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外汇储备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7
【摘 要】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一定程度上的滥发,中国率先提出了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构想。事实上,该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我国目前的外汇状况而提出的。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外汇; 高增长; 高储备; 升值; 国际收支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反而愈发突出。本文认为,本轮危机爆发的本质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共存。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那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美元一币独大,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在某种程度上说被美国国债“绑架”。这对拥有7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的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克鲁格曼曾指出,中国一不留神,就积攒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共和国变成了“t-bills共和国”。虽然克鲁格曼没有提到美国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的巨额外债、美国货币供给的急剧增加、美国的巨额赤字,所有这些长期因素都预示着: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而中国所持资产都以美元标价,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资本损失。
中国如何避免进一步深陷美元陷阱,并尽量减少已有外汇存量可能发生的损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中国提出“超主权货币”这一构想,试图打破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一是人民币将不必再面对各方施加的汇率调整压力。人民币一视同仁按照市场供求对所有货币定价,是真正的市场化汇率。二是中国不会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而是分散化投资到各种资产上,大大提高安全性。从维护中国的外汇稳定和中国金融稳定的角度看,“超主权货币”构想意义重大。
鉴于此,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状况、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利用与化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均在千亿美元以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 168.44亿美元、2 066.81亿美元和2 090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 536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 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 144亿美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将突破20 000亿美元大关。
我国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从哪里来?从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得出,我国外汇的来源主要是国际进出口贸易形成的顺差、资本项目下的净流入、海外工程和华侨汇款、外商的资本投资、国外借债、境外流入的流动性过剩(包括一些热钱)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既不是企业利润的上缴,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剩余,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民银行用基础货币买来的。而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货币流通量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以及现金发行等构成。虽然基础货币具有强大的润滑效果,但由此可能会产生相关的问题: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备付金以及其他存款属于央行的对外负债,是不能随意支配运用的;现金发行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如此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动用巨大数额的人民币换来的,而这笔巨大数额的人民币到底从哪里来?是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备付金,是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还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如果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就有个归还存款的货币来源问题;如果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又会面临着一个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我国现有的高外汇储备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对外部的负债,是一种负担。
二、形成原因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不合理的结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
(一)全球收支失衡
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资本转向新兴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本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向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转轨,国际收支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化解和配置,反而表现出更大的全球收支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致使他们成为全球最大债务人。同时在这个新兴经济崛起地区,比如中国和东南亚,经常项目却出现了惊人的顺差!因为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历史和地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发达地区消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居民储蓄很低,同时国内为了保持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工程等设施的投资,这样一来,国内的储蓄就小于国内的投资需求;然而,新兴的发展地区却是刚刚相反的局面,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众所周知,亚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居民一直有谨慎的消费习惯。当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新兴地区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储蓄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大量的储备却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兴发展地区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债权人。比如中国,政府手中就握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权等外汇。进而,从全球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只不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中国的影子。
(二)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双挂钩”体制宣告结束。但是,在实际的国际收支中,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或者说是硬通货,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其他新兴发展国家,都没有摆脱美元的控制。实际上,多数的新兴国家或地区都以美元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这样的国际收支状况或者说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储备)对我国的高外汇造成了深远影响。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曾说:“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而所谓“高储蓄两难”,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持有美元的国家会逐渐意识到它对本币的替代作用,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发行国却一直认为是美元以外的货币被低估值,要求美元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有贸易往来,且对方处于顺差状态)升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让本币(人民币)成为国际硬货币,因此,巨大的外汇就只能够滞留在国内。随着积累的外汇越多,这种“高储蓄两难”问题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反过来,伴随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又会导致更多的硬货币(美元)流入。这样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升值和外汇增加的螺旋结构,从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滚雪球,越滚越大。
外汇政策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汇管理体制;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994年,我国施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该政策实施不久,就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政府必须买入外汇,进而形成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紧接着又遭受世界经济的衰退、通货紧缩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所以,1994年的外汇改革在经历了这些经济问题的考验过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改革目标,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因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因此,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资本收支的逆差(顺差)。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样一种非弹性汇率制度下,为维持特定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入大量的外汇供给,其结果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基本上会变成为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主要表现为: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层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层是企业对外汇专业银行的强制结售汇,即不管企业是否情愿,企业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账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第二层是外汇专业银行对央行的外汇资金转移,不管银行是否情愿,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央行。这样的“双层机制”使得外汇储备人为增加,而且为政府增加,也就是第一原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我国是政府占有绝对数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资的大量直接投资
