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建议——基于商
摘 要:本文站在商业银行视角分析了对上市公司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从商业银行内部建设、技术手段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点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控制
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巨大。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控制非常迫切,既要从自身的体制上改革问题 ,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又要从方式方法上研究,寻求技术和途径。
1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建设
1.1 转换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认识
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对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接触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内部从事证券投资的专业人员数量增加了,知识水平也相对提高。要整合银行集团内部的证券、基金部门的人员专门针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掌握其特点。
(1)加深对上市公司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产生的现象,从而形成一套的提防风险的方法。
(2)深入进行上市公司的专业分析。
(3)重视已发生案例的全面分析。
1.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有效的风险控制依赖于银行全员的风险理念和扎实的行业投资分析。通常,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含量非常高,不仅以现代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引入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管理人员还要懂得传统信贷业务,又要了解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运作。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很难达到要求,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业人员可来自三个途径:
(1)从原来的证券、基金部门的人员中组合成立专家队伍;
(2)由行内各类人才转型,如从原信贷经营部门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组建专业队伍;
(3)公开招聘,获得一批有上市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员。
同时,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相应的材料,继而在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相关的部门进行大范围专门培训,提高所有信用风险从业人员对我国证券市场起源、发展和现状的了解,加深从业人员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认识,提高所有信贷从业人员分析、判断上市公司所面临各类风险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迅速培养一支真正符合上市公司信用业务管理要求的信贷队伍。
1.3 完善银行操作风险机制
操作风险管理上的缺陷已成为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大堤上不容忽视的蚁穴,亟待修补。而这些操作风险从某一个角度而言,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趋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的加大了银行的损失[44]。要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防止操作风险带来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扩张。
(1)健全基层分支的操作风险机构。
国内银行在基层分大多没有操作风险机构的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这一部门仅在总行有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要建全基层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更好的进行风险的管理。
(2)加强内部审计部门权威。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一致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而内部审计部门与一般部室平行设置,这就造成其权威性不强。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著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和上市公司勾结骗贷的往往就是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由此而引发的操作风险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所以,要加强内审部门的权威,加强对高官的监督。
2 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
要真确及时的量度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完整的数据库和先进的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2.1 建立银行业统一的数据库
上市公司的信贷风险设计的面很广,牵涉到的也不仅是上市公司,还存在很多的关联交易和管理企业。这些关联关系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起着放大和连带的作用。所以,银行业统一的数据库是进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预警的基础。
要求不仅要累积数据,跟踪内部数据,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对外对接(如:上市公司股票信息、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各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工商登记信息等。)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去判断关联企业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掌握关联企业客户整体的授信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担保关系。
2.2 改良上市公司客户风险评价技术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选择那些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和衡量信用风险也与外国不同,例如,国外在选择财务指标时常用的一个数据就是股票市值,即每股股价乘以公司流通在外的总股数。在中国由于一部分股票是非流通的,如果用流通股的价格乘以公司总股数作为股票市值可能会存在偏差;还有一些指标由于我国的会计政策和国外的不一致而无法计算。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评价和预测不能完全套用外国的模式,这就需要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特点,改良研究一套适合我国是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评价和预测的模型。
3 针对上市公司风险点完善管理手段
要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针对具有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特点的各个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3.1 统一授信和单独授信相结合
针对在上市公司关联担保中,所造成的信用膨胀,要建立有效识别借款人关联关系的甄别机制,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客户关联关系信息库”,动态监测关联客户授信风险。银行在受理上市公司客户授信申请时,应要求客户提供全面、详细的关联企业的资料,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客户信息系统,动态把握关联企业的基本网络架构及变动情况。摸清关联企业网络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等情况,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49]。
(1)对上市公司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防范要坚持实行统一授信和单独授信相结合,将上市公司公司与其所有关联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来评价。
(2)对跨省、跨地区的大型集团企业的授信管理应上升到总行和省分行,由属地行配合,上下联动,信息共享。
3.2 深化财务分析,重点防范财务造假
我国现状,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中最常造假的是会计信息。对于这种虚假陈述,商业银行要深化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一般而言,财务造假是围绕一些财务指标展开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利润等。
(1)考察营
业内收入的组成,是否出现多计收入、提前计算收入、人为创造收入利润的现象;核算成本有没有异常变动; 观察现金流量和现金来源等。
(2)同时还要核查关联交易,掌握关联交易的实质及影响。
(3)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还要了解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了解控股股东的控股比率、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控股股东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以及控股股东的财务状况等。
(4)可借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进行识别。
3.3 动态管理谨防业绩变脸
充分利用信贷信息系统、人行贷款卡查询系统和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搜集整理基础资料。要密切动态注意:
(1)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企业资本结构,及时了解客户及重大关联企业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资金来源、核心资产及净资产的重大变动、对外融资情况,以及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信息、非正常关联交易情况等等。
(2)细分同行业中抗风险的排序。任何行业均会有一定的风险,但一个行业的兴衰总有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行业的衰退并不会让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全部倒闭。自有资金比例高的、管理水平好的总是能生存,即便从事的行业垮了,这些企业仍有充足的时间将资本流入其它领域。银行风险防范的视点应聚集在排位靠后的企业,并积极、主动地制订应对措施。
(3)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倒闭,部分是由于亏损太多,还有部分则由于是由于存货增加与应收账款难以清收,造成企业现金流严重不足,从而出现支付困难而倒闭。存货会受可支配的现金控制,而赊销很少受外界影响,因此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对外赊销如同银行放贷,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过多以及金额过于集中,均应引起银行高度重视。
(4)多方位了解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品行。法定代表人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品行与公众对其的认知,在现行紧缩货币政策下显得更为重要,品行好的上市公司在困难的情况下,往往能得到各界支持,顺利渡过暂时的困难,而一些品行相对较差的法定代表人或许在一些小问题上,就可能带来重大影响,并且带来很大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蒋志华, 张锐. 上市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经论坛, 2006,(24):250-251.
[2]韩克勇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控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下一篇:浅谈税务筹划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