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涪陵榨菜”IPO看“新股发行第二轮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1
[摘 要]本文以涪陵榨菜为个案进而探讨整个a股新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当今新股发行的审批制与供求失衡的问题根源。
  [关键词]涪陵榨菜;ipo;新股发行第二轮改革;游资;审批制
    
  1 涪陵榨菜现象
  
  2010年11月1日,《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始施行,11月23日,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市中小板,发行价为13.99元,开盘价为25.50元,最终以40.80元收盘。上市首日,换手率就高达89.99%,较发行价溢价近200%。公司53.81倍的市赢率,5.24亿元的募集资金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随后两日连续以跌停收盘。“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股市的造富神话匆匆收场,大获其利的游资及机构投资者可谓赚足了油水,大量的散户根本来不及逃离,纷纷被套牢。这种现象其实在

此轮改革扩大了询价对象,取消了超额申购的ipo的配售,采用摇号中签的做法不仅加大了网下配售询价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且变相鼓励所有询价机构争相抬高报价。改革以前网下申报价格进入有效申报范围都会通过配售拿到一些筹码,但现在网下询价摇号中签将新股ipo发行变成了幸运大抽奖,所有询价机构的第一想法就是不能把价报的太低,必须不惜代价杀进有效报价范围,然后才有抽奖的机会。在涪陵榨菜的发行过程中这些询价机构就是抱着中彩票的心理参与询价的,涪陵榨菜作为一个生产快速消费品的低端加工企业,利润年均几乎没有增长,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成长性不高,但仍被询价对象给予了12~14元的估值,中签率仅为0.6%,由于股票盘子较小,发行首日一度遭资金追捧到达50多元的高点。市场的反映说明此次改革不是监管当局的明智选择,证监会在这场改革中上演了一场独角戏,也再次提醒监管当局在制定监管策略的时候要考虑

上一篇:浅析商业银行收益的利率缺口探讨

下一篇:试论构建我国地方商业银行体系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