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厂及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一 绪论
垂直专业化生产是最近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借助这一契机,亚洲地区奇迹般地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并被学界称“亚洲工厂现象”。最初,学者们在研究这一新的贸易方式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外向型加工贸易和(或)垂直专业化贸易。① 这一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一国进口中间性投入,② 生产出产品后再向其他经济体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外向型加工贸易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流行,随后转向亚洲,形成南北之间的合作分工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亚洲工厂十分简单,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日本除外)一般倾向自己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只是供给出现缺口的情况下才从发达国家进口,因而零部件的贸易量很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自己供应的零部件逐步下降,开始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进口零部件。到了2000年,以泰国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出口加工贸易,开始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的中间产品,亚洲的零部件贸易快速增长。现今,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外向型加工出口贸易的范畴,③ 亚洲则被人们冠以“亚洲工厂”的称号。④
在过去的20年中,区域主义在亚洲兴起,各种亚洲区域一体化的建议层出不穷。但综观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发现,发展最快的内容是生产的一体化。亚洲作为最终产品的市场,其服务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进展都相对缓慢。亚洲工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网络,然而人们对于这一生产网络的认识仍然处在初级水平。“工厂现象”属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被拆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阶段和工序,产品生产被分散到各经济体内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者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价值增值。在研究亚洲工厂时,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亚洲工厂现象是否存在、垂直分工的各个环节的增值程度如何、如何分析衡量生产过程的垂直化程度等,⑤ 对亚洲工厂内部各经济体以及它们同区域外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却很少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判断亚洲工厂的布局与规模、识别工厂的核心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地位具有主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亚洲工厂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从零部件贸易规模的角度来识别亚洲工厂的中心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具体来说,本文将系统分析有关亚洲工厂零部件贸易的相关数据,以相互依存比率的方法来计算亚洲区域内各国家(地区)与美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的相互依存度。研究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度的一个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贸易密集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⑥ 但该指标主要比较一国和世界同另一国进行贸易的相对密集程度。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两个贸易伙伴间双边单向的依存度,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将两个经济体零部件贸易量与其中一个经济体与世界所发生的零部件贸易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这两个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是否重要。
二 数据与方法
本文首先对世界三大工厂(亚洲工厂、欧洲工厂和北美工厂)的规模进行了比较。在确定亚洲零部件贸易规模时,本文将亚洲界定为其范围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亚洲次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欧洲包括30个最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成员25个,其余5个为非欧盟成员。⑦ 北美地区主要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的零部件贸易统计数据。
在分析亚洲工厂的相互依存度时,鉴于亚洲的零部件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此,本文仅选取了这两个亚洲次区域的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经济规模较大的印度(南亚)来分析亚洲工厂内部的相互依存程度,其中包括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占整个亚洲贸易额的85%以上。
数据采用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的分类方法,本文从2005-2009年的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选取13种零部件的贸易统计(参见表1),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这13种零部件的贸易额占亚洲所有零部件贸易总额的60%以上,而在每一个样本国家或地区中,这13种零部件的贸易额占其零部件贸易总额的70%以上(参见表2)。因此,本文所选择的13种零部件基本上能够反映整个亚洲零部件贸易的基本状况。不同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独特的零部件有两种,一是飞机零部件(SITC-7929)和配套工具及附件零件(SITC-8749),但这些零部件产品的贸易额占欧洲、北美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总额的比率不到3%,因此,笔者认为,本文所选取的这13种零部件对于跨区域依存度研究也具有代表性。
