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08-12 09:59

  行为金融学30年来的发展为深化对小额信贷授信过程中各种微观行为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总结行为金融学起源、发展及现阶段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的以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的小额信贷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以通过行为金融视角分别建立小额信贷中贷方与借方的风险控制模型。

 

  行为金融学由传统金融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构成。从微观个体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揭示金融市场的决策规律和非理性行为,从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于经济个体心理影响的关注由来已久。1951年,美国俄勒冈大学Burrell[1]提出在衡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除了对于量化投资模型的应用,还应该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投资决策的过程。

 

  羊群效应模型是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1990年,Scharfstein[2]指出,经营者有时候简单模仿其他经营者的决策,忽略独立的信息。1992年,Banerjee[3]提出羊群行为可以采用序列决策模型来分析,即每个需要做决定的人时都会观察前面的人做出的决策,因为其前面的人可能拥有自己所不知道的一些关于决策的重要信息。

 

  过度反应和过度自信是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两种非理性行为。耶鲁大学的Robert Shiller[4]教授在2000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将当时一路飙涨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1985)[5]在研究中发现,市场无论处在利好消息或是利空消息,人们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牛市来临时,股票很可能远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熊市时则刚好相反,市场总是作出过度反应。Gervaris(2001)[6]提出,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知识和能力高于实际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要大于事实上的权重。Daniel(1998)[7]认为,成功者会认为是其个人能力造就了成功的实现,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导致成功者过度自信。人们会将偶然情况产生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判断。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Matthew Joel Rabin2001年获得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他是第一位因研究行为经济学而获得该奖项的经济学家。其研究主要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对于不同环境中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他的研究更重视人的有关心理上的因素,在研究传统主流经济学时,融入了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此探索现在经济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基本假设的不足。

 

  2002年,Kahneman[8]因其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人们做出主观判断或决策时,通常会利用有限的可以利用的数据,根据直观推断和已有经验得到信息,该信息会产生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与调整,以及认知分歧与群体影响。

 

  自1976年,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将一笔小额贷款借给了一些没有抵押物切非常贫困的村民,推开了小额信贷的大门,小额信贷一步一步壮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

 

  全球经济的发展及贫富差距增大为小额信贷的崛起创造了契机。传统情况下,占有生产资料较少的农民获得贷款的途径可以有传统商业银行、政策性农业银行或农业项目、亲戚朋友处、高利贷、典当行等渠道。在实践过程中,这几类渠道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导致资金不能高效的到达贫穷农户手中,并充分用于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姜美善[9]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的收入、指出、资产、教育、医疗等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且普遍为正效应。特别是对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妇女的社会地位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可正可负的影响。借款人的行为——所贷款项的使用方式——用于生产活动还是消费,对于小额信贷的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有直接作用。因缺乏有效的抵押,小额信贷中的风险控制更为重要,因此要建立针对教贫困农户、中小微企业和有需求的个人的风险评测及控制机制。

 

  姚仕萍[10]认为,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根本问题是风险问题,银行等贷出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收益不对称,造成了惜贷现象。借贷风险较高源于借贷人往往市场地位较低,是价格接受者,且风险抵抗能力较低。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本质上为边际风险成本与编辑风险溢价相等处的平衡,银行可以以此平衡点来确定小额信贷利率。

 

  方昕[11]在分析中指出,小额贷款回收率低,违约风险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理念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的关键是建立农户征信体系;提升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完善惠农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等。

 

  宋佳栋[12]从行为金融视角探讨了银行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操作风险、信息风险、人员风险、系统时间风险等。付进宽[13]探讨了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管理体制以及考核机制对信贷风险方面的影响,他的结论是,良好的管理体制、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小额信贷与传统信贷相比,单笔业务量的平均金额更低,相同贷款总数的业务量更大,且分布更广泛,因此对于银行人员的监管难度加大。所以如何在这种新情况下有效控制风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额信贷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建立快捷、准确、低成本的分析模型来判断借贷初期风险,建立一套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惩戒机制来控制借贷中期风险。只有保障了贷方的利润,控制了风险,降低了借方的成本,这个市场才能繁荣发展。贷方的利率、规模、还款方式等问题初期即可确定,该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点主要来自贷方的内部操作风险和借方的还款风险,所以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贷方系统内部风险,更主要的是对借方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进行判断和预测,并加强过程监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借方的借贷成本、收益、风险控制等诸多问题。

 

  现阶段国内关于小额信贷中行为金融方面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现象的分析及传统金融角度的分析,该方面的文献主要由金融、管理方面的学者撰写,在心理学、行为学角度的分析还不深入,对行为模式的分析、判断较少。而笔者认为行为金融研究的重点是在某一金融行为中,参与者的心理活动、行为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心理学、社会学方面扎实、丰富的知识非常重要。国外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不乏心理学专家。因此笔者建议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可以有更多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涉足进来,或与金融学者共同进行研究。

 

  作者:田晓江 来源:时代金融 201618

上一篇:试论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财政税收制度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期欧洲社会民主党现代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