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二元视角金融产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5 12:42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也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热点。但是关于金融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与金融产业在现实中的地位并不匹配。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对于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良性调整至关重要。因此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应该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入手,全面评判金融产业的发展情况,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 金融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在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比较,因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的各种因果关系应该比较清晰。这种现实的约束,使得相关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主要侧重于实体经济,对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因为实物产品的生产更依赖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依赖主要是在售卖环节,即价值的转换,因此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成为可能。而服务业不同,霍尔(1977)就曾指出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进行,其产品(服务)的生产不是生产者自己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消费者的同时参与,而且服务一旦生产出来就必须由消费者获得而不能储存。服务业的这种特性使得对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更加复杂。另一方面,金融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业,既具备一般产业的基本特性,又是一种特殊产业,对整体经济具有极大的外部性。


在学术界首先进行竞争力研究,并引领世界竞争力研究热潮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IMD和WEF通过对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提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每年通过收集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给出关于竞争力的较为精确的排名,也有利于跟踪对比分析,为之后有关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其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已经逐步得到认可。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将一国的某一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归结为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机遇,这就是着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教授在竞争力理论的一系列研究中以产业竞争力为切入点,逐步对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及竞争优势是如何获取的进行阐述。相比于以IMD和WEF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波特教授更注重从理论上对影响竞争力的各因素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揭示,给后续的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IMD和WEF的思路,尤其是在研究金融竞争力的时候, 把金融作为一个产业也许是更为恰当的研究视角。


但是波特教授的分析范式主要是针对于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工业化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尚处于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体制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依然很大,不应被排除在分析范式之外。尤其是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金融抑制政策,金融体制发展至今仍不够健全。虽然金融抑制政策在特定的情况下曾对发展中国家保障金融稳定、推动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抑制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多,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国内关于金融竞争力的研究基本遵循上述两种分析思路,在实证分析方面更多的是参考IMD和WEF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理论分析中则更偏重于波特教授的分析思路,从金融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竞争力的来源及。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二、 金融产业研究的二元视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金融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金融作为经济现象而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货币产生以后,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人们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和交换的不断细化,为了降低各种交易的成本,以商品为载体的使用价值的流动越来越依靠以货币为载体的价值运动来媒介,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就产生了。一方面,金融是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显着制约当时的金融发展,在这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双向联系中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提高。正是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使得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匹配或匹配成本过高,才使金融市场有了存在的价值。通过金融市场的介入,在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帮助下,社会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从而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同时,随着金融资产的流动,也带动了社会物质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将社会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实现了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现实中金融市场是由一个个市场主体构成的,包括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家庭等,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即是金融机构,各种金融机构在利益博弈下共同构成了复杂的金融产业。金融产业整体上作为一个产业属于中观层面,是宏观的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货币和各种金融工具是其产业运营的物质内容。作为一个产业,金融产业必然具有产业发展的共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从市场上筹集资金,将其转变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导出到实体经济,并为客户提供经纪、交易、咨询等各种服务,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金融市场的竞争较为充分,信息较为完全,金融机构就会为了自身利益,迫于竞争的压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这不仅会降低各种服务费用还有利于更有效的配置资源,从而实现金融产业追求自身利益与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统一,展现出“看不见的手”的完美调节。但是现实并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许多其他产业,金融产业更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市场往往被为数不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左右。此外,由于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还对金融产业的发展设置诸多限制,市场竞争更加不充分。同时金融产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通过各种金融创新突破现有体制束缚,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繁荣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但却往往会导致金融市场泡沫化,更给政府监管带来很大困难。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与其承载的金融功能的矛盾,从微观看,金融产业自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从宏观的经济整体看,金融产业资金配置过程中正的外部性越大对整个经济才越有利。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金融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是有最优比例水平的,低于或高于这一水平都会损害金融功能的发挥。对金融产业本身而言,外部性并不是其经营的目的所在,一个健康有效的金融产业正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实现了外部性,使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的需求相一致。但是市场本身并不是总能保持完全有效,“看不见的手”经常会出现失灵,金融产业的二元不一致更是常态。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Cecchetti等(2012)在对金融危机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金融过盛的危害,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倒“U”形关系,当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继续增加时,金融产业的不当增长会损害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拉低经济产出。沈军与白钦先(2013)对中国金融产业规模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金融规模和金融体系效率也存在倒“U”形关系,符合全球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金融产业的发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现实经济的需要,否则对经济发展进而最终对金融产业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断放松,金融产业在“逐利性”的驱使下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的倾向日益增强,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加之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证券、外汇、金融衍生品等各种金融资产的规模急剧膨胀,增长速度远超同期GDP。这种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使得金融发展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大量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并滞留在金融市场内部不能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不仅导致金融配置资源功能减弱,甚至损伤实体经济发展,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同时金融市场在各种金融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复杂,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金融监管的难度不断增大。这些最终都增加了金融市场运行的风险,金融系统的超常膨胀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应该从二元视角下理解金融产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更全面的把握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 基于二元视角的金融产业竞争力分析体系


