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2016财政年度
2015年11月17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澳门立法会发布了题为“促经济、重民生、稳发展”的2016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阐述了澳门2016年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施政重点。在教育领域,报告提出将继续贯彻“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指导方针,加紧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还对社会文化范畴各领域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期刊登教育领域2016年度施政方针,以飨读者。
一、高等教育
特区政府长期以来贯彻“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指导方针,重视人才培养。2016 年,将加快完善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跟进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构建工作,保障澳门高等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
持续加强对大专学生的关顾和协助,支持和鼓励其不断提升和成长,扩阔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适度加大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优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深化澳门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支持其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为澳门社会培育多元人才。
(一)完善法律法规,拟定未来规划
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完成立法进程的同时,跟进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规章、高等教育评鉴制度、高等教育学分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与运作等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为本澳高教的稳步发展奠定良好法制基础。此外,为顺利落实新法规的各项规定,将就法规主要内容开展宣传和推广。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拟定有关规划的初步方案,以便为随后的意见搜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评鉴制度,持续提升素质
继续为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实施作准备,检视“通用能力指标框架”及相关评鉴指引的适用性,待完成第一阶段的先导计划后,将按照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院校的意见适当地调整评鉴指引的内容,并有序开展下一阶段的先导计划。同时,持续为本澳院校相关人员提供与评鉴和素质保证相关的培训,并继续与国际性高等教育评鉴组织保持沟通,借以在专业技术方面为实施评鉴制度创造稳固的基础。
透过提供资源,继续鼓励和支持高校教研人员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进行研究,发表学术论著及研究成果,以促进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同时亦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为高校教研人员提供专业持续发展的机会。
继续依法派员前往高等院校进行核查,保障课程的运作符合各项相关规定;分析院校所提交的年度报告并适时提供意见,促进院校的持续优化。
(三)搜集丰富信息,协助筹划前路
为协助学生及早作出适当的升学选择及规划人生路向,将继续以多元的形式提供各类升学和就业信息,包括透过大学生中心搜集各地升学资料并开展相关活动,持续丰富专题网页的内容,举办教育展览,开展不同地区的升学讲座和专业认证介绍会,以及邀请行业精英及政府官员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探讨行业前景等。
为让社会公众,特别是正考虑升学路向的学生及其家长能掌握本澳未来各专业领域高教人才的分布情况,将持续收集资料,并开展问卷调查及专项研究,以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人才数据库”的内容,亦将优化相关专题网页的呈现形式;同时,将适时更新“高等教育课程数据库”及高教领域各项教育指标的数据资料,以提供更全面和详尽的信息。为减轻学生应对本澳院校多个入学考试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将继续对筹备“澳门四高校联合入学考试(语言科及数学科)”的工作小组提供支持,协助其持续开展各项宣传和介绍活动,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相关安排。另外,将继续与国家教育部合作开展内地高校研究生课程,以及内地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及台湾地区学生两项考试在澳门的宣传、报名及考务工作,为有志到内地升学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报考途径。
(四)加强联系学生,提供适当支持
利用互联网上不同的社交及信息平台,与在澳门及世界各地升学的澳门学生保持密切沟通,包括持续优化“澳门大专学生部落”网页和手机应用程式,适时提供各项相关信息,并鼓励各地学生进一步发挥相关平台的互动功能,与有意到相同地区或院校升学的学生分享经验,解答疑难,以发扬互助精神,提升凝聚力。
为减轻大专学生在购置各类学习用品方面的负担,体现特区政府的重视、关爱及支持,将继续实施“大专学生学习用品津贴”计划,并探讨金额厘定机制。此外,为鼓励和支持居民继续进修,配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将检视和适时调整研究生奖学金的类别、名额、金额及优先专业,鼓励和支持居民修读高层次的研究生课程,让公共资源的运用与社会需求有更紧密的联系。
为让居民能较全面地认识特区政府的奖助贷学金体系,将持续更新和优化相应的专题网页,并继续与各公共部门磋商,共同构建统一的申请服务平台,以达致便民和提升行政资源效用的目的。
(五)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全面发展
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到本澳院校提供专业督导服务,继续为院校的辅导人员组织培训活动;同时,藉着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国情教育、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及多元化的校际学生活动等,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经历。透过亲身所见所闻,使学生不但能加深对祖国国情的了解,扩阔视野,认识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更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培养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及多方面的素质。