这里,外资的大量流入主要是指外商的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惠的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特别是对外资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一步步地和国际接轨,转变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再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认真履行wto的承诺,以及开放fdi,都为外商在中国创造了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却显得有些疲软。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资疯狂进入我国。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只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建立庞大的出口加工业,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东莞等地爆发的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表2中不难看出: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继续增长,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15:1,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0.104:1,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加。
三、高外汇储备下的利弊
(一)正面影响
多数情况下,一提到外汇,就会想到风险,想到对我国不利的方面。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还有其正面影响: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大量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不断增强,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金融危机更为有效;良好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改革、调整国内产业机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关键技术。
(二)负面影响
1.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国家越来越担心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担心对国家出口不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元的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同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美国愈发难以扭转贸易逆差和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美元的贬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日趋加大。因此,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
近两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从我国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甚至还有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从理论上说,假如人民币自然升值,或者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相匹配的升值是有利的,也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于国力的强大而产生的匹配效应,该状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越高,硬通货能力就越强。然而,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过高过快的外汇储备,进而致使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并不是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健康匹配的,呈现出一种外部的强制性和内部的不可消化性。而且由于外汇储备和升值的螺旋效应,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非常的不利,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更进一步导致我国许多外向型产业举步维艰。
3.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过多增加,表明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和人民币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外汇汇率下跌,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愈来愈大,进而助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被美、日等国视为人民币被低估的具体体现。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就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将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造成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弱势产业如农业、汽车等造成严重冲击。其结果可能是,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国内失业增加,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另外,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一系列问题。
4.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一国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多数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四、化解及防范
(一)积极推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在外汇储备快速高速、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同时,政府应该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努力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所谓的“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主要是指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则可以使企业绕过国际贸易壁垒,减少市场进入障碍;可以利用投资国现有的销售渠道、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获得包括品牌、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战略性资源,在短时间内产生并购的协同与规模效应。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结售汇制度将由现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渡到未来的比例结汇或意愿结汇。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采取如下措施:扩大外汇交易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范围;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营交易比例;增加外汇交易的币种和品种;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放宽对出国旅游等外汇兑换限制以及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允许有外汇收入的国内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扩大居民、企业的用汇范围。
在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调控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可由盯住单一美元转向一揽子国际货币,以分散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
放宽资本金融项目的管制,改善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以及缓和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推进资本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值。
(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发展。1989年,招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率先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其后,深发展等四家银行陆续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当时,选择在深圳试点此项业务,对于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家主要是引进外资,还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并不理想。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面对国际炒家,国家怕引起资金外流,停止了离岸金融业务。而目前随着外汇的增加和金融监管的逐步健全,中国可以有条件地放开离岸金融业务。这样既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也可为外汇储备寻找出路。
在离岸业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实行“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经营管理原则,主要采取“内外分离型”经营的模式。在地域分布上,各行离岸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在业务种类上,主要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初级零售业务为主,缺少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
(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除了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外汇储备,利用好外汇储备。
1.应该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要求外汇管理当局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当包括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
2.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效率。外汇储备经营与管理的总目标首先是要保持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保持外汇储备金的价值,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3.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为防范风险,我国应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适当减持美元,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于美元持续下跌,黄金价格稳中有升,但我国黄金储备却长期稳定不变,我国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黄金,不仅使储备资产多元化,而且有利于保值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长民,李丽霞.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2]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2008-10-29.
[3] 朱孟楠,喻海燕,等.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有效管理及路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4] 张燕生,张岸元,姚淑梅,等.现阶段外汇储备的转化与投资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2007(7).