金融产业作为不完全市场的产物,通过外部性承载金融功能,作为现实中的载体实现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相互作用,并反映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会通过经济、制度等各种因素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反作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使得各种金融机构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反映在金融产业的发展上,然后沿着这条路径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作用过程。金融产业竞争力就是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产业相比于另一个经济体在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更高的效率。竞争力作为对竞争主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竞争结果的一种反映,竞争力分析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通过竞争力分析评判竞争主体的表现优劣,另一方面揭示隐藏于背后的影响因素,探究竞争力结果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性,从而有利于竞争主体的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因此,金融产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分析,目的是通过结果探究影响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从而扬长避短进一步优化金融产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面,结果层和原因层。结果层是竞争力结果的体现,用于比较不同经济体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具体包括金融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载的金融外部性两个方面,前者是微观金融机构逐利性的自然反应,后者则是宏观金融功能的外延体现;原因层则是影响微观金融机构进而影响金融产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是探究竞争力结果形成原因的关键,也是结果层分析的终极目的。


1. 金融产业外部性。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往往集中于该产业本身,分析其效率及盈利能力。但是对于金融产业而言,不同于其他产业,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均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因此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必须基于金融产业的二元视角,既要关注金融产业自身的运行效率、盈利能力,也要把其对整体经济的外部性考虑进来。事实上,金融产业正是信息不完全的产物,在不完全信息下资金的供给者不能与资金需求者直接匹配或者匹配成本过高,阻碍资金的有效利用。金融产业通过提供各种服务进行融通资金和风险转移,使得社会闲散资本能够有效的配置,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外部性正是其价值所在,也是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2. 金融产业发展水平。追求自身发展是任何一个产业的本性,金融产业也不例外,对此可以从金融产业发展的质性和量性两个方面分析。从质性方面看,没有一个良好发展高效运转的金融产业,金融产业所承载的金融功能也不可能有效发挥,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金融产业的结构调整能否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关键。在量性方面,作为微观市场主体逐利性的反映,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本质目标都是为了盈利,因此基于资产规模的盈利水平是衡量的关键指标。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金融过盛的危害,要在考虑金融产业外部性基础上确定盈利指标的正负效应,确保金融产业的最优规模能够在竞争力分析中得到体现。


3. 金融产业影响因素。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为广泛,包括影响金融产业发展的各种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如经济、体制、科技文化、社会风俗等。作为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具体影响某一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则是隐藏的,需要在结果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包括计量与非计量的进行揭示,而不应因果倒置,根据个人的研究偏好将大量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直接纳入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使得金融产业竞争力分析成为几乎包括各种因素的综合评价,不利于对竞争结果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性进行探究。


因此,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三个方面,整体呈显出由果及因的分析范式。对于结果层应该从金融产业外部性和金融产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构建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不同经济体金融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影响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因素,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大小,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四、 结论


金融产业作为一个极具特殊性的产业,关于其竞争力的研究应该基于金融产业外部性与自身发展的二元视角入手,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把握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本文在现有金融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金融产业研究的二元视角,即微观上金融产业的发展是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动,而从宏观的经济整体看,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协调,资金配置过程中正的外部性越大对整体经济越有利,市场调节下二者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协调,周期性金融发展过盛往往成为诱发金融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从二元角度入手能够更好的理解金融产业的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再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了包括结果层与原因层两个层次,金融产业外部性、金融产业发展水平、金融产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由果及因的金融产业竞争力分析体系,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一些不足,有利于更科学合理的评价金融产业竞争力,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阮向前 蔡礼辉

上一篇: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

下一篇:分析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