持续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年度活动资助计划”,支持学生自行组织各项活动,并透过完成构思、筹划、落实和总结等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在领导、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透过设立特别的专项资助,协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本澳的政治制度和法制体系,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拓展视野;此外,透过赋权大学生中心义工组自主开展各项活动,让其在筹组过程中得到成长的机会。
(六)院校多元育才,推动社会前进
各院校将继续配合《高等教育制度》法律的立法进程,积极跟进其章程和其他规章的修订和调整工作,为院校未来的稳步发展及素质持续提升创设有利条件。同时,将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并配合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培育多元人才。
为全方位协助学生发展专业学科以外的软实力,相关大学将持续优化专业、通识、研习和社群教育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丰富住宿式书院的内涵;调整学生事务架构,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亦会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科研发展,并将加强推动健康科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将继续发挥其学术团队的专业力量,提供咨询服务,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以促进本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澳门在葡语及中葡双语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优势,相关学院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位与培训课程双向发展的基础上,将加强葡语教学与科研投入,开办更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定期组织中葡双方院校开展合作,计划与葡语系国家大学建立学生交换制度,继续举办本澳与内地院校葡语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活动,编撰各类葡语教材,借以加强培训葡语人才;此外,相关学院亦将为其部分教学及研究单位迁入凼仔新校区进行规划,藉此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与科研环境。
配合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相关院校将持续提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并继续参与国际旅游组织和网络的活动,拓展与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关系,着手为更多课程申请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教育质素认证;同时,特区政府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后,将设立“世界旅游教育及培训中心”,为不同国家及地区提供旅游专业培训;此举不但能提升澳门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可提高澳门旅游教育的层次,使澳门成为世界旅游教育及培训基地。将继续推出更多国际认可的专业培训课程,并开发创意艺术范畴的培训,以配合社会的多元需求;亦会因应《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继续为广东省相关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教材和人员培训服务。
(七)支持院校发展,鼓励开展合作
持续投入资源,协助院校添置或更新各项设备和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环境,提升教育素质;同时优化申请程序,并加强对资助运用的监管。
协调和推动澳门院校之间的合作,透过定期举行高校领导的联席会议,商讨重要议题和探寻合作机会;支持院校配合社会需要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推动本澳专业人才的多元发展;持续对由本澳院校组成的“澳门高校图书馆联盟”给予适当协助,促进资源共享,并为大专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协调参与“培养中葡双语人才工作小组”的六所高校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为本澳培育更多具备中葡双语能力的人才,尤其为中葡翻译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研究设立中葡人才培训及教研合作的专项资助,以鼓励院校加强彼此合作,致力打造本澳成为亚太地区葡语人才培训基地。
积极强化澳门作为交流平台的作用,与外地相关部门和院校,以至国际性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并研究共同开展区域及国际性活动。把握高等教育领域各项已签订的对外合作协议为澳门带来的机遇,持续推动院校开展不同层次的对外合作。
二、非高等教育
2016 年是《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颁布十周年,将全力支持教育发展,加大力度落实《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争取逐步提高政府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制度建设和硬件设施上进一步完善非高等教育系统。研究推出首阶段“蓝天工程”,积极解决裙楼学校的办学条件问题;调整各类大专助学金的名额,争取覆盖所有有需要的高中毕业生。采取新措施提升中文教师的普通话能力,加大力度培养中、葡、英语人才,并参与“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加强对教育资源使用的监管,努力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出“幼儿首次入学中央登记措施”,出版新修订的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全力推动学校建立教研机制,颁布小学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力要求”,研究制定第三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
(一)加快教育发展,优化育人环境
自《十年规划》实施以来,教育发展成效明显,规划目标得到有效推进,将就中期评估的结果,确定下一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举办《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颁布十周年系列活动,检视新时期区域合作和澳门社会发展对非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从制度建设和运作机制上完善非高等教育系统。
全力支持教育发展,争取逐步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总支出中非高等教育开支所占的比重。将免费教育按每班学生人数25~35 人计算津贴的措施推进到高中二年级。关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支持学生成长成才。
按照澳门非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未来人口的变化,支持学校重建、扩建,并在都市化整治计划和新城区总体规划中争取预留教育用地,确保学额的供应。研究推出首阶段“蓝天工程”,尽快解决裙楼学校的办学条件问题。于新城规划中争取预留适当的教育用地,并作出“学校村”的规划,实现资源共享。稳步推进路环石排湾CN6a地段的公立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心及语言培训中心建设。推出“幼儿首次入学中央登记措施”,进一步简化学生的报名安排。
