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一个法兰西人的金融传奇

发布时间:2016-07-30 10:56

  很多人认为,约翰·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实际上,他的确是一个骗子。只是,这个骗子有点特殊,欺骗了法国,贡献了人类。在世界历史、法国历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金融史上,约翰·劳都是浓墨重彩的人物,绝对不可忽略。

 

  可以这样印刷约翰·劳的人生名片:伟大的经济学家、法国财政大臣、法兰西银行创始人,赌王、杀人犯、越狱犯和诈骗犯。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战争停止,法国要赔偿其他国家25亿里弗尔的巨债。

 

  1716年,法国王室年收入约是0.7亿里弗尔,支出是2.3亿里弗尔,大部分钱用来替太阳王路易十四擦屁股了。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年仅5岁,真正的统治者则是摄政王奥莱昂公爵。

 

  这位摄政王酷爱经济学、数学和哲学,多才多艺,风流倜傥……补充一点,此人在治国方面是纯粹的废物。他提出的治国方法无非是追查失职的财政官、废除一些行政职务——貌似激进,其实无非是一场潇洒的舞台式武术表演。

 

  不过,奥莱昂公爵对法国王室还是有贡献的,因为,他有一个赌友,叫约翰·(1671—1729)

 

  公爵起用约翰·劳为法国财政大臣,终结了法国王室的烂账,却也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灾难。

 

一个法兰西人的金融传奇


  一部创世纪的巨著

 

  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一个银行世家,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

 

  关于他的记载说明,他年轻时具有超高的数学天赋,不过,这种天赋被他用到了赌桌上。虽然他曾贵为法国财政大臣,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但绝对不是年轻人的楷模。

 

  1694年约翰·劳不但去调戏别人的女朋友,事后还杀掉了人家的男朋友,因此,被判终身监禁。

 

  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中的主人公斯科菲尔德很牛,约翰·劳却是现实版的斯科菲尔德

 

  他很有办法,具体什么办法不清楚,反正最后成功越狱。此后,在英国、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流窜了十四年。

 

  流窜过程是很幸福的,赌场是他赚钱的最佳场所,所以,绝无囊中羞涩之虞。

 

  如果仅此而已,约翰·劳大概最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泡沫,没有人能记得这位赌王。不一样的是,赌博之余,这位赌王还经常思考货币金融问题。

 

  更可贵(可悲)的是,成名之后,他在赌场上结交了很多达官贵人,不断向各国王室灌输自己的金融理想。

 

  没人搭理他。

 

  1705年,约翰·劳动极思静,流窜回苏格兰专职写作,出版《货币与贸易通论》——一部创世纪的经济学巨著。

 

  这本书主要观点如下:经济萧条,增加货币供给不会提高物价,反而会增加产出;没有金银,可以发行纸币;政府应当设立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提供足够的信贷和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

 

  1919年,经济学家熊彼特看完《货币与贸易通论》之后掩卷长叹:约翰·劳的金融理论足以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跻身于一流货币经济学家之列。

 

  此书出版之后三百多年,不断有人复述他的学术思想,有个最著名的粉丝,叫做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被誉为当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写了本复述约翰·劳思想的书,叫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即当代经济学大厦奠基之作《通论》。两本《通论》的命运不同,不过是因为约翰·劳和凯恩斯遇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比较幸运而已。

 

  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也看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也是拍案叫绝。路易十四死后,公爵正为一堆烂账愁得要死,既然自己可以创造钱币,又何必为缺少金银发愁?公爵顺便想到自己还是约翰·劳的赌友,于是,对约翰·劳伸出了橄榄枝。

 

  约翰·劳终于得到了机会。

 

  纸币走上舞台

 

  171655日,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在巴黎成立通用银行(Banque Genarale)——法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王室授予通用银行特许货币发行权,纸币可以兑换硬币,也可以用来缴纳赋税。

 

  在此之前,为应对财政危机,摄政王经常擅自削减金币含金量,搞得金币几乎变成了铜币。

 

  通用银行纸币,却可以足额兑换金银。

 

  由此,纸币获得了良好的信誉,也刺激了流通,法国商业开始复苏。人们对赌王的信任甚至超过了摄政王。1716年年底,1单位通用银行纸币可以兑换1.2单位国债。

 

