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的现状
商业地产,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地产和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主要以零售经营和办公等功能为主,狭义上的商业地产即以零售经营为主,本文重点讨论狭义商业地产运营及融资风险。近年来,我国在零售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迅猛,由于商业地产投资建设时间长、规划设计复杂等特点,受其自身发展及外部影响,商业地产运营风险及由此引发的融资风险正在加大,需引起足够的警惕。
一、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研究综述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商业地产融资风险做了研究,李烨、吴静(2012)对国外关于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国外关于商业地产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REITs数据的研究;郭馨梅等(2013)指出我国商业地产面临泡沫化、同质化和边缘化等风险;刘颖、谢可(2013)对我国商业地产的融资路径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环境和融资模式中的风险;康琪雪研究了我国商业地产运行状况和模式,指出了商业地产运行中的问题;(2010)李琳(2013)通过分析网购对美国实体商业及商业地产开发的冲击,来研究网络消费对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趋势影响;曹黎娟(2013)等从房地产信托实务出发,分析了房地产信托投融资业务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关联性;易传和、詹蕙卿(2009)通过数量模型分析了房地产景气指数与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之间的关联关系;深圳银监局调查组(2011)基于对深圳市各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的调研,分析了该类商业地产融资普遍存在的风险。
二、新形势对我国商业地产运行的外部影响
从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来讲,主要分为建成销售和持有运营两大类模式。在建成销售模式下,开发商追求开发资金的快速回笼,商业地产项目被拆分出售,在后期运营中难以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持有运营模式下,由于商业地产项目建设期投入资金量大,运营初期租金回报较低,对开发商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要求较高。
近两年来,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同时,网络购物日趋繁荣,实体经营受到冲击越来越大。
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商业地产需求下降。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GDP增速下降到7%左右,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加之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政策趋紧,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均呈现增长趋缓甚至下降的局面。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与当年GDP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2010年~2011年GDP增幅较大年份,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均呈现较大增长。2014年以来,GDP增幅降至7%左右,全国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3.3%的下降,销售面积也降为7.15%。
经济下行,一方面影响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使得全国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景气指数较低,PMI、CPI等指数低迷,影响商品零售领域成交额,从而使得商业地产租金下降、空置率上升。该现象在二、三线城市较为明显,一线城市商业物业空置率也出现上升。据戴德梁行监测数据,2015年1季度北京全市商铺空置率高达13.3%,环比再涨0.5%。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新常态持续,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地产商融资环境恶化,使得更多的中小地产商对商业物业项目选择建成即零售的模式。由此带来商业物业项目后期经营管理粗放、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将持续影响三、四线城市商业项目的租金和空置率。
2.网络消费的替代效应。网络消费对实体零售业有巨大的替代效应,影响商业地产的投资、销售和出租各环节。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3.61亿户,手机网购用户规模为2.36亿户。国内庞大的网购用户群体带动了网络消费总额的迅速攀升,全国网上零售额由2010年的4610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7898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3%增加到2014年的10.6%,这一迅速增长的趋势还将在未来持续发展。
在网上零售业畅销商品中,通讯类、电子产品及电器类、服装类、生活日用品类等为主要品种,而这些商品恰好为传统零售业的支柱产品。网上零售业的崛起对传统商业领域冲击巨大,如苏宁、国美等传统电器销售商大规模裁撤实体店,重心转至电子商务领域。北京中关村通讯类产品卖场衰落,太平洋、e世界等卖场陆续关闭。由此商业零售类地产也面临巨大挑战,租金下滑、空置率上升,使得商业地产运营商不得不调整营运思路、更新产品理念,成熟项目必须在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调整。
三、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行内部风险因素
1.商业地产投资增长过快且同质化严重。2011年~2013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极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住宅市场投资、融资、交易等多环节进行了限制。但对商业地产市场没有明显的政策限制,该领域吸引了众多资金涌入。3年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年均超过22000万平方米,截止2014年末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为11773万平方米,而2014年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量仅为9075万平方米,意味着仅消化库存需要的时间超过1年。
在供应量快速增大的同时,商业地产项目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同一区域扎堆建设。由于大部分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城市开发商主要从事住宅项目开发,在商业地产项目方面缺乏开发经验。未能因地制宜进行有特色的开发,而是普遍采用城市综合体,用购物中心配套公寓模式建设;地段选择上,多集中在城市新区。如广州金沙洲地区、成都天府新城地区均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这些城市综合体项目在业态经营、运作模式上高度相似。商业地产投资同质化和重复化,导致项目建成后在运营、招商方面无差异化,与入驻商家的议价能力降低,在租金、销售价格方面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局面,不利于商业地产资金回流和价值实现。
2.项目布局及规划不合理。由于部分中小开发商在商业地产开发方面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前瞻性,往往先建设、后招商,造成商业物业在选址、规划面积、内部布局、仓储管理、物业配套等方面无法满足后期经营的需要。在商业业态、网店布局选择上,也出现业态趋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开发商未能从深度挖掘该地区项目所在地高中低档人群的不同需要,商业项目规划和布局未呈现阶梯特点。
商业项目规划欠缺、定位不明,与商业地产同质化和泡沫化一起,加剧了项目建成后经营出租和出售的困难,使得预期现金回流难以实现,甚至出现项目未建成即烂尾的情况。
