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货币政策应注意前瞻性与平衡性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4

作者:许文斌 鄂永健 仇高擎

  商业银行经营仍面临四重挑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但2009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前期的调控政策对利润空间的压缩作用仍然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 多方面因素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2008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商业银行利差快速下降,三、四两个季度盈利水平明显低于上半年。然而,2009年出现的一系列新的负面因素继续压缩了银行利差空间。一是个人贷款利率的集中性调整,年初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存量个人按揭贷款执行了新的利率政策,在原来优惠利率的基础上下调至基准利率70%的水平,使个人按揭贷款这一商业银行最稳定的长期利息收入来源大幅缩减。二是新增贷款中实质性贷款占比持续下降,2008年11月以来。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同时贴现利率也大幅走低,甚至低于同期存款的利率,商业银行贷款收益率因此被摊薄。三是货币市场利率一再走低,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0.87%,比去年同期降低197个基点,而央票的收益率也快速走低,大幅削弱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金的盈利能力。
  2 信贷高速增长增加了未来风险控制的难度。信贷高增长不但对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暂时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高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已经并将持续挑战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一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对部分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入的风险将逐步显现出来,虽然积极财政政策主导的财政支出的项目在短期内可以使这些行业的需求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这些投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行业的现状,二是2009年以来的信贷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行业不良贷款增长的真实状况。贷款规模的增加即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也扩大了不良贷款率的计算基数,对实际不良贷款状况有较大的稀释作用。三是盈利水平下降将减弱商业银行的拨备能力和平滑不良贷款增长影响的能力。
  3 资金面宽松难以改变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当前,银行业整体流动性问题确实有所缓解,然而对于部分中小银行来说,仍然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而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比也继续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市场资金面的改善并未改变。二是新增贷款存贷比高企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存贷比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2月增量存贷比高达80%,大大高于65%的行业平均水平,且存在存款向大银行集中的趋势。
  4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提高了资本管理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随着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待业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同时由于银行盈利水平下降所导致的资本内生能力的减弱,要继续支持业务的扩展必须要进行外部融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幅回落之后,融资能力明显减弱,要满足商业银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新课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注重前瞻性和平衡性
  1 法定利率应综合考虑各方而因素,绯持在合理水平。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我国出口数据已经连续4个月负增长。短期内,外部需求复苏存在相当不确定性,我同仍有继续出台符项反周期政策的必要。但进一步降息仍应综合考虑并方面因素。
  首先,利率政策的效果已经并将继续显现。货币信贷数据已连续一个季度快速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在今年2、3季度进一步显现。加之年初以来,一些先行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之一的pmi指数3月为52.4%,连续4个月回升,达到经济收缩与扩张临界点50%的上方,意味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出现企稳回暖的迹象),而目前我国流动性状况较1988-2002年期间要宽松得多。在此情况下,存贷款基准利率继续大幅降低的必要性明显降低。
  其次,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998-2002年期间存贷款利率降幅超过300个基点,而此次存贷款利率在4个月之内就调低200个基点左右,使得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接近或达到上次的最低水平。因此,从历史对比的角度看,未来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已经不大。
  第三,继续大幅降息可能增大资本外逃的压力。目前,美国一年期大额定期存单利率为2%左右,与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相差不多。同时,欧洲相同期限的各种利率都比我国高。在目前已出现资本外逃压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大幅降息很可能会加大资本出逃的压力。

  第四,利率调整还应考虑银行的经营状况。存款定期化趋势已经推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而由于占总存款超过40%的活期存款利率下降空间不大,持续降息导致银行利差不断收窄。综合2008年9月以来5次降息的滞后效应,2009年商业银行息差会由此收窄30个基点以上,成为银行盈利增长的最大挑战。据估算,去年底以来的几次降息将使银行损失贷款利息毛收入6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市场贷款利率实际下降的比例较大,因此银行利息收入的损失会超过这个数字。正因为如此,不少研究机构去年底预测银行业今年盈利会出现负增长。而银行的经营状况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关系重大。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宏观经济不明显恶化,不宜继续降息尤其是大幅度降息。
  第五,降息还应考虑未来的通胀风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目前不断回落的物价涨幅与去年上半年之前的从紧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当前是否大幅降息还应顾及未来的通胀风险。一旦现在将利率大幅调低,将来通胀预期再起之时加息步伐恐难及时跟上。
  第六,降息还应综合考虑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一方面,4月2日欧盟再次降低了主导利率,有利于我国同步降息。但另一方而,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美联储购买国债后,其宽松货币条件将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中国,使我国进一步降息、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有所降低。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继续大幅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应视存贷款情况、国际收支状况、流动性状况和金融稳定状况等因素而定。1998-2002年期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两次下调,下调幅度达700个基点,准备金率达到6%的历史最低点。因此,目前15.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历史最低水平而言仍有很大调整余地。但我们认为当前准备金率不宜大幅下调,而是应更多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微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原因如下:
  第一,目前金融机构总体流动性较为充裕。与1998-2002年期间明显不同的是,由于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稳定、超额准备率回升、存贷比合理、流动性较为充足、系统性风险可控,当前银行总体流动性较为充足,大幅降低准备金率的必要性不大;第二,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导致流动性过剩,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又不能及时收回流动性,会加大未来新一轮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第三,跨境资金流动存在不确定性。二季度或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转好、加之美联储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届时“热钱”回流我国的可能性增加,会进一步增加国内流动性;第四,继续大幅降低准备金率不利于保护银行的利益。近几个月以来,票据融资之所以增加较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较为充裕的资金没有足够、理想(兼顾风险与收益)的运用渠道。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大幅降低,将会继续压缩银行生息资产的收益率。
  3 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大幅贬值固然对出口有利,但在外部需求大幅度放缓的背景下,贬值并不能有效改善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早已从改革初期的以经常账户为主转变为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并重。因此,汇率政策应兼顾贸易和资本流动,一旦人民币形成贬值预期很可能导致之前流入的“热钱”大规模撤出,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冲击,甚至酿成系统金融风险。从长期看,持续贬值也不利于我国贸易结构向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大幅贬值很可能会导致一批国家的竞争性贬值,一定会招来欧美的报复性举措,在实施上也面临较大压力。
  4 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近期国务院有关文件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推进应循序渐进。据初步估算,存量贷款中大约有30%的比例采用的是基准利率下浮10%的标准,如果对其上述贷款一次性全部适用30%的利率下浮幅度,那么会导致银行业净利润总体水平下降10%左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在推进速度上要比较适度,区别对待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区别对待大额贷款和小额贷款。

上一篇: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

下一篇:现代金融危机的演进与政府干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