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机遇
摘 要:次贷危机很快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扩散,发展成为一场灾难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引发各种财产、收入损失,并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造成外贸出口萎缩,企业破产,失业率增长,员工减薪,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的达到7.5%,这表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正面临严重问题。在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们如何看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发现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用什么办法改变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金融危机;机遇与挑战;企业状况;创新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不利经济状况
世界银行2008年12月9日发布《2009年度全球经济展望》①,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0.9%,全球贸易将出现近25年来的首次下滑,降幅或达到2.1%,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将缩水近50%,并预计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9.4%降至7.5%,世界经济正濒临罕见的全球性衰退。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中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状况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经济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可供量上,存在不小的制约。调查发现,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有可能因获取资源的代价太高反而使企业付出的边际成本上升,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所需的大量资源。比如中小型企业的小额贷款,在正常的经济秩序下,贷款有可能成功。但是,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生存压力陡然上涨,来自于金融企业的贷款帮助却反而无法获得。
2.国内市场需求量的限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下,广大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需求有限变为有制约性的收缩需求,人们会根据现在和未来的状况决定即时的消费。而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在消费时的冲动决定其消费结果,对于未来并不是决定因素。部分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本来是在追求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产品数量、总量产品利润、商品附加值。但是,在金融危机下,往往会造成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但不能扩大生产反而不得不缩小其生产规模。
3.国内技术水平与人力资源的限制。中小型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通常是以技术进步和人才为推动力的,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总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和人才。而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在每个方面处于领先和成熟的地位,而在那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中,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生产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这对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来说更为突出。
4.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必须突破贸易壁垒且具有多层次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并大有继续发展之势,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进入区域一体化、集团化新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进入壁垒,加强经济合作,而对非成员国则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并加大加强贸易壁垒的厚度和高度。如欧洲共同体(欧盟)达成建立西欧统一市场协议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纺织品进口、调高中国的食品安全等级、保护西欧产品市场、提高进口产品关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大区域进入壁垒→小区域进入壁垒→特定国家的进入壁垒→”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要进入这样的壁垒体系真是需要克服千辛万苦,历尽磨难。
5、市场结构与市场国际化不适应性
金融危机的危害产生和成因,是一个漫长而相互渗入所谓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产品开发过多同时监管控制不利带来的结果。美国做为负责人的大国,监管工作做的并不完善。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由于经济一体化,波及了世界大多数国家。也把我国企业快速推向国际市场大舞台,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从国内市场竞争到国际市场竞争的有个角色转换过程。但就企业自身而言,还需要探索和不断完善。金融危机下,以下两方面的矛盾凸显出来:
①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我国企业的规模本来就较小,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又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两重因素必然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因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缺乏竞争力。
②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过高,内部摩擦大,交易费用高。由于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才建立,不过20-30年间,在发展过程中同国际市场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缺乏国际化经营(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企业单枪匹马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去熟悉市场环境,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寻找顾客,签订并执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单个企业的贸易批量小,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购销费用就高,因而单笔交易的交易费用很高。
二、金融危机打破的固有格局为中国中小型企业创造机遇
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产业转移
200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重新调整的局面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产业格局上获得发展机遇。从传统的制造业来看,过去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3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了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全球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快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萎缩,有助于加速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中小型企业在合作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夹缝中获得发展的机遇。比如,一个东风集团生产汽车,仅在河北省就有23家中型企业,100多家小型企业与之形成协作。可谓一荣俱荣。当然,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将强化其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很可能取代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2.金融危机促使产业升级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后,经济陷入衰退将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
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产业升级不言而喻会给身处其中的中小型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盈利能力,以及规模的扩张。因为,产业的升级意味着市场的扩大,由单一国内的需求和消费,变成国际化的、数倍于原来群体数量的市场。
3.金融危机下,各国政府普遍采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培育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宏观调控政策。
我们国家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支持主要包括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金融支持中,有各种的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财政支持中,主要体现为对小企业的减免税政策。中国目前投入巨资开展的扶持西部企业、加大力度开展“三农”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家电下乡等的财政支持与拨款,对于很多相关的企业,无疑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例如,山东省的“黑豹”集团,大量的农用车生产,使得企业效益客观,规模得到扩大,职工人数城成倍增长。相关协作企业,比如,物流,配套零部件生产厂家、银行等企业业务量迅速攀升等等。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实体经济中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收到冲击。是对我国生产和制造业发展的考验,又是我国中小型企业发生跨越式经营的契机。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大中小型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全面结盟、缩减成本、控制财务风险、实施技术研发创新,灵活而有效率地开展生产。金融危机中的中小型企业即有生存的挑战又存在发展的机遇,这是共识。
参考文献:
[1]亦冬.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之举[J].云南科技管理,2000,(4).
[2]陈清泰.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体制和政策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3,(12).
[3]范爱军,王建.(2004)《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J].2004,(1).
上一篇: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