[5] 袁征,杨赫,等.超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策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 外汇; 高增长; 高储备; 升值; 国际收支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反而愈发突出。本文认为,本轮危机爆发的本质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共存。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那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美元一币独大,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在某种程度上说被美国国债“绑架”。这对拥有7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的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克鲁格曼曾指出,中国一不留神,就积攒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共和国变成了“t-bills共和国”。虽然克鲁格曼没有提到美国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的巨额外债、美国货币供给的急剧增加、美国的巨额赤字,所有这些长期因素都预示着: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而中国所持资产都以美元标价,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资本损失。
中国如何避免进一步深陷美元陷阱,并尽量减少已有外汇存量可能发生的损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中国提出“超主权货币”这一构想,试图打破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一是人民币将不必再面对各方施加的汇率调整压力。人民币一视同仁按照市场供求对所有货币定价,是真正的市场化汇率。二是中国不会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而是分散化投资到各种资产上,大大提高安全性。从维护中国的外汇稳定和中国金融稳定的角度看,“超主权货币”构想意义重大。
鉴于此,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状况、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利用与化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均在千亿美元以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 168.44亿美元、2 066.81亿美元和2 090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 536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 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 144亿美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将突破20 000亿美元大关。
我国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从哪里来?从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得出,我国外汇的来源主要是国际进出口贸易形成的顺差、资本项目下的净流入、海外工程和华侨汇款、外商的资本投资、国外借债、境外流入的流动性过剩(包括一些热钱)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既不是企业利润的上缴,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剩余,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民银行用基础货币买来的。而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货币流通量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以及现金发行等构成。虽然基础货币具有强大的润滑效果,但由此可能会产生相关的问题: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备付金以及其他存款属于央行的对外负债,是不能随意支配运用的;现金发行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如此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动用巨大数额的人民币换来的,而这笔巨大数额的人民币到底从哪里来?是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备付金,是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还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如果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就有个归还存款的货币来源问题;如果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又会面临着一个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我国现有的高外汇储备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对外部的负债,是一种负担。
二、形成原因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不合理的结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
(一)全球收支失衡
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资本转向新兴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本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向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转轨,国际收支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化解和配置,反而表现出更大的全球收支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致使他们成为全球最大债务人。同时在这个新兴经济崛起地区,比如中国和东南亚,经常项目却出现了惊人的顺差!因为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历史和地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发达地区消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居民储蓄很低,同时国内为了保持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工程等设施的投资,这样一来,国内的储蓄就小于国内的投资需求;然而,新兴的发展地区却是刚刚相反的局面,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众所周知,亚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居民一直有谨慎的消费习惯。当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新兴地区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储蓄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大量的储备却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兴发展地区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债权人。比如中国,政府手中就握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权等外汇。进而,从全球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只不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中国的影子。
(二)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双挂钩”体制宣告结束。但是,在实际的国际收支中,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或者说是硬通货,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其他新兴发展国家,都没有摆脱美元的控制。实际上,多数的新兴国家或地区都以美元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这样的国际收支状况或者说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储备)对我国的高外汇造成了深远影响。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曾说:“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而所谓“高储蓄两难”,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持有美元的国家会逐渐意识到它对本币的替代作用,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发行国却一直认为是美元以外的货币被低估值,要求美元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有贸易往来,且对方处于顺差状态)升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让本币(人民币)成为国际硬货币,因此,巨大的外汇就只能够滞留在国内。随着积累的外汇越多,这种“高储蓄两难”问题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反过来,伴随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又会导致更多的硬货币(美元)流入。这样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升值和外汇增加的螺旋结构,从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滚雪球,越滚越大。
(三)外汇管理政策不完善
外汇政策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汇管理体制;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994年,我国施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该政策实施不久,就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政府必须买入外汇,进而形成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紧接着又遭受世界经济的衰退、通货紧缩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所以,1994年的外汇改革在经历了这些经济问题的考验过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改革目标,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因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因此,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资本收支的逆差(顺差)。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样一种非弹性汇率制度下,为维持特定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入大量的外汇供给,其结果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基本上会变成为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主要表现为: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层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层是企业对外汇专业银行的强制结售汇,即不管企业是否情愿,企业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账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第二层是外汇专业银行对央行的外汇资金转移,不管银行是否情愿,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央行。这样的“双层机制”使得外汇储备人为增加,而且为政府增加,也就是第一原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我国是政府占有绝对数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资的大量直接投资
