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风险管理对策

发布时间:2015-12-14 12: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总量已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本文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由于政策制度和经济环境等原因给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风险做好管理和防范。

关键词:外汇储备; 规模; 风险; 管理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是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弥补差额的债权,同时也代表了一国的偿债能力和资信水平,反映了一国的对外金融实力。特别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频发之时,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内、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
  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迅猛增长,2006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2536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26483.03亿美元。通过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比较,发现自2003年至今是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时期,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状态是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经常项目顺差是形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一大来源。出口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常项目下的顺差额自2005年起一跃上升到160.82亿美元,是04年经常项目顺差额的2.34倍,并在以后的几年间以每年超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出口规模达到12016.7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创汇带来了经常项目下大量的外汇流入。另一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净流入带来了我国外汇储备近一半的增加量。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另外证券投资、国际借贷也形成了金融项目下的盈余,带来了资本流入。
  第二,多年来外汇管理体制中的强制结汇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制度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2007年8月,中国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帐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终于结束了我国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沿袭了13年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制度。1994年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和计划批汇制,开始实行的外汇收入银行结售汇制:要求境内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各类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对于外汇指定银行国家实行结售汇周转头寸外汇限额管理,银行用于结售汇业务周转的外汇资金不得超过核定的区间,否则必须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平补。虽然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多次上调了了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账户限额,简化了购汇的相关手续,而对于境内机构在经常项目下的对外支付用汇和个人因私用汇仍有若干限制。期间大量的外汇资产以强制结汇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的方式,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流入央行,形成外汇储备。
  第三,国际游资的流入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我国在金融危机中良好的复苏态势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持续升温。再加上国内房地产市场和和各类资产价格的持续高涨,对热钱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大量热钱的流入造成外汇供大于求,本币升值,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外汇流入。虽然目前对热钱规模的所有研究均为理论估值,但若把外汇储备的增加额与当期外贸顺差和直接投资之和相比较,多出来的无法说明来源的部分作为参考,即可测算出我国2006年至2009年热钱流入总规模分别为2236亿美元、2558亿美元、3768亿美元和1120亿美元,预计2010年热钱流入量将达2365亿美元。这些带有高流动性和短期性特征的热钱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虚高。
  面对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连续四年居于世界首位的现状,理论界展开了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大的讨论。按照国际普遍使用的衡量标准,通常以一国外汇储备能否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或是否少于其外债余额的30%来判断。我国当前外汇储备量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但是否由此即判断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合理呢?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都会形成独特的外汇储备需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强,其他国家经济或政治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外汇储备是对外贸易和对外融资的信心和保证。特别是我国多年来实施引进外资政策,在当前主权债务危机频发的时期,外汇储备发挥担保外债偿还的作用越来越大,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于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因此判断一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外汇储备的上限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在关注外汇储备总量规模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国外汇储备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做好风险管理。
  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其形成来源和构成的特点,使其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一,仔细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来源会发现,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据了近一半规模。这部分储备与由经常项目下顺差所形成的债权型外汇储备是不同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是真正具有债权性质的储备。因为不论是直接投资还是国际借贷都是最终必须归还的资金,不同的只是付息方式和还款期限。再加上热钱流入所形成了外汇储备的虚高,一旦国内经济政策发生波动或国际形势变动都会造成这类储备的流失。故而这类储备相较风险较大且性质不稳定。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强制结汇政策,许多本应由企业和银行持有的外汇都汇集政府手中,企业和商业银行未能发挥外汇“蓄水池”的作用,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用汇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我国对外贸易中,多数出口商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而进口商品突发性较强,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农产品需依赖进口,国际收支脆弱,利用国际储备防范国际收支逆差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三,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单一造成了汇率风险偏高但盈利水平较低。自1999年欧元启动之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主要为美元、日元和欧元,其中美元比重占据60%左右。而美国多年来形成的赤字压力,使美元存在着巨大的贬值风险。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 ,大开印钞机,放任美元贬值,这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账面损失。在储备资产形式配置上,我国的外汇储备更注重安全性而损失了赢利性。我国近半数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长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收益率较高的公司债和机构债不足,相较于其他国家股权投资比例要低得多,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盈利水平的下降。
  面对我国外汇储备中的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简单的减少储备数量或是盲目的调整储备结构都是行不通的,要做的是综合全面的对风险进行调控和抑制。
  首先,要明确目标,降低引进外资的盲目性,使外资的引进必须围绕着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来进行。并对引进外资的项目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和评估,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控制外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使国家的负债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降低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其次,积极推进结售汇制度改革,逐渐实现由“强制结汇”到“意愿结售汇”制度的转变。提高民间储备的比例,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进口产品的实际需求价值、引导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将外汇储备转变成可以创造更高价值的现实生产力。
  最后,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营运管理能力,通过对外汇储备资产的优化配置,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的高回报。例如可以适当增加海外股权投资,提高资产回报率;利用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资产价格下浮的这一特殊时期,加强对外投资,购买一定的战略性物资、矿藏等有形资源,为今后的经济发展需求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适度购买黄金这种硬通货,提高黄金储备的比例,进而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
参考文献:
[1]胡智,刘志雄.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新疆财经学院学报[J],2006(1)
[2]何景伟.金融危机下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利用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9(7)
[3]董睿琳.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的探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客户服务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试对提高我国地方税收管理水平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