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背景下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内需;投资需求;消费;物价水平;利率
一、 引言
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和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从国内市场角度来分析投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借鉴国内外各种宏观经济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内市场因素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假说;第三部分利用1979年~2009年全国及浙江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国内市场的视角
1. 国内产出(y)与投资需求。根据加速原理,产出的增加能从根本上刺激投资的增加。此原理可解释为产出增加,机器利用率高,闲置资源少,从而增加了投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表明投资的利润量增加,企业内部积累也增加,因而也刺激了投资。因此,国内产出是投资需求的重要决定变量。
2. 国内消费需求(c)与投资需求。首先,某种社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以及与之有互补关系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其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所以投资也会增加。再次,对于个人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储蓄的减少,从而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库存以及住宅投资,此时投资需求减少。所以说,消费(最终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则是不确定的。
3. 国内物价水平(p)与投资需求。在投资预期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只要手上有足够的闲置资金,就不需考虑其投资的风险性,说明只要进行投资,都可以取得相应比例的收益,且等量投资即能取得等量利润。然而,投资还必须考虑投资成本,主要包括税收、资本品价格、资本利息率等。在税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与投资收益相比,税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相对较轻,资本品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投资决策。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增加,对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从消费品价格角度看,物价水平的上涨则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增加,会刺激投资需求。因此,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确定的。
4. 利率水平(r)与投资需求。利息是投资者支付给货币供应者的一种补偿,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利率越高,资本使用成本就越高。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主要是由利率决定的。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与投资负相关。
三、 中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09
1. 基本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选取。首先,基于上述基本假定和主要理论假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投资函数:
进而得出新的投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lnit=e+?琢lnyt+?茁lnct+?酌lnpt+?兹lnrt+ut(2)
其中it为总投资,e为自发性投资,yt为产出,ct为最终消费,pt为物价水平,rt为利率,ut为误差项。当然,总投资it的影响因素除了yt、ct、pt、rt这四个重要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资本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就业率、就业结构等,这些因素我们都计入误差项ut中。
然后,本文选取1979年~200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各变量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it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yt我们用支出法gdp表示;ct为消费总额,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p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rt指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来衡量。由于利率有时一年中变化几次,我们做了加权估计,rt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其它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数据都为实际值,用以1978年为100的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 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使用eviews6.0软件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经检验,各变量数据满足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engle-granger检验方法对投资模型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见表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需求、价格水平、利率和产出与投资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一步地,可以得到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ad-r2为0.998,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回归结果表明,投资需求对产出最为敏感,且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1.559 1%,但消费需求、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对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得到全国的投资函数为:
首先,产出是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符合经典投资理论。其次,国内消费需求并不是全国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预算内投资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主投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囿于传统计划体制惯性作用,投资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2)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东部省份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则较低,而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的投资拉动效应。从长期来看,收入差距对投资的累积影响始终为负(陆铭等,2005)。(3)消费需求增加本身能驱动消费品生产部门及生产资料部门增加投资需求,但在控制产出变量后,消费的增加意味储蓄的减少,因而可能对投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消费的影响不显。再次,全国投资需求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并不显。对全国总体来说,几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特征意味着大部分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来保证,使得投资需求的增长主要受到财政预算及其它政策的影响,受物价水平支配程度较弱。最后,作为凯恩斯投资模型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利率水平则对投资需求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我国利率制度还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目前价格扭曲还依然存在;金融体系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工商业的改革,银行的私有化程度低,这导致了资本市场不能有效配置,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不畅,从而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的作用,使得政府通过利率手段来调节投资需求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①。
3. 地区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以浙江省为例。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政府投资对资本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仅仅从全国层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充分解释投资需求的形成,其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这些误差,下面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且较为均衡的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寻求国内市场因素对于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浙江为代表的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给投资需求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从国内因素探寻其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恢复并保持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产出、消费和利率数据选取标准同上,但由于浙江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全,故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并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后取得各变量的实际值;数据均来源于各年份的《浙江统计年鉴》,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因篇幅所限,故略去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同样,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浙江省的投资函数为:
对浙江省而言,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都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投资就增加0.41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607 9%;物价水平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570 5%;但利率水平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同样不显著。
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小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消费品。当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数量、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加对生产消费品的新投资,从而拉动了浙江投资的发展。而且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省内地区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浙江投资与消费之所以呈正相关的原因。而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其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温商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较浓,再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比较宽松,私人民间投资受政策约束较小,从而导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主导了浙江投资需求增长。这意味着浙江省投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从产品结构来看,浙江企业主要生产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其所需要的资本品大都从外地购入,所以物价上涨较多地体现为投资收益的增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限,从而会刺激投资需求。另外,消费对投资需求的正向拉动作用也使得投资必然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增加②。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投资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与努力方向。本文基于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从国内市场角度构建了一个宏观投资模型,运用1979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中国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产出对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费、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进而对以浙江省为例的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与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率水平则同样未对投资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全国与浙江省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等因素可能会对投资需求的形成产生潜在间接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我国投资需求的健康发展、进而有效扩大内需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实施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收入差距,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增长。与全国相比,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会促进投资增长,这恰恰表明推动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增长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3)合理调控物价水平,维持投资需求平稳增长。在宽松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物价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投资需求的增长,但同样会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进而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政府应当对物价水平进行合理的调控,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使得消费与投资实现有效、平稳增长。(4)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注释:
①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增加支出或削减税收所导致的结构性赤字的上升,可能提高利率,减少或挤出国内私人投资的现象。其作用机制可表示为:g↑→y↑→l1↑→l2↓→r↑→i↓→y↓。当利率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作用时,挤出效应必然也不显。
②陆铭等(2005)的研究发现,cpi具有推动投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1,(1):54-58.
2. 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刘东皇,沈坤荣.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分析.经济科学,2010,(4):5-14.
4. 王军.中国投资函数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1,(3):19-24.
5. 宋海岩,刘淄楠,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1):44-56.
6. 刘佩玲,苏勇.中国私人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742-74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项目。
上一篇: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