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再论区域金融存在的主\客观基础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金融;主、客观基础;差异性
区域金融的核心思想体现的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基础的金融的空间分布与运行。从地理空间角度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表现为一些单纯的指标系列,而且表现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间接相关性诸区位因子。本文将这些区位因子界定为主、客观基础。主、客观基础通过经济或直接影响区域金融的存在与发展程度。
一、区域金融存在的客观基础
区域金融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城乡差异、市场发育及规模。
1.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可通过区域经济总量(地区gdp)、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与结构等多种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经济比例、政府政策、历史积淀与传承呈正相关。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上述诸因子在我国广大地域空间中客观分布的非均衡性,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拉大的态势。从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讲,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金融的生成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归根结底也要以经济发展为最终基础。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以差异性为基本特征的金融结构。
2.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自然地理位置,概括而言是由地质地貌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异质方位和距离,具体表现为某一事物与地球表层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相对空间。自然地理位置中的方位和距离是历代区位理论学家着重研究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区位因子。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空间距离相对有所缩短,但距离不能被绝对地消灭。方位也不能被绝对地改变是恒久规律。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区位,同时,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早期人类历史中的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及贸易的发展,大都是在自然地理位置较好的河川流域和一些欧洲国家中产生并较快发展的。我国近代史也鲜明地展现了东部沿海地区既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又是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区域,这些导致直到新
时,也会对地区资金流动和地区金融发展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助力和阻力。
6.城与乡的差异性。由于城市与乡村形成的历史及产业特点的差异,城与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展速度存在的差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所不同的只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中差异更大、更显著而已。我国的城乡差异在建国初期就非常明显,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差异有所缩小;改革开放后的1978~985年有缩小的趋势,但到1994年则由原来的1.86倍扩大到2.86倍,后在1994年到1997年间再度缩小,从1997年开始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收入比首次突破3:1,到2007年达3.33:1,2008年为3.31: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未计人其中的隐形收入,和乡村居民收入中用于第二年生产性投入的部分,城乡间实际收入差异大约是6:1,远超出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3/4左右的警界线h。巨大的城乡差异必然会对融资规模、方式、风险抵御能力、金融业务的开展等产生不同的需求与供给,从而造就了城乡之间的不同金融结构。
(七)市场发育及规模。如果说市场价格是供求的晴雨表的话,那么,市场的发育程度、规模及其运行,则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要素与金融要素实现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市场的发育程度一方面受上述诸区位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对经济和金融资源起引导与配置作用。不同的市场发育程度会有不同的引导力和配置能量,由此也将形成不同的资金流量、流速和不同的金融结构。历史地看,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促成市场的形成,市场形成后又作为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的诱导因素和载体,使其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地域上拓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等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差;东部地区资金充裕,金融发展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资金欠缺,金融发展程度较低。
二、区域金融存在的主观基础
区域金融存在的主观基础,即人们的意识通过对客观条件的加工而形成的主观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政府领导集体主观意志的体现,是行政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实现所代表阶级、阶层的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的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原则,采用的方式、步骤和措施。由于政府所具有的权威性,其政策的颁布,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实施,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作用力。在此作用力下,政策惠及与否可使地区经济加速或减缓。不仅如此,政策的作用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的反作用力耦合,构造出不同层次的金融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的全方位优惠政策,不仅促成了该地区的率先发展,而且在促进内、外资流入等方面也获得额外便利;中西部地区则被边缘化,致使东西差距拉大。近年,中央政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初见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优惠政策,总是有选择的。也正是由于此,地区间经济、社会、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是难以避免的。
2.金融意识的差异性。金融意识是人们对金融活动的认知和由此支配参与金融活动的行为。存在决定意识。金融意识作为总体意识中的一个亚种也是如此。金融活动的展开、深化有赖于金融意识的支撑。金融意识一方面是个体在金融活动的长期参与和观察中形成,另一方面受当地商业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影响。金融意识主要和人们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而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往往和所处的环境有关。从金融意识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沿着商品意识、货币意识、信用意识等的轨迹产生并向前发展的。所以,金融意识既体现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中人们意识的历史传承性,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经济、金融的成长阶段中,人们金融意识的差异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历史传承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使地区间金融意识的差异较大,进而人们参与金融活动及参与程度的差异性也较大,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金融事业的发展。
3.金融活动的空间分布性。任何金融活动的运行都要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在具体地域空间中开展的金融活动,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差异性安排。(1)金融工具。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金融工具的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无不深刻地打上了其产生、发展的那个时期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历史烙印。不言而喻的,金融工具的现实应用,归根结底大体上也还是脱离不了各区域不同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2)金融机构。无论传统还是当代,金融机构的安排和联系总是要落到具体的地域空间中,并且不同功能、不同层级金融机构的安排总是要大体与区域的差异性为基础。如1998年
上一篇:浅谈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失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