等一批技术;初步建设了汉英、汉泰、汉越平行语料库(40万词对、10万句对),开发了包括英汉双向、越汉双向等四个翻译方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原型。
  在东盟多语种翻译人才储备培养方面,广西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和语言教育优势。目前广西共有23所院校开设东盟语言教学,东盟十国的官方语言英语、印尼语、马来语、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等专业均有开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同时,也为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聚集了一大批能够适应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需求、在与东盟各国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翻译人才。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弥补区域空白,将极大提高我国翻译行业信息化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东盟多语种翻译需求,缩小语言鸿沟,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云翻译”规模化效应,降低个体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用户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低成本获取丰富多样、便捷高效的资源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东盟多语言翻译需求,增加东盟语言翻译人才就业机会,推动区域内翻译信息服务行业规模化,突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语言障碍,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
  二、中国—东盟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在国家支持广西建设的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背景下,以科技部与广西共同建设的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为基础,利用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充分集成广西在东盟多语言翻译人才储备、多语种翻译技术、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的科技资源,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多语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云计算、光学识别、短信翻译、统一通信、互联网应用开发、数据中心等技术,并进行行业应用推广,将有效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翻译服务需求。
  1. 完成多语种云翻译服务平台建设,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平台接口规范;开发开放式、可扩展的中国—东盟云翻译应用超市,让开发者交付的各种与多语种翻译相关的应用、资源和信息,在云翻译公共服务门户集中发布;客户可以通过访问互联网门户和桌面端软件,进行个性化定制和使用;建设“多语言数据加工及翻译服务外包基地”,开展多语言数据加工、翻译等外包服务;建成基于云翻译平台的分布式呼叫中心,面向中国—东盟公众提供多语种电话实时翻译服务和信息咨询。
  2. 完成应用服务研发迁移。将翻译计算、协同翻译、跨语言搜索、即时通讯等各种与翻译相关的应用、产品和服务,迁移和部署到云翻译平台,实现资源聚集与集中管理,对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为公众和行业提供普惠、泛在、安全可信的互联网语言翻译服务。
  3. 完成“云翻译”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对海量中国—东盟多语种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储存和利用,形成统一技术标准体系。
  4. 依托平台在电子政务、教育、文化、科研、物流、旅游、会展、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行业进行应用推广,通过云平台不断聚集相关资源、应用和数据,促进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和本地信息服务业的深度结合,实现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晓哲.云计算助“语联网”成“云翻译”[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24.
  [2]袁式亮,黎月玲.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1,(2).
  [3]易立梅.中国—东盟商务文本的翻译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4).
  [4]王传英.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

上一篇: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边锋

下一篇:文化竞争力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