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支持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6-02-23 10:49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民系,是中原汉人南迁后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的方言、习俗、群族意识等社会文化传统的散居各地的特殊社会群体,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区。客家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如强烈的寻根意识、乡土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一、宁化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客家文化产业产值稳步上升。近5年来,宁化客家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文体娱乐业)3661万元,同比增长50%(2007年相比,增长了2.8),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按可比价值计算)GDP的比重为0.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同比分别高出0.2个和0.5个百分点。

 

  ()客家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宁化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2010年,永宁高速、城际快速车道(宁化一清流)已全线通车。农村电网、电视网络改造完成,城市绿化不断改善,客家商业广场(总投资2.6亿元)、慈恩湖五星级大酒店(总投资2亿元)等项目正在兴建中。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体事业,积极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全县综合文化站改造基本完成。以海西(客家)文化园为代表的标志性项目不断增多。

 

  至2012年末,海西(客家)文化园建设项目有5个,总投资12.7亿元:塔山公园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640亩,建设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文化产业一条街、文化园等服务项目;“石壁客家祖地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580亩,主要建设一轴三区一轴为客家文化轴,三区为迎宾服务区、客家风情民俗园、祭祀活动区;“客家慈恩文化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1500;“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117;“客家祖地博物馆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57亩,建设文物展馆、文物库房等设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文化类重点项目的兴建,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客家文化产业链初步形成。目前,宁化初步形成了以旅游、餐饮及出版发行为主体的客家文化产业链。一是形成了蕴含客家文化的旅游产业链。宁化除天鹅洞群”“溪源大峡谷”“牙梳山等瑰丽的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客家人文遗迹,如众所周知的客家祖地石壁、继承了中原府第特色的九井十三厅宅院、象征客家团结互助精神的土楼、土堡、围楼等建筑物、体现先民印记的家族公祠、汇聚客家人历史和演变的文化中心、博物馆等,这些人文遗迹具有深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宁化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亿元。二是形成了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饮食产业链。

 

  在中国,文化与民生最紧密的结合点就是饮食文化。客家人在从中原迁徙、定居宁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一些客家小吃风味独特,且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全力打造以宁化客家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品牌(投资额1.5亿元的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主体工程现已完工),利用饮食的接触面和覆盖性,进一步提高客家文化知名度,提高饮食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度。三是形成以书籍、影视为代表的出版发行业。宁化县委宣传部联合有关企业、部门通过对宁化客家文化、历史、传说等进行艺术加工,在获得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是对客家文化最好的宣传,进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客家文化产业现状

 

  ()对客家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宁化客家文化产业,自2007年后,宁化县用于发展当地文化、体育和传媒项目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近5年文体和传媒财政支出累计约4000万元,2011年文体和传媒财政支出944万元,较2007年增长了135.41%。为推动客家小吃产业规模化发展,2012年当地政府出台《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对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咨询指导,并安排每店5万元(普通店)~8万元(标准店)2年贴息贷款,贷款利息由县财政分年支付,或分年度支付每店3000(普通店)~5000(标准店)的补贴款,补贴款持续支付时间为3年。

 

  ()对客家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多。为贯彻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金融对客家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近年来宁化县银行业对客家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128月末,文化产业贷款余额8900万元,比2007年末的1800万元,增长了394%

 

  ()对客家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逐步完善。除信贷支持外,对客家文化产业的其他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共有7家银行机构、1家小贷公司、10家保险机构(含保险营销部)50个营业网点、54台自动取款机、272台销售终端。2012年中行的入驻、新网点的增设以及无障碍刷卡一条街的建立,都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满足度。客家亲情卡的推出,为传播客家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三、财政金融支持客家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

 

  ()客家文化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金融支持客家文化产业的深度与广度。内部方面:大多数客家文化企业资产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状况不透明,信用评级低;大多数客家文化企业拥有的主要是无形资产,缺少土地、产房等可作抵押的不动产,因此很难达到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门槛;文化企业是相对特殊的企业,其盈利主要依赖于文化项目的衍生收益,银行对其前期成长风险难以把握,对其未来收益预期难以正确评估。外部方面:一是缺少专门的客家文化产业的扶持与管理的部门。二是缺乏涵盖资金来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在内的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未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与商业性文化间的平衡,未对客家文化产业分散的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金融对文化产业投入少。截至20128月末,文化产业贷款余额8900万元,仅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2.7%。一是缺乏银行、企业、政府交流沟通平台,银企信息不对称,优质的文化企业和富余的资金不能及时对接。二是缺乏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信贷品种。银行贷款仍以抵押形式为主,缺少文化知识产权、收费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无法满足以无形资产为主的客家文化企业的信贷需求。三是信贷主动营销意识不强。银行信贷资金更多倾向于有优质固定资产抵押、经营比较稳定成熟的一产、二产的企业,而那些急需银行贷款但又缺乏抵押物的客家文化企业则处于银行信贷的边缘。

 

  ()金融中介机构服务缺失。一是融资性担保机构和保险服务缺失。目前,宁化县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未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担保业务,县域保险公司未开展企业贷款保险业务。二是缺乏无形资产评估机构,银行很难开展相关服务。三是缺乏无形资产交易平台,给金融机构贷款带来隐忧。四是缺少为客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的中介机构。

 

  ()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来宁化对客家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但资金供应量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同时,财政资金大都直接投向文化事业单位,投资方式、对象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财政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2011年文体和传媒财政支出94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0.96%。近5年文体和传媒财政支出累计约4000万元,占比不到0.7%

 

支持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对策探讨


  四、对策建议

 

  ()构建政策保障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保证工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参照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具体方案,对支持客家文化产业的企业和银行提供奖励和税收优惠,并成立专门部门进行指导,有计划地使资金流向客家文化行业。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结合宁化县客家文化发展状况,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完善县级产权保护制度,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保障客家文化品牌和产权利益。

 

  ()构建财政扶持平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地方政府应设立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用于文化企业贷款贴息和补贴,重点扶植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品牌。利用世客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吸引社会闲散资本进入客家文化领域,带动多元化投资。

 

  ()构建金融支持平台,加大有效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应正确认识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机构网点,充分满足客户对小额存取、刷卡消费、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需求。结合客家文化产业特点,加大信贷产品创新与支持力度。对经营成熟、经营模式稳定、效益良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具有稳定物流、现金流的文化企业,可尝试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

 

  对印刷复制等有相关设备的文化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有优质商标权等文化企业,可发放权利质押贷款。对个体工商户,继续通过个人经营性贷款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如银团贷款、联保贷款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和期限,尽量给予利率优惠和扩大贷款额度。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筹建步伐,引导小型金融机构与客家文化产业对接。

 

  ()构建银企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互利双赢。目前,能够达到银行信贷条件的客家文化企业仍然只是少部分,给予金融支持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对重点项目和企业,要不定期举办洽谈会,以增进银企信息交流。指定专门部门建立客家文化企业信息库,收集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和信贷记录,加强金融机构对客家文化企业的全面了解。

 

  ()构建中介服务平台,增强文化企业融资能力。成立专业的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机构,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参考。成立产权交易机构,便于产权二次交易流转,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对客家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引导保险公司提供外部增级服务,进一步化解客家文化企业贷款难题。

 

  ()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满足多元化需求。引导和规范民间投资,促进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民间融资平台,使民间闲散资本通过股权投资或借贷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培养合格的融资主体,增强其实力来满足上市、债券融资的条件。整合客家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企业间的联保尝试发行集合债,实现直接融资方面的突破。成立融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代理服务,为企业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促成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上一篇:中国财政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比较与完

下一篇: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财政 金融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