(二)丰富品德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落实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品德与公民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和课外实践等途径,推进爱国爱澳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丰富推广《基本法》活动的元素,提高青少年对澳门重要法律的认识。出版经修订的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并且开展相关培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学校德育工作小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先、教育为重”的原则,切实加强性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开展学生生涯辅导服务、生命教育及理财教育。进一步发展“家长学园”计划,建立家长教育网络。
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制度法规的修订工作,推出融合教育资助模式的新方案,发展资优教育。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逐步为不同年龄阶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系统、连贯及有效的服务,加大对特殊教育家长的支援。
配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研制特殊教育课程指引。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结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不离开教育系统。加强学生辅导,激发青春活力,并进一步发展对非中文母语的学生和新来澳学生的支援服务。更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兴趣专长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培育,建设健康校园,预防校园暴力。全面分析学生评核制度的咨询意见,推进有关法规的制定工作,支持学校实施多元评核。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职技教育发展
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学生升读高等教育,参考近年升大率的变化,按照覆盖不少于高三毕业生人数85%的要求,调整各项大专奖、助学金和贷学金的名额,以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继续颁发学科成绩优秀奖,推进“优秀中学生培养计划”,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采取新措施提升中文教师的普通话能力,加大力度培养葡文教师,在“培养葡语教师及语言人才资助计划”的基础上与葡萄牙相关大学探讨增加免试收生的学位课程类别,并组织学生赴外进行暑期语言研修,有系统、具针对性地培养中、葡、英语人才。
重视学生多元化学习经历,支持参加各类竞赛,拓宽国际视野,提高领袖素质和科学素养,推动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认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继续发放书簿津贴,并通过学费援助、膳食津贴和学习用品津贴,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总结第二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的实施经验,研究制定下一阶段的政策,支持居民终身学习。
积极落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以相关研究建议为基础,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与课程,逐步发展既能适应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需要,紧密依托产业发展,又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位于路环石排湾CN6a地段职业教育实践中心的建设。支持职技学校在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及职业技能。支持普通学校开办“校本应用课程”。
(四)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研水平
积极按照《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和《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的相关规定,继续落实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颁布小学教育阶段各科目的“基本学力要求”,研制课程指引,并在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全面实施。深入开展初中及高中课程先导计划,总结有效经验,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准备。重视教材建设,委托专业团队编写本地小学常识科普教材,继续编写供私立学校使用的小学葡语教材。鼓励学校运用信息科技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育。
充分发挥内地优秀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研机制建设上的作用,全力推动学校设立学科教研小组,发展校本教研机制,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及交流。加快教学人员专业准则和专业发展制度的研制;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加快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师资以及骨干教师的储备;重视校长和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新入职教师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持续鼓励语文教师考取有关专业认证。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继续颁授“卓越表现教师”荣誉,鼓励教师有卓越的工作表现。
(五)总结学校评鉴经验,健全财务经费管理
全面完成并总结首阶段全澳学校综合评鉴工作的经验,为学校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援。开展学校内评先导计划,完善评鉴工具,为下一阶段推进学校内评与外评相结合的新评鉴模式奠定基础。参加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 2016),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参考。跟进面向十五岁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5)的测试结果,借鉴先进地区科学教育的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在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包括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作用的同时,加快推进不牟利私立教育机构会计制度的修订工作,推动学校建立更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完善教育经费的内部监管制度,提高资源使用的效能。
