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4
论文关键词:新型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
  论文提要:本文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阐述了其不同于以往的新原因、新特点及其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型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长期性研究课题。
  前言
  于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空前的发生、发展与扩散速度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此次危机以其巨大的破坏性广泛的波及面和深远的影响力,一再改写世界经济史。有美国政府支持的两房”由盛及衰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行遭灭顶之灾.全球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蒸发数以万亿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去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将危机所致的预期损失由4月时估计的9450亿美元增加至1.4万亿美元.更有业内人士预测损失总额将高达近3万亿美元。面对这样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探讨其成因、独有的特点及其向我国经济传导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研判这一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的;中击深刻认识和理解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意义。
  一、此次金融危机之“新”
  对于金融危机.我们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o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贷危机、9o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到21世纪的科技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而爆发,同时引发衰退.代价高昂。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它只是历史的重复.并无不寻常之处.其中reinhart和rogoff(2008)的研究最具代表性。wWw.lw881.com他们认为.此次危机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与过去3o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所发生的危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注定了此次金融危机在形成原因特点、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以往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新型金融危机”。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新原因
  历次金融危机虽然形成原因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货币政策失误、金融体系内生不稳定、经济内外部均衡冲突、金融过度扩张的风险累积、泡沫过度膨胀.道德风险、监管不利等。对此次危机的原因,也有专家提出了如国际金融市场结构改变、监管失效、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美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等多种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原因都只从单一的视角出发,解释了危机的表面原因。事实上.从更深层次看,此次危机是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必然结果。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结构失衡和国际资本流动失衡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表征,恰恰是此次危机的祸根。
  首先.美国经常账户巨额赤字和中国,中东等石油产出国的经常账户巨额盈余并存的结果就是顺差国不断增加外汇储备,逆差国(主要是美国)大量举借外债。高度自由和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通过吸引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美国.满足了美国逆差的融资需求。顺差国积累的美元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资本账户流向美国.使美国能够较长时期内保持低利率政策。而这种低利率政策又进一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的畸形上涨,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之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美国住房价格的急剧上升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良率和资不抵债率下降.刺激银行发放了大量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2001年-2006年间,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增加了48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繁荣源于房地产泡沫.又反过来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加剧。更为关键的是,银行还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出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其初衷是转移风险,但客观上导致风险逐渐在美国金融体系内聚积,成为危机爆发的温床。当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时.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率大幅上升,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二)此次金融危机的新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此次金融危机的独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创新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金融创新既带来了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又使市场参与主体在数量和类型上均有突破。
  首先.此次危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及其衍生品为投机对象.其中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债务担保债券(cdo)、信用违约互换(cd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大受欢迎。由于结构性投资工具是住房抵押贷款等基础产品经复杂的设计、组合和拆解形成的,融合了多种投资工具.其实际风险往往难以准确、有效地计量。事实证明,这些结构性投资工具的流行使得风险成几何级数被放大,对此次危机的扩散产生了相当强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次,与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猛增和类型多元化。各种机构为逐利而生,除了次贷贷款人和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还有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特殊目的机构(spv)等。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将危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众多从虚拟经济领域到实体经济的危机传导机制。
  2.此次危机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不同于以前的银行业危机如北欧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如拉美债务危机,此次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已然成为了一场影响范围极其广、程度极其深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
  所谓”全球性”.是对影响范围而言的。虽然此次危机源于美国,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美国,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金融全球化使众多外国投资者深度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给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导提供了顺畅的渠道。
  所谓”系统性”,是指危机爆发后.各个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问题.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遭殃等相继或同时发生。首先.此次危机源于次贷市场,但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以雷曼兄弟、美林、最大保险公司aig、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受到牵连。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深入至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全球范围内的需求萎缩、制造业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口剧增等等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都不容乐观。
  3.此次危机是美国一直倡导和推行的自由金融体系的危机
  近30年来,美国在全世界宣传和倡导金融自由化。在此次危机之前.可能很少会有人怀疑自由金融体系的好处,自由金融体系成为了巨大经济效益和非凡收益的代名词.尽管它曾经在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多场金融危机然而.如决堤般洪水的危机彻底动摇了自由金融体系的根基整个体系摇摇欲坠.原本被奉为“完美的体系瞬间成为“存在内在缺陷的体系.自由金融体系的可信度严重受损。
  (三)此次金融危机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新机制
  在此次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诸如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如贸易和直接投资等传统渠道发挥了一定作用外一些新的渠道或机制的出现也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损失可能成为危机传导的新渠道此次危机中.我国蒙受的损失中很大一块来自对外金融投资这其中包括我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和计划或已经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股价暴跌的损失。
  其次,我国在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作为危机传导的又一渠道.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海外投资者的盲目追捧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们察觉到其中的风险,开始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旦他们放弃投资,房地产公司即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
