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保险“保险”吗?
核心提示:2016年,境外保险购买通道已经开始收紧。为18个月大的女儿投保了内地某知名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之后,年初李月又在香港购买了第二份保险,受保人还是女儿,只不过投保额大大提高。
30岁出头的武汉市民李月,从事过长达三年与保险行业相关的工作。女儿出生后,有很多朋友前来推销保险,经仔细比较,李月最终只选择了内地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但每年保费只有3000多元。
而李月在香港签约的一款储蓄分红险,打算作为女儿未来的教育储备金,每年保费约合数万元人民币。“内地保险公司也有教育金类型的产品,但收益太低,和银行定期储蓄的利率差不多,不划算。再考虑到人民币贬值预期及将来孩子出国受教育的可能性,还是觉得买美元保险比较合适。”李月对《支点》记者说。
赴境外旅游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儿。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李月这样的内地客户,选择赴境外购买保险,这其中又以香港为主要目的地。
从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也能窥见这一端倪。2015年内地客户赴香港投保保费总额为316亿港元,约占当年香港个人业务总新增保单保费(1309亿港元)的四分之一。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还仅为44亿港元,占比7.5%。投保额在五年间增幅超七倍,可见增速之迅猛。
境外保险需求爆涨
3月30日,彭博社的一篇报道曾在保险业内引起轰动:香港一位保险代理人当月为一名内地客户刷信用卡800多次,购买价值约合2342.2万元人民币的保单。而且,这样的大额保单并不是个案。
美国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资深业务员杨蕾分析,在境外购买保险的客户,很多都是高净值人士,大额保单很常见。客户可直接刷银联卡结算,而不用受每年5万美元结售汇额度的限制。香港保险又有它独特的优势,由于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资本管制很少,客户可更便捷地将其在香港的资产自由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且私密性相对较高。这些优势,都是保险机构游说客户投保的重要理由。
与普通人追求传统的保障不同,“有钱人,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更看重境外投保的避税、避险等特殊功能。很多人借助境外大额保险产品,进行家族信托、遗产信托等安排,达到财富转移的目的。”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邱丹告诉《支点》记者。
此外,在香港“保险权大于债权”的法律框架下,就算受保人破产清算,其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也不会被用于偿还债务,在很大程度上保全了资产,控制了风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离婚案件中,保险收益也只属于受保人,不参与家庭的财产分配。
据记者了解,将一些高端客户介绍给境外金融机构,并从中提取佣金,甚至成了目前多家律师事务所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以香港为例,保险销售主要集中在三个渠道:保险公司内部的代理人、第三方经纪公司,以及银行。不少境外保险公司已经按区域在内地设专人,负责保单的讲解、保险推荐等服务。而以美国友邦保险为代表的外资保险公司,多年前就已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英国保诚保险公司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在香港地区的年保费销售额同比上涨74%,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内地客户需求的快速增长。
记者曾尝试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境外保险”,不费任何周折就能在众多相关论坛上找到境外保险业务员的联系方式,他们主动留下了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码,希望更多有投保需求的内地人,能与他们取得联系。
瞄准这一市场的,还包括旅行社和资产管理公司。多家旅行社推出了主打境外购保内容的旅行套餐。
第三方理财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则是:与境外的保险经纪公司合作,推介内地客户赴外投保,联合提供全程接送服务、餐饮服务、预约VIP包间签单。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组织客户在当地游玩。香港是最主要的目的地,美国、加拿大等地也比较热门。
境外保险有多保险
对普通人而言,“保障范围广、保额高、收益高、保费低”,通常被认为是境外保险优于内地保险产品的几个主要因素。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港,几乎汇集了全世界最好的保险公司。
据杨蕾介绍,以重疾险品种为例,香港最多保障95种疾病,涵盖了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而内地保险公司推出的同类产品,大多保障40种左右的大病治疗,且多数保险产品不涵盖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这也是以追求保障为主要诉求的内地人士,之所以趋之若鹜的原因。
但在内地业内人士看来,并不能单纯以保障疾病种类的数量,来判断产品的优劣。中国平安健康险部一位业务经理告诉《支点》记者,在实际的赔付数据中,恶性肿瘤的赔付达到了总量的60%以上,再加上保监会规定必须赔付的25种重大疾病,赔付比例超过95%,可见这类险种的实用性非常高,在普通重疾险方面,内地和香港的差距微乎其微。“不过客观来讲,境外保险公司针对高净值人士开发的高端医疗保险,还是非常好的。”他说。
