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述建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发布时间:2015-12-14 12:09

摘 要:

关键词: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职权范围内,在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贯穿于产品生产、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各个领域,贯穿于项目建设、产品设计、投产、销售等各个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时,往往只注重成本的事中控制,强调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能源和工时的节约,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等,而对决定成本高低起关键作用的事前因素如何控制,则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成本的事后控制也仅仅是分析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已,尚未达到真正控制产品成本的目的。从发展生产的高度来看,企业就当首先把影响成本的决定性因素——项目的规模、厂址的选点、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设计等控制住,否则,产品成本“先天不足”,即使事中控制抓得更好。最多也只能在某些方面作些弥补,无法改变事前成本已成定局的事实。因此,要使成本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建立完备的成本控制体系,尤其是加大成本事前控制的力度,建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成立、从产品设计、项目建设、产品制造到销售等各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成本控制网络,即建立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
  一、成本的事前控制
  成本的事前控制是在项目筹划、产品设计、项目建设、老产品改造、新产品开发、厂房机器设备扩建、改制时,要提出多种可行方案,并进行成本预测和方案选优的控制过程,是成本控制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项目筹划、产品设计和项目建设环节,就以建厂筹备小组为经济责任中心,对市场进行周密而有远见的调查,选择最有前途的产品,提出几种最先进的建厂方案,包括厂址选择、厂房建筑、设备选型、产品设计等。选择预计产品成本尽可能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最佳方案实施。在这个环节上,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项目投资规模是否恰当、建设周期是否如期实现、厂址选择是否合理、技术装备是否先进、产品功能与成本是否匹配等关键因素。如果事前对上述因素未予以考虑,那么在项目投产后,产品成本将难以控制。
  在产品投产后,产品改造和工艺改进环节,应以有关部门为经济责任中心,提出多种先进可行的方案,分别预测和决策,新的产品预计成本尽可能低于建厂时预计单位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加快,就需要企业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或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对于成本事前控制的业绩,需要采用差异计算法来计算不同环节的成本控制差异,以衡量成本控制的成效。具体公式如下:①建厂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建厂预计单位成本一社会平均单位成本)。②产品投资成本差异=实际产量×(投产预计单位成本一建厂预计单位成本)。③产品改造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产品改造预计单位成本一建厂预计单位成本)。④改建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产品改建预计单位成本一产品改造预计单位成本)。⑤事中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一现行定额成本)⑥实际总成本=目标总成本±建厂成本差异±产品投产成本差异±产品改造成本差异±改建成本差异±事中成本差异。 
  上述计算公式表明:事前成本控制是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计算成本控制差异,使成本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只要企业真正建立并贯彻成本事前控制体系,产品成本是能够控制的。
  二、成本的事中控制
  成本事中控制是以成本事前控制确定的现行标准成本为控制目标,它是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所确定的成本目标是否被突破和利润目标能否实现。实施成本事中控制,是以事前预计产品成本作为现行标准成本,并将其层层分解到分厂(车间)、班组、科室、个人等成本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控制实际成本。使其低于标准成本。具体可设置事中成本控制差异帐户,对生产过程的耗费随时记录。通过各种差异的计算对成本控制效果进行核算和评价,把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融合在一起。
  三、成本的事后反馈控制
  成本事后反馈控制是在事前、事中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定期总结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成本控制上的业绩或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成本控制循环提出新的控制目标的过程。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以节约求增产,从而达到增利的目的。因此,进行事后成本反馈控制,除了定期进行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外,更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考查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以分析单位成本升降与产品产量的关系;二是考查成本升降与利润的关系,分析企业是否“节约增利”。
  降低成本,就是节约单位产品中的物化劳动和必要活劳动的耗费,将节约的人力物力再用于生产,必将增产。用此种方式的增产,可称之为“节约增产”,从而使单位产品的耗费下降,进而“增利”。
  企业增大资金也能增产,即增大产品产量,如果产品符合社会需要,就能增大销售收入,-但能否降低单位产品的耗费则难以确认,只有增产增收增利,才是成本控制的结果。不能认为,只要增大利润就是成本控制的成效。在成本分析时,如果成本下降,必须明确是产品耗费节约增产而增利,还是增资增产而增利,只有节约增产而增利,才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效果。
  考查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在考虑价格变化和生产条件等因素后,企业的利润大致可分为基本利润、增资利润、节约增利和客观因素增利四大部分。基本利润是指企业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销售成本C+V的个别劳动,等于销售收入C+V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如果价格等于价值,则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后的利润就是‘‘‘基本利润”,这是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最低要求。增资利润是指在单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因增资增产所获得的“基本利润”。这是企业新增投资后的基本投资报酬,也是成本控制的最低要求。节约增利是指由于内涵扩大再生产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产品”,一部分表现为“主观降低成本而增利”;另一部分表现为“节约增产”而增利。这两部分利润,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果。客观增利是指价格提高或原有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客观因素影响和l润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分利润与成本控制并无多大关系,它实质上只是不同企业间的利润转移而已。
  从成本与利润的 关系来看,对事后成本的反馈控制,应着重对各责任成本中心“节约增利”和“降低成本增利”的分析,只有真正做到“节约增利”,才能算是“成本控制出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所谓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体系是指:①事前,以社会平均成本(或目标成本)控制建厂预计单位成本最低;②事中,以定额成本(标准成本)控制实际产品成本最低;③事后,将实际成本分为社会平均成本(目标成本)、事前成本控制差异、事中成本控制差异、客观成本差异等部分;详细分析事前、事中和责任中心所取得业绩的原因,反馈控制未来,划清各责任中心的权责界限,激励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力,以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
  现代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成熟的完全竞争行业,企业竞争的最后落脚点最后一般都在价格竞争,同等的服务和价值,价格低廉者肯定胜出,这就要求企业就要有比i较成本优势,所以建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体系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上一篇:浅析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