  第三,此次危机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失衡来影响中国经济。
面对当前的危机.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方向与新经济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一致.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此次危机成因的判断失去了基本的坐标,全球经济失衡可能进一步加剧一旦失衡加剧.中国必定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二,新型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基于对此次新型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到对国内商业银行有益的启示。
  (一)高度关注外币债券投资风险
  新型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之一就是持有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本次危机中.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持有为数不少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和相关资产.蒙受了不小损失。因此.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资外币债券时.要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和稳健的投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不仅要择机从高风险债券中减退.防范和化解存量债券投资风险,还要严把投向关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发行主体信用评级高于投资级别的债券,严格控制新增外币债券投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外币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充分计提外币债券投资减值准备。

  (二)审慎开展海外并购活动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因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而遭受的损失为数不少。比如,受危机影响,中投公司对黑石、摩根士丹利与jc弗劳尔斯等的投资损失惨重。虽然目前的危机环境有利
  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和扩张.但盲目并购欧美金融机构资产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必须对并购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对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谨慎开展自身的海外并购活动.在推进海外并购时.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质量、现金流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评估,还要充分考虑东道国政府的反应;另一方面要谨慎评估客户进行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防止海外并购活动增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三)严密监控房地产市场风险,警惕风险向上下游相关行业传递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支柱产业之一,直接或问接地关系到上下游5o多个行业。这客观上决定了房地产业在传导危机中的作用突出.它能够使危机迅速地扩散蔓延到宏观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一旦危机深入房地产市场,上下游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家具家电、家装建材等可能集体遭遇“寒冬.从而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鉴于目前房地产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和风险变化.对风险向上下游行业传递的情况加以关注.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一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和各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及时动态调整行业和客户授信政策。二要严格授信标准.对受房地产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的上下游行业.实行贷款总量控制.防止过度发放:对行业内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的信贷予以约柬对技术含量高、拥有区域优势和并购扩张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三要加强对已发放的相关行业贷款的风险监控,加大客户实地查访频率,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四要对潜在风险较大的客户,巩固担保、压缩授信或主动退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四)全面防范服务对象因经营困难导致的银行信用风险加大
  此次新型金融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递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波及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仅对宏观经济各项指标造成压力,还直接影响到微观主体的活动。面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大多数企业的经营压力陡增.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很可能面临经营困境;出口导向型和外贸企业受外需骤减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中击.经营风险日益增大:民营企业往往因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盲目扩张、涉足民间借贷、担保关系复杂等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一些集团客户则可能因内部错综复杂的关联担保关系和资金漏洞暴露出资金链脆弱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服务对象的经营风险加大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质量.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在贷前严格授信准入、优化客户结构外.更要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在动态信息跟踪、实地调查和风险排查等方面下功夫.以便在风险暴露的第一时间.迅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五)不断提升新产品、新业务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
  尽管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效率.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来源,也为银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极端的金融证券化和过度的金融创新导致各种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泛滥,最终成为引发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教训.将风险管理覆盖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尤其是要重视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销售和运行等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在新产品、新业务推出之前.要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先行到位。此外,在兼顾风险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进行重点评估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
  (六)持续加强对宏观形势的预判和风险管理研究
  在走国际化道路,逐渐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瞻远瞩增强对世界经济金融环境的科学研判.认清形势找准方向,特别要清晰预判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各项宏观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影响,提前做足做细应对准备。
  同时,此次危机更进一步表明.各类风险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越来越紧密地交织融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各类风险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在实施综合管理方面下功夫。
  (七)积极推动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危机爆发前和爆发初期,人们还对危机的影响盲目乐观,也有人辩称这种乐观是有精确的风险管理模型做支撑的。但事实说明,当前的这种危机情景是所谓的模型中没有的.而且在这样的压力事件下.模型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压力测试作为风险计量的补充方法.其重要性应被进一步认识和提升,尤其是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具体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经历了这次危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对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低估会给银行造成稳健的错觉,因此必须开展压力测试,并对压力测试中的极端情景设定和模型有效性进行完善。特别重要的是,在设定压力情景时.要考虑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的极端情况或威胁整个银行存续的压力事件。此外要对极端压力事件下风险模型及假设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避免压力测试在反映银行所受的冲击程度时失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长期性课题
  对此次新型金融危机的反思带给我国商业银行众多有益的启示,但有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商业银行把它们作为重要的长期性课题进行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寻找最佳答案。
  首先是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矛盾问题。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性质已有充分的认识,但如何在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是历史数据、复杂抽象的风险模型和经验判断、科学决策的辩证统一问题。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风险管理不应单纯地依赖基于历史数据的复杂模型。因此.在进行风险计量时,需要同时结合风险模型和专家判断.而两者如何有效地结合还有待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上一篇: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