在衡量亚洲工厂内部的相互依存度时,本文采用的是零部件贸易比例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估算两个贸易伙伴之间零部件贸易的依存度、某经济体对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以及亚洲工厂自身的依存度。用X表示经济体X,Y表示经济体Y,计算公式如下:
以上三个指标的值分布于0和1之间,如果其值越接近1,那么就表示前者对后者的依存程度越高。如果一个经济体对另一个经济体的依存程度接近0,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密切的生产合作。
三 结果分析
(一)世界三大工厂的规模比较
从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就其规模来说,世界三大工厂排序依次是:亚洲第一,欧洲第二,北美第三。⑧
2005年,亚洲与欧洲的零部件贸易规模基本相近,北美零部件贸易规模与亚洲、欧洲相比则已经差距较大。⑨ 2005年以后,欧洲零部件贸易规模与亚洲的差距逐渐拉大。2008年亚洲零部件出口规模曾达到历史最高,为10716亿美元,虽然在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零部件出口下降至9631亿美元,但它占世界零部件出口的份额却升至46.6%。欧洲的零部件的出口额在经历几年扩张后,2009年又回降至6605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2005年的36%萎缩至2009年的32%。从进口看,世界零部件贸易变化基本呈类似的特征。在2005年,欧洲零部件进口的规模与亚洲接近,为6629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比重为36%。但在2006-2008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欧洲零部件的进口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占世界零部件贸易总量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零部件的进口额从2008年的顶峰(8795亿美元)降至2009年的6619亿美元,占世界零部件进口的比重也跌至32
.4%,与亚洲的46.6%形成鲜明的反差。
实际上,在1996年欧盟东扩之后,欧盟的零部件贸易额增长是缓慢的,而且欧盟更趋于同欧盟以外的成员进行零部件贸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欧盟的零部件贸易正向更复杂的环节转变,⑩ 这对亚洲工厂来说应该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亚洲工厂的依存度
在对世界三大工厂(亚洲工厂、欧洲工厂和北美工厂)的规模进行了比较后,我们再来分析亚洲工厂的相互依存度。
其一,亚洲零部件内部贸易比重高于欧盟。表3是所选取的亚洲10个国家(地区)的亚洲区域内零部件贸易增长情况。自2005年以来,亚洲内部零部件的贸易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8年,亚洲区域内贸易量曾达到5422亿美元,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内部零部件贸易额在2009年有所下降,其规模为5073亿美元。亚洲零部件内部贸易占其零部件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亚洲工厂零部件进口比重超过其出口比重。2009年,亚洲10国和地区的内部零部件出口占其零部件总进口的比重达到了71.8%,出口为57%。实际上,自2004年之后,亚洲的内部贸易比重已经超过欧盟,这说明亚洲生产的一体化程度更高。
其二,在亚洲工厂关联程度中,中国的地位突出。表4反映的是亚洲各经济体之间及同美国在零部件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2009年,亚洲自身的依存度为0.635,这说明亚洲生产网络内部联系十分紧密。图1是2005-2009年亚洲工厂自身依存度的变化趋势,除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亚洲工厂自身的依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5-2009年期间的这4年的依存度分别为0.590、0.622、0.620、0.605和0.635。
图1 亚洲工厂自身依存度的变化(2005-2009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参见网址:db/。
图2 亚洲工厂对亚洲各经济体依存度排序(2009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参见网址:dh/。
亚洲工厂对于哪一个经济体依存度最高呢?答案是中国。从表4中可以看出,亚洲对中国的依存度是0.20,其次是中国香港(0.15)。令人奇怪的是,日本是亚洲地区的一个居于前列经济体,但是亚洲工厂对日本的依存度只有0.068,没有一般预料的那样高。排在日本后面的依次是新加坡(0.065)、韩国(0.056)、马来西亚(0.039)、泰国(0.021)、印度尼西亚(0.013)和菲律宾(0.013)。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谁对亚洲工厂的依赖程度最高?本文的数据显示是中国香港,它对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为0.82,这说明亚洲对于香港的零部件贸易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其次是新加坡,它对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也高达0.708。香港和新加坡两个经济体主要从事转口贸易,是亚洲工厂零部件的重要集散地。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所选择的亚洲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的依存程度最高,依存度指数为0.58,而对香港依赖程度最高的则是中国内地(0.31)、其次是新加坡(0.132)、马来西亚(0.116)和菲律宾(0.114)。对新加坡依赖程度最高的是马来西亚(0.234)和菲律宾(0.112)。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中国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零部件贸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香港和新加坡之后,对于亚洲工厂依赖程度高的依次是马来西亚(0.699)、泰国(0.621)、菲律宾(0.614)、韩国(0.588)、印度尼西亚(0.587)、日本(0.575)、中国(0.575)和印度(0.504)。总体来说,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于亚洲工厂的依存度均很高,依存指数都超过了0.5。在亚洲工厂中,中国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亚洲工厂对中国的依存度最高,而中国对于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则处于适中的状态。图3是亚洲各经济体对亚洲工厂依存度的排序。
图3 2009年亚洲经济体对亚洲工厂依存度排序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参见网址:db/。