3.项目出租出售状况低于预期。近年来,大量商业地产项目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规划设计和建设,项目的重复化和同质化,以及项目布局规划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并未引起投资方及融资方的足够重视,但在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网上零售消费的崛起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情况下,商业地产内忧外患加剧,部分商业地产项目最终收益低于预期,主要表现在项目出售情况不佳、招商竞争激烈、养商期延长、租金收入降低等方面。同时,由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固有特点,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区域交通状况、居住人群等个别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增大。根据联商网统计,截止2014年末,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较2013年关闭35家,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实体零售业受经济低迷、互联网购物的冲击,呈现低迷的趋势,将持续影响商业地产项目的预期收益,最终会影响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的安全。
四、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地产融资是指围绕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由于商业地产投资具有初期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回收期长、要求投资回报率较高等特点,开发商通常只出资不低于20%的项目资本金,剩余资金主要由会选择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商业地产为项目融资。我国目前商业地产项目融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基金子公司融资、房地产私募基金夹层融资等,其中银行贷款仍是商业地产项目融资的主要来源。
银行贷款类型主要类型包括项目前期的开发建设贷款、项目建成后替换开发贷款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以及为商业物业购买者提供的按揭贷款等。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相对银行贷款较为灵活,既有债权性质的融资,包括传统形式的信托贷款、物业收益权融资;也包括夹层融资,如信托公司入股项目公司,开发商母公司按期回购股权等模式;近年来部分信托公司还针对具体项目开发出了股权性质融资,通过对项目成本收益的判断,在未明确设立开发商母公司回购条款的前提下入股项目公司,通过市场化操作进行退出。2014年以来,在经济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银行贷款不良率出现攀升,信托计划违约事件也频频曝光。总体来讲,商业银行具有分支机构广泛、融资利率较低等优势,处于项目筛选的第一层,选择的商业地产融资项目一般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一般能取得商业物业第一顺位抵押权;同时受制于监管机构的严格管理及内部较为完善的风控体系,在商业地产融资的交易结构设计上,一般采取简单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开发贷款等模式,法律关系清晰,如果后期出现风险事件,处置手续较为简单。近年来新起的信托、基金子公司、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要求较高的市场化融资利率,监管环境较为宽松,内部风控偏好较激进,交易结构设计灵活,接受的商业地产融资项目风险通常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公司由于项目风控、审批等措施不到位,出现了一些商业地产融资项目违约事件。
以某地产公司北京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城铁大钟寺站附近,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于2003年立项,2004年底开始建设,为当年度北京市60项重大工程之一,共有4栋独立商业物业建筑,规划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初期定位为城市综合体的一站消费模式。该项目在建设中取得了商业银行的项目建设贷款,并以项目土地及地上建筑作抵押。该项目原定于2006年全部建成,2007年1月起开始招商,2007年年底商家入驻。由于拆迁、奥运停工、国庆六十周年停工等影响,直至2010年项目开业。工期延迟使得原先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失去优势,加之项目公司缺乏大型商业物业操盘经验,项目定位出现摇摆,在项目招商时才发现内部构架不符合商业需要,同时2012年后遭遇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和影响,项目空置率较高,现金回流情况不理想。项目公司为该项目内部装修改造在信托、基金子公司进行融资,由于经营出租现金收入较差,2015年曾出现信托贷款兑付危机。
该典型案例凸显了新形势下商业地产经营的风险,即商业地产运行受经济下滑、电商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规划设计缺陷、投资同质化等内部因素制约,最终导致招商情况不理想,无法实现预期租金收益的情况。而金融机构介入该类项目,承受风险等级也从传统商业银行到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逐渐提高。商业银行取得项目土地及地上建筑第一顺位抵押权,即使出现融资无法按约定偿还本息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追偿抵押物的方式,凭借抵押折扣率最终确保贷款本息安全。而其后介入的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由于无法取得项目第一顺位实物抵押,存在风险敞口。
五、结论与建议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增速降低、电商持续冲击传统零售业,商业地产项目运营风险在增大,特别是前期粗放式发展状态下,选址、规划设计等存在缺陷的项目,更容易爆发风险,金融机构需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针对商业地产的风险特点,金融机构及监管方均应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有利措施,逐步化解商业地产融资风险,引导商业地产发展走向健康轨道:
1.立足自身特点,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在商业地产融资中,不同金融机构有其自身风险偏好。传统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占市场垄断地位,坚持原有较为谨慎风险偏好基础上,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在贷前项目和合作机构选择上深入研究,在贷后管理上落实风控措施,特别是落实抵押物、监控商业物业经营现金流等。信托、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力,在商业地产融资项目审批、操作中必须坚守风险底线,一方面把控项目实质风险,做好现金流预测,在把握第一还款来源同时最大限度争取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另一方面,在创新交易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复杂交易结构状况下,出现极端情况时的追偿难度,提前考虑相关法律障碍。
2.加强外部监管,引导融资模式创新。在近期经济发展放缓的宏观背景下,金融机构风险事件增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集合信托计划违约事件也一再爆发。在此情况下,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对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资产进行排查,要求对商业银行对该类型风险资产足额提取足额贷款拨备;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向公众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等,如出现风险事件,应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积极化解,避免爆发群体性事件。
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合理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在控制实质风险的基础上,引导和监督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起有限的风控机制,对商业地产融资项目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应对突发风险事件。
3.合理选择合作机构,平衡风险与收益。金融机构在选择商业地产融资方时,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情况,还要考虑融资方能力,包括商业地产运作实力、资本运作能力、公司其他地产业务运行情况等,优选大型开发商及一二线城市项目。对于缺乏商业地产运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小开发商,不能因为融资收益高的诱惑放松风控底线,在对合作机构财务、经营实力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预测项目现金回流,通过控制合同用章、共管账户等具体措施落实期间管理,监控项目运行,争取平衡融资风险和收益。
作者:许嘉和 刘攀
上一篇:基于二元视角金融产业的研究
下一篇:防控文化金融风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