  当年,约翰·劳同意每年向法国王室支付5300万里弗尔,作为代价,法国税收由他来包办,如果法国税收少于5300万里弗尔,由约翰·劳补齐,反之,则归他本人所有。由此他成为全法国真正的包税人。

 

  约翰·劳并不想通过税收赚钱,从印刷纸币中获得的收益当然要远远超过税收。所以,这位包税人与以往不同,他没有提高税收额度,而且裁撤了大量税官,取消了皇室贵族免税待遇。

 

  公平地说,约翰·劳的方法在最初几年确实为法国带来了好处,通用银行经营良好,缓解了王室财政困境,也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税收环境。

 

  然而,纸币需要黄金作为储备,通用银行并不能无限制发行纸币,约翰·劳还是不能完全贯彻自己的金融理想:无储备情况下增发纸币,纸币又刺激经济增长。那才是他理想中的天国。

 

  黄金在哪里?

 

  密西西比计划

 

  1717年,约翰·劳雄心勃勃地向摄政王提出密西西比计划,要开发密西西比。据说,那是一片遍地是黄金的土地;据说,那里用小刀和镜子就能从土著手里换来宝石……

 

  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公司获得密西西比河流域法国贸易特许权、加拿大皮货贸易垄断权,公司每股售价500里弗尔,可以用国债购买(国债实际价格不足面值的2/3)

 

  171812月,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为行长。

 

  1719年,约翰·劳买下了法国皇家造币厂,皇家银行纸币成为法国法定货币。同年,密西西比公司和原印度公司合并成为新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欧洲以外的海外贸易。

 

  这个公司的控股者,是约翰·劳,他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印度公司发行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500里弗尔,仍旧可以用国债购买。约翰·劳承诺,每股一年可以获得200里弗尔分红,加上股票升值预期,这绝对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投资!

 

  提醒一下,约翰·劳的股票可是相当于国家信誉!

 

  为了买到印度公司股票,达官贵人围住了约翰·劳的家,为了等候约翰·劳,许多人开始在他家附近租房。据说,约翰·劳家附近的房租都因此上涨了十倍。

 

  各种消息不胫而走。

 

  有人说,约翰·劳家附近的一个鞋匠每天为前来购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200里弗尔;

 

  有人说,一个驼子把后背出租给投机者当书桌,也收益不菲;

 

  甚至有人说,摄政王找不到人陪伴自己的公主,因为贵妇人都跑到约翰·劳家去买股票了。

 

  实际情况是,印度公司开盘价格从不足1000里弗尔一路飙升到超过2万里弗尔,看情况,还会继续飙升。

 

  法国,疯狂了!

 

  暴富的人们开始挥霍金钱,平时遥不可及的珠宝已经成为大路货,唯有印度公司的股票,千金难求。大家都知道,拿到了印度公司股票,就等于获得了印钞机。即使对普通人,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新时代:一年内工匠的工资翻了四倍,失业消失了,新的住房拔地而起——每个人都将变成富人……

 

  股票不断升值,也给了约翰·劳充分的资金来源和信心。

 

  在约翰·劳主导下,印度公司在17199月至12月增发30万股,每股面值5000里弗尔,资金用途是偿还30亿里弗尔法国国债。

 

  募股的原因是,印度公司在密西西比购买了很多土地,那里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获得募股资金后,印度公司的收益将成倍上升。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

 

  可以这样猜测,约翰·劳的想法是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再通过卖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购货币,这样流通的货币就不会增多,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这跟现代中央银行并无二致,不过是一个回购国债,一个回购股票。

 

  问题是,国债和股票不一样。无论如何炒作国债,都不会偏离本金太高,股票就不是这样了。印度公司股票价格被炒作得实在太高了,最后,已经完全是投机。如果泡沫破灭,皇家银行将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回购货币。

 

  刚才说过,密西西比的故事,是忽悠,印度公司根本没有约翰·劳吹嘘的收益。虽然国债也没什么实体经济支撑,但国债利率很低,中央银行可以承受。股票本身就是投机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人多为资本利得而非红利,当股票价格不能维持收益时,泡沫会破灭,届时将失去回购货币的手段,而流通中的货币足以击垮皇家银行。