表4还展示了亚洲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亚洲经济体对中国的依存程度高,依存度指数都超过0.1,特别是中国香港,它对中国内地的依存度指数达到0.58。其他多数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均低于0.1。对于日本来说,只有泰国对日本的依存度高于对中国的依存度;另外,新加坡只对马来西亚的依存度高于对中国的依存度。这些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在亚洲工厂中的重要地位。
其三,美国在亚洲工厂中的地位。美国是一个亚洲问题参与程度非常深的国家,那么美国在亚洲贸易中的地位如何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判断美国作为出口最终市场,其在亚洲的地位到底如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此考察美国在亚洲工厂中的地位。
表5是2010年亚洲各经济体和美国的贸易总额情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的影响力。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亚洲主要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出口均远远超过对美国的出口,(11) 美国作为最终产品市场,在亚洲可利用的且最重要杠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高于其从美国的进口。例如,2010年中国向美国出口1788亿美元,而进口只有558亿美元。
至于美国在亚洲工厂中的地位,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亚洲工厂对于美国的依存度是0.091,低于亚洲工厂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依赖,但高于对日本和韩国的依赖。美国对亚洲工厂的依赖程度为0.382,远远大于亚洲工厂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但低于亚洲各经济体对亚洲工厂的依赖度。
图4是美国在2005-2009年期间与亚洲10个经济体零部件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亚洲工厂对于美国的依赖度和美国对于亚洲工厂的依赖度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例如,在2006年,美国对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为0.401,但在2009年时降至0.382。2005年亚洲工厂对美国的依存度为0.12,到2009年这一值则降低到0.091。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亚洲作为最终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正在开始被中国取代,而美国在亚洲工厂的地位也正出现被边缘化的态势,亚洲工厂的核心已经转移到“大中华圈”中。目前情况的特征是美国更依赖亚洲工厂,而不是亚洲工厂更依赖美国。
图4 美国与亚洲工厂的相互依存度变化趋势(2005-2009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参见网址:db/。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计算亚洲经济体成员之间零部件贸易依存度的方法,考察了亚洲工厂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在现存的世界三大工厂中,亚洲工厂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欧洲,最后是北美地区。2009年,亚洲零部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为46.6%,进口为39.5%,而排在第二位的欧盟,其出口比重为32%,进口占32.4%。北美地区则差距更大,其出口只占全球零部件贸易比重的10.3%,进口占15.7(以上数据参见表2)。
第二,亚洲内部的零部件贸易规模和比重已经超过了欧盟,这说明亚洲生产的一体化程度更高。2009年,亚洲零部件内部贸易占其零部件总进口的比重达到71.8%,出口达57%,亚洲工厂的自身依存度达到0.635(以上数据参见表3和表4)。与欧洲工厂相比,2004年以后,欧洲零部件内部贸易的比重就开始被亚洲工厂所超过。
第三,亚洲工厂对中国的依存度最高,其次是中国香港,日本只居第三位。亚洲工厂对新加坡的依存度却高于韩国,位于第四,韩国排第五。这一情况说明,中国正日益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生产网络的一个核心平台,而与香港更加密切的生产联系是这一平台的一个有力支撑。
第四,亚洲各经济体对于亚洲工厂都有较高的依赖度,依存度指数都高于0.5,其中对中国的依存度最为突出,依存度指数都超过0.1。在所选取的10个亚洲经济体中,只有三个例外情况,一是泰国对日本的依存度高于对中国的依存度,二是新加坡与对马来西亚的相互依存度高于对中国的依存度,三是菲律宾对日本的依存度高于对中国的依存度。这一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中国在亚洲工厂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美国作为亚洲最终产品的出口市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中国最终产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而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于中国的出口已经远远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亚洲工厂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依存度指数仅为0.091,远远低于亚洲工厂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依赖。相反,美国对亚洲工厂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亚洲工厂对美国的依赖。在亚洲工厂中,所有经济体对于中国的依赖程度均超过对美国的依赖,实际上,在亚洲工厂中,美国更像第二层次的国家,其重要竞争对手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含义。其一,世界生产能力的布局已经发生变化,亚洲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其二,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工厂中,中国居于中心地位,而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一方面要归功于中国30多年来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归于中国内地(大陆)同香港和台湾地区之间密切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其三,亚洲内部的生产网络非常深厚,使美国处于被边缘化的态势,主导这一生产网络不应再成为美国的目标,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进去。其四,在亚洲地区,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反差太大,虽然亚洲重要的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都较高,但是在政治上几乎都倾向美国,而美国则利用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保持了其在亚洲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如此反经济逻辑的政策对于亚洲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害的。