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摘 要:从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中国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治理与发展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在当今中国,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发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劳动力、结构调整
正文:从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中国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治理与发展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在当今中国,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县域经济的特点
(一) 概念
“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县域是个行政地域概念,县域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学的分支,是区域经济的概念,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概念
(二)地域经济
县域经济与其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所在经济区位及发展基础等相关联,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县的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的地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
(三)城乡经济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县总是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乡村特点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的县域经济己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县域经济更多地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三)开放经济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开放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县域间应从竞争走向合作,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以取得叠加效应。县域经济己经成为现代经济,而不是诸侯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开放性的特征还将会更加突出。
(四)综合经济
县域经济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县域经济结构完整,三种产业同在,经济部门一应俱全。既有国有经济,又有大量的集体经济及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县域经济集三项产业、集产品和服务、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初始状态不同和路径依赖惯性,相当多的县域经济在资源配置、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地位明增实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
(一)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目前我国的百强县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区域中,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另外,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都同样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 县乡财政困难日益加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县乡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县乡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发工资问题;二是县乡财政大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三是县乡财政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
(三) 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落后,劳动力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仍未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主导的产业。大多数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十分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只有年龄较大的和能力较差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对务农的兴趣不大,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程度极其缓慢。
(四) 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支持
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目前,农业、县域经济发展迟缓,国家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的供给不足。并且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也不够充分。我国农业及整个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农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三、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调整经济结构
工业调整,应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第三产业则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通讯邮电、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以及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 壮大民营经济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势头看,民营经济产权明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集合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业主群体的发展,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 培育特色经济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
特色就是潜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手段,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扩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四)抓好项目建设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更大的资本支持。
(五) 优化发展环境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良好的环境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必要的客观条件。中国入世后 ,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越演越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进行审批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大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始终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统筹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走上高速轨道,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