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性保证,尤其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层对于内控的认识程度。有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缺乏内控理念,只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又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财政性资金,又有很多地区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单位领导会错误地认为有财政部门和会计审核中心把关,不再需要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了,因此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即使有的单位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书面上的、简单的、没有系统的措施和具体方法,也忽略了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只是走过场罢了。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较好地适应内部控制控制工作的要求。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相对简单,财务管理地位未能有效的体现,甚至有一些会计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务会计知识,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不像企业那样复杂,只是记记流水帐、一出一入、会加减法就可以了,也有的事业单位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而是由一些其它部门的业务人员来兼任,使得内部财务监督责任不能很有效的履行。
(三)、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管理的随意性很大。一是岗位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清楚。有的单位会计人员一岗多职,没有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岗位之间没起到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作用,比如有的单位由于编制有限,出现了会计、出纳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二是货币资金管理不严格,收入没有及时入帐,票据管理混乱,坐支现象严重,有的设账外账,没有定期盘点库存现金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预留的银行印鉴由同一人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职权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造成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财务与管理脱节,财务部门只起到了“核算”、“付款”的作用,有些单位出现了先审批,后审核的现象,即使会计人员发现了问题,但已经“既成事实”了,财务人员没有起到把关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四)、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到位。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固定资产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使得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工作还是有很大的漏洞,部分单位没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对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没有固定资产明细帐和实物卡片,没有明确保管责任,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单位有多少固定资产不清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五)、预算控制环节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待加强,表现为:(1)预算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对的要求。(2)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频繁地追加预算,弹性较大,追加的项目越多,预算的随意性越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就越差。(3)部门预算涵盖的范围有限。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化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针对上述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做好内控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内控责任意识。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在内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对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使内控工作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需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内控知识培训,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是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者,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政策法律意识、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手段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政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只有建设好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在内控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实施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单位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安全高效的运行。
(三)、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更有效地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一是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做到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定期轮岗(有的单位的出纳员20几年都不换);二是制定详细明确的职责权限,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程序;三是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等规定,明确现金开支范围,杜绝现金坐支现象,定期核对银行账户,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四是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程序办理经济业务的支付,保证审批人在审批权限内进行审批;五是预留的银行印鉴无论在任何情况,不能由一人保管,加强票据的管理,经常检查,专人保管。
(四)、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实现预算执行控制前置。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预算时要“准”,部门预算的编制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如何保证预算的正常执行成为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实
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后,预算执行控制由计算机系统管理,办理的财务事项是否超预算或无预算,由计算机进行识别:预算指标内的财务事项结算可以通过,预算指标外的财务事项结算不能通过。这从根本上摆脱了部门预算执行控制滞后问题。同时,通过财务网络结算系统,财务部门能够实时动态地掌握各部门和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各部门超预算或无预算财务事项的发生得以避免,预算约束的刚性得以体现,各部门和项目正常工作的资金得以保证。?
(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能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内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事业单位抵抗风险的能力。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将不断修改,结合本单位实际和特点设计出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控制各种漏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杜涛《山西财税》2008年第12期.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戴润泉,《财会通讯》 2007年第9期.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讲解》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课题组编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融资结构和风险
下一篇:略论企业如何做好资金内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