 

  约翰·劳注定是这场游戏的输家。

 

  泡沫破灭的一天

 

  1720年,约翰·劳的事业如日中天,王室宣布由他出任法国财政大臣,这位当年的杀人犯、越狱犯的声誉在法国也达到了巅峰。尽管人们对所谓的密西西比黄金充满了信心,但忽悠毕竟是忽悠,股价不可能无限上升,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

 

  17201月,政坛当红人物孔蒂亲王希望以低价买入一批印度公司股票,同时,希望自己介入印度公司经营。

 

  说白了,这位亲王就是抢劫。这一无理要求,当然被约翰·劳拒绝。结果,亲王一怒之下弄来三车(四轮马车)纸币,要求约翰·劳兑付黄金。

 

  尽管皇家银行兑换了这几车纸币,而且单纯这一件事也远远不能冲垮皇家银行和印度公司,但是,这件事提醒人们,纸币和股票毕竟不是金银,它就真这么值钱?

 

  精明的先知先觉者开始兑换黄金,并逐步将之转移为窖藏。更不幸的是,一些谣言(似乎不是谣言)也开始流传:密西西比流域并没有发现金矿,约翰·劳所谓的黄金神话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故事。

 

  股价崩溃,往往从谣言开始。

 

  仅仅一个月,印度公司的股价就从2万里弗尔跌到了1万里弗尔,而且是在约翰·劳开始回购股票的情况下才稳住的。

 

  如果约翰·劳能沉住气,密西西比泡沫可能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皇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50%,比《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整整高六倍,一般情况下,能够保证兑付。

 

  但约翰·劳没有沉住气。

 

  在他的建议下,王室宣布:彻底禁绝金银流通,只有纸币才是法定货币;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金银,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谁传播印度公司的谣言,就要被抓起来送到新奥尔良。

 

  不打自招,以前关于密西西比泡沫,人们只是传言,只是猜测。这种行为,只能证明约翰·劳心虚,传言是真的。

 

  被终结的金融梦想

 

  17205月,法国国务会议估算全法流通的纸币为26亿里弗尔,而皇家银行只有一半的储备。会议得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只要将纸币贬值一半,就可以足额兑付黄金。这个相当离谱的法令直接导致了印度公司股价崩盘,七天后,王室不得不宣布法令作废,此时,印度公司股票已经掉到了1000里弗尔以下。

 

  约翰·劳的家门口再次门庭若市起来,不过,这次来的是暴徒——袭击约翰·劳的暴徒。愤怒的人们把约翰·劳的马车砸得粉碎,消息传到王室的时候,正在开会的贵族居然爆发欢呼……

 

  其实,印度公司股价后期的跌幅远没有传说中的离谱,17219月也不过跌回17195月的水平,约翰·劳设计的这个体系还是有可能支撑下去的。

 

  关键时刻,王室背叛了约翰·劳。王室免去了约翰·劳财政大臣职务,他被一脚踢出内阁。172110月,摄政王宣布废止纸币流通,剥夺了印度公司一切特权。

 

  挤兑,已经不可避免了,曾经烜赫一时的法兰西皇家银行在一片喧嚣声中关门大吉。密西西比泡沫给法国留下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泡沫破灭的时候,纸币面值持续下降,整个国家的财富瞬间蒸发。因为,此时国民对未来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此后八十年,法国都没敢重建银行体系,始终使用铸币。

 

  约翰·劳曾经不只是财政大臣,还是流窜犯。面对个人危机,他又使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出逃。此后,这位金融天才以赌为生,在威尼斯过得相当滋润。

 

  尽管如此,约翰·劳还是做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断给摄政王写信,希望重回法国扭转乾坤。1723年,摄政王暴毙,彻底断送了约翰·劳的金融梦想。

 

  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他没有料到整个国家贪婪的狂潮;他也不知道,自信,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泛滥。”1841年,一个名叫查尔斯·麦基的英国人在所著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写道。

 

  作者:陈雨露 杨栋 来源:中外书摘 20168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法律保护

下一篇:个人金融业务和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