(六)推动“一带一路”交流,提高教育合作水平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组织教育界到沿线地区进行考察,主动发展交流及合作关系;在教育发展基金的支持下,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领略澳门发展与祖国富强的内在联系。
有效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有关在粤就读澳门学生学费津贴的规定,增加政策覆盖的城市。继续组织“京港澳学生交流夏令营”,鼓励已缔结姊妹关系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澳门教育界与内地的交流。资助学校举办横琴师生及亲子考察活动,增加对横琴新区规划和建设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加强与葡萄牙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按照双方所签订的协议,支持澳门葡文学校为非以葡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学毕业生办理学历认可,并在葡语教师培训及学生赴葡就读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青年事务
在青年事务方面,按照《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简称《澳门青年政策》)的要求,开展政策实施的中期检视,总结经验,确保各项措施全面实施。鼓励青年参与社会,为各界青年与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的沟通构建恒常化机制。与国家负责青年工作的部门加强联系,促进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推出新措施,帮助青年深入认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粤澳合作所提供的条件,为青年成长和成才提供舞台。拓展多元化的青年服务,开发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指导分析平台。为青年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本法》提供更多机会,扩大各类营地活动在爱国爱澳教育方面的成效。凝聚社会力量,培育遵守法治、爱国奉献、身心健康、乐于自立、勇于创新的年青一代,并提升他们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增进社会参与效能,广泛聆听青年心声
按照《澳门青年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跟进小组的统筹协调力,提高澳门青年指标的政策参考作用;开展《澳门青年政策》中期检视,总结经验,以确保各项培育青年全人发展的措施得以全面落实。发挥青年事务委员会的桥梁作用,积极鼓励青年参与社会,推进青年事务领域的工作。落实各项旨在扩大青年义工参与面的计划和措施,持续支持青年义工出外交流;举办首届青年义工嘉许,宣扬和肯定青年义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增进青年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参与特区建设的使命感。
积极汇聚青年力量,为各领域青年与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的沟通构建恒常化机制,持续发挥青年信息手机应用程序的沟通和分享效能,发挥电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广泛聆听青年心声,吸纳各种有利社会发展的建议。
(二)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提供成长成才舞台
“一带一路”倡议为澳门青年成长、成才和成功带来新的机遇,将推出新措施,以便透过青年社团培训和外交知识系列活动,让本澳青年更准确地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与意义。鼓励青年社团组织青年赴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体验社会及人文风貌,支持澳门青年社团与沿线青年组织缔结民间合作关系,以促进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和人才培训的合作。
与内地青年工作的专责部门加强联系,促进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合作,尤其是加大力度组织青年交流,强化人才培养。通过升学及职前辅导,提供多元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把培育中学阶段学生会领袖才能的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巩固“追梦·飞翔”青年领袖培育计划成效,推进青年领袖培训数据库和具潜能学界青年数据库的建构,持续引进高素质的培训机构和导师。充分利用粤澳合作提供的条件,推动及组织澳门青年前往考察交流,为青年共同创业、携手创新提供新舞台。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进青年家国情怀
持续开展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和认识中国国情的多元化活动,引导青年认识历史以及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实施学生艺术教育普及计划,推动学生欣赏中华传统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增加粤剧艺术,强化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藉举办“国际青年舞蹈节2016”,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展现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质。
大力推广《基本法》和相关重要法律。充分发挥军事夏令营、国防教育营、户外教育活动和生活体验活动在教育和青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发掘更多题材,支持和协调青年团体举办系列活动,培养爱国爱澳的品格,增进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推动生命教育工作,支持社会各界培育青年守法、奉献、珍爱生命的品格,提升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建设体质分析平台,拓展多元青年服务
开发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指导分析平台,并推出相关示范教材,逐步建立中小学学生体质数据库,以便对学生体适能测试记录、运动和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和特征等进行实时分析,为学校制定校本运动策略提供更多科学数据,并帮助体育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关顾青年成长需要,努力优化青年活动空间与环境;继续支持学校设立多元健体中心,鼓励学校开放校园空间。持续拓展“活力恒动123”计划,推动校园爱眼、护齿工作及课间活动。进一步推广“阳光新一代推动计划”,倡导户外运动。继续开展艺术、康体、休闲及群体教育活动和服务,支持和组织本地及赴外的各类比赛和交流,推动文娱、科普教育。针对问题赌博、药物滥用、色情和网络欺凌等不良现象,组织不同形式的宣教活动。
作者: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4期
上一篇:乡镇财政内部经济管理
下一篇: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