对于中国来说,维护亚洲工厂的稳定,并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复杂度应该成为我们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最后要提及的是,本文的分析如下方面存在局限性。其一,亚洲工厂虽然在规模上最大,但这并不意味其交易和生产的产品在复杂程度上可以和北美工厂和欧洲工厂媲美。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二,中国内地在亚洲工厂的地位同与中国香港的零部件贸易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香港的零部件贸易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这样才能更准确确定中国在亚洲工厂的真正地位。总之,在相当程度上,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来自于亚洲高度发达的垂直生产网络即亚洲工厂,这一生产网络使亚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也就是“亚洲工厂现象”。中国在亚洲工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稳定亚洲工厂,通过升级和创新,逐渐确保中国在亚洲工厂中的中心地位。
[收稿日期:2011-06-05]
[修回日期:2011-10-02]
*本文系提交给“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亚洲发展与全球治理”的会议论文,得到了诸多与会学者的点评与建议,《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审读专家也对本文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中疏漏由作者负责。
注释:
① Jun Ishii and Kei-Mu Yi,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Research Paper no. 9718, 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 1997.
② 中间性投入是指由垂直专业化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而带来的投入。
③ Robert C. Feenstra and Gordon H. Hanson,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6, No. 2, 1996, pp. 240-245; Mitsuyo Ando and Fukunari Kimura,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ast Asia, NBER-East Asia Seminar on Economics, No. 10167, pp. 93-119; Gaulier Guillaume, Francoise Lemoine and Deniz Unal-Kesenci, "The Effects of China's Rise on Asian Trade Patterns", CEPII Working paper, 2005, pp. 85-119.
④ Mitsuyo Ando,“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in East Asia”,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17, Issue 3, 2006, pp. 257-281。该文利用中间产品贸易数据证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亚洲工厂现象。Richard Baldwin,“Managing the Noodle Bowl: The Fragility of East Asian Regionalism”,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Vol. 53, Issue 3, 2008, pp. 99-123;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投入产出表记录了亚洲工厂的发展过程,该文利用该投入产出表对亚洲工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⑤ Judith M. Dean, K. C. Fung and Zhi Wang,“Measuring 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Chinese Trade”, 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7-01-A, 2007。该文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中国的垂直化程度。发现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进口中间性投入占到了整个产品投入比重的35%,一些部门的比重则达到了50%。
⑥ 贸易密集度(trade intensity)是反映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指标。贸
易密集度又可以分为出口密集度与进口密集度。其公式为:出口密集度=(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的出口总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贸易中进口总额);进口密集度=(A国从B国的进口额/A国的进口总额)/(B国出口总额/世界贸易中出口总额),所计算的值的范围在0和无穷大之间。
⑦ 这3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安道尔、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丹麦、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地区、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但并不包括塞浦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5个欧盟成员国。
⑧ 分类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北美的零部件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亚洲和欧洲,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北美没有包括墨西哥的零部件贸易额。但是,即使加上墨西哥,这一格局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另一原因可能是美国企业从国内采购了大量的零部件,本文的分析没有考虑这一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⑩ Behar Alberto and Caroline Freund, "Factory Europe?: Brainier But Not Brawnier", alberto_behar/26.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下一篇:中国养老财政支出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