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资产减值引起的财务风险
摘 要: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
一、资产减值及财务风险会计的理论基础
1、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未来经济利益观
早在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在《论普遍适用的会计原则》中指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的或者过去的交易的结果而获得。”后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未来经济利益观”的主要倡导者。该委员会于1980年发布的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的或者加以控制的”。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也曾经说过:“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一些已证明失去效用的资产,在未来不能为某个会计个体带来经济利益的时候,当然不能成为其资产。如果当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其差额也就不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我们就把这笔差额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减出去,从而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本质所在。
(2)实物资本保全观
在实物资本保全观念下,企业收益的确认是以补偿所有导致实物资产或原有生产能力减损的全部因素为前提的。所补偿的是原有实物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资本保全理论决定着资产保值的模式,资产保值必须以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补偿为前提。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确认资产减值,实现资产保值,进而实现资本保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实物资本保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基础。
2、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果,从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以财务决策为例,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离开了风险,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进行研究、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减值在财务报表上的人为操纵
据统计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损益,2家ST公司通过转回以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由来已久而且手段众多。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因会计项目不同而不同,以下分别从存货、金融资产和长期资产三个方面来阐述。
1、存货方面
相对于原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仅对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作了更详细、具体的规定,所以,新会计准则对未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影响不大。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很难以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存货可变现净值,这就使得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仍然缺乏可靠性,因而上市公司利用存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仍存在一定的空间。
2、金融资产方面
新会计准则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包括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债务重组等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才能计提资产减值。这改变了以往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及其任意组合计提或转回坏账准备的做法,由上市公司自己判断减值迹象是否发生和决定计提或转回减值损失的时间。这样,上市公司只有在减值迹象发生时才计提减值损失,不必在每年年末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3、长期资产方面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两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测的惯例,证券市场、资本市场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证券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主体缺位等,使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样,上市公司在计量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时,就不能有依据地、合理地判断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折现率,就会造成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随意性。
三、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针对实务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对策和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更趋向于完善,使其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改善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的建议
从理论上说,当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时,主体重估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相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是合理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定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并对引起资产潜在获利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做出明确规定。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暂时不计入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从而堵住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控利润的渠道。
2、改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环境的建议
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有利于形成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对提高上市公司管理质量具有重要
作用。其次,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3、完善与资产减值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有关机构应建立与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清理原有法律,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时修改或废止不相符的规定,建立与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好指导和协助工作。
税务机关应明确税务政策,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协调好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证监会应修改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财政部门应阐释新会计准则的要点,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实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不断做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减少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同时也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上岗要求、后续教育等几方面进行规范,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将面对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面对这些财务风险时应该进行系统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给企业带来稳定增长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候立新.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实务应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与涵义 [J].会计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