这里,外资的大量流入主要是指外商的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惠的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特别是对外资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一步步地和国际接轨,转变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再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认真履行wto的承诺,以及开放fdi,都为外商在中国创造了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却显得有些疲软。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资疯狂进入我国。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只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建立庞大的出口加工业,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东莞等地爆发的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表2中不难看出: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继续增长,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15:1,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0.104:1,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加。
三、高外汇储备下的利弊
(一)正面影响
多数情况下,一提到外汇,就会想到风险,想到对我国不利的方面。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还有其正面影响: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大量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不断增强,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金融危机更为有效;良好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改革、调整国内产业机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关键技术。
(二)负面影响
1.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国家越来越担心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担心对国家出口不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元的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同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美国愈发难以扭转贸易逆差和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美元的贬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日趋加大。因此,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
近两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从我国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甚至还有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从理论上说,假如人民币自然升值,或者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相匹配的升值是有利的,也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于国力的强大而产生的匹配效应,该状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越高,硬通货能力就越强。然而,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过高过快的外汇储备,进而致使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并不是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健康匹配的,呈现出一种外部的强制性和内部的不可消化性。而且由于外汇储备和升值的螺旋效应,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非常的不利,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更进一步导致我国许多外向型产业举步维艰。
3.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过多增加,表明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和人民币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外汇汇率下跌,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愈来愈大,进而助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被美、日等国视为人民币被低估的具体体现。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就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将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造成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弱势产业如农业、汽车等造成严重冲击。其结果可能是,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国内失业增加,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另外,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一系列问题。
4.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一国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多数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四、化解及防范
(一)积极推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在外汇储备快速高速、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同时,政府应该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努力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所谓的“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主要是指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则可以使企业绕过国际贸易壁垒,减少市场进入障碍;可以利用投资国现有的销售渠道、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获得包括品牌、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战略性资源,在短时间内产生并购的协同与规模效应。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结售汇制度将由现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渡到未来的比例结汇或意愿结汇。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采取如下措施:扩大外汇交易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范围;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营交易比例;增加外汇交易的币种和品种;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放宽对出国旅游等外汇兑换限制以及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允许有外汇收入的国内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扩大居民、企业的用汇范围。
在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调控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可由盯住单一美元转向一揽子国际货币,以分散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
放宽资本金融项目的管制,改善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以及缓和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推进资本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值。
(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发展。1989年,招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率先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其后,深发展等四家银行陆续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当时,选择在深圳试点此项业务,对于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家主要是引进外资,还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并不理想。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面对国际炒家,国家怕引起资金外流,停止了离岸金融业务。而目前随着外汇的增加和金融监管的逐步健全,中国可以有条件地放开离岸金融业务。这样既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也可为外汇储备寻找出路。
在离岸业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实行“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经营管理原则,主要采取“内外分离型”经营的模式。在地域分布上,各行离岸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在业务种类上,主要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初级零售业务为主,缺少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
(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除了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外汇储备,利用好外汇储备。
1.应该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要求外汇管理当局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当包括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
2.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效率。外汇储备经营与管理的总目标首先是要保持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保持外汇储备金的价值,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3.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为防范风险,我国应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适当减持美元,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于美元持续下跌,黄金价格稳中有升,但我国黄金储备却长期稳定不变,我国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黄金,不仅使储备资产多元化,而且有利于保值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长民,李丽霞.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2]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2008-10-29.
[3] 朱孟楠,喻海燕,等.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有效管理及路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4] 张燕生,张岸元,姚淑梅,等.现阶段外汇储备的转化与投资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2007(7).
[5] 袁征,杨赫,等.超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策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上一篇:公司对外担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