在对境外保险的宣传中,记者还多次看到了“保费低、保额高”的内容。据介绍,保险的费率是按照当地的人口寿命、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各种因素精算出来的,香港人口平均寿命85岁,内地人口则大约是75岁,由于内地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值偏高,因此内地保险公司的费率要比香港保险公司高不少。于是,同样的保费、同样的缴费期限,被保人能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保额也要比内地的产品高。二者的比例,均在30%左右。在发达国家,保额和保费也可大致参照这一标准。
从分红险的回报率看,香港保险似乎也更加诱人。以李月购买的这款分红险为例,保险公司以8%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进行演算。而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内地保险产品按照低、中、高三档演示红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3%、4.5%和6%。前述中国平安员工表示,境外保险代理员在推销过程中提到的高收益率,实际操作中并不能百分百实现,他们往往对风险只字不提,这也涉及到销售误导。他提示,境外保险有好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是否投保境外保险,更多取决于付出的资金、精力乃至法律成本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不过从客观上来讲,多数境外保险都以美元为计价币种,有的产品甚至设计成只以美元计价,而内地保险产品只有人民币一种计价币种。随着美元步入加息周期,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境外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随之提升。
业内人士建议,若想去境外投保,一要找专业负责的保险顾问仔细咨询;二要按照具体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它和内地保险公司相比,投保前后有哪些区别,如付款方式、货币差异、监管政策、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不能盲目跟风。
境外保险通道开始收紧
实际上,监管层对资本流出的压力并没有坐视不管,出于外汇风险的考虑,2016年境外保险购买通道已经开始收紧。
李月在香港买完保险后不久,从2016年2月4日开始,香港各保险公司使用中国银联卡购买境外保险,单笔限额5000美元。2016年3月起,限制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新政陆续出台,暂停内地客户使用银联卡等电子支付方式在香港缴交保费;跨境保险业只允许受理人身意外险、医疗保险、交通运输险种,不包括人寿险、投资分红等险种。3月11日,在港中资保险公司中银人寿暂停内地人士使用银联信用卡或银联户口通过“通联支付”缴交保费。
随后不久,国家外管局再次公开对外提示风险,称个人到境外出差、旅行、留学期间购买人身意外险、疾病险等小额保险,将不受任何限制;但如果是到境外购买人寿险或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则存在着风险,因为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对其开放。
外管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说:“前者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政策明确予以支持;而后者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对这种保险类产品,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法规未明确允许。目前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操作这种属于未开放的境外保险类产品,存在大量风险。”
不过,记者了解到,通联支付渠道关闭的影响面并不太广,通过开设香港银行账户,投保人仍然可以解决首期缴费、续保问题。
杨蕾告诉记者,香港的一些主流保险公司,通联支付虽然暂停,但对他们的业务并没有太多影响,只是需要多次刷卡,手续比以前繁琐。前述彭博社报道的案例,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这些收紧政策,短时间内似乎加剧了市场对后续更严厉措施的预期,从而刺激了购买需求。
虽然购买境外保险的未来政策不可预期,但内地人保险意识的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保监会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保险业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42%。2015年全年中国原保险保费收入2.4万亿元,中国因此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而今年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达成了去年一半的保费收入。
回顾历史,中国内地曾在1958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直到1980年才恢复财产保险业务,从那时算起,中国现代保险业发展只有30多年。从2000年到现在,年度保险保费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分论坛上坦言,香港保险产品具有保障高、预期收益率稳定且比较高的优势,这是内地保险产品所欠缺的。
光凭这一点,对内地保险业而言,就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记者在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官网上看到,最新推介的进修课程是《如何与内地高端客户打交道》,内容包括内地高端客户的特性、内地政经营商消费的趋势、各地文化习性和特色,以及教育内地高端客户投资理财理念。
竞争如此激烈,对手如此努力,内地保险公司的步子,或许可以迈得更快一些。本文来自《中国保险》杂志
上一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