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财政金融支农与农业经济的动态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03:53

  摘要: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政府与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农业支持资金的投入。基于时序数据实证得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短期或长期均具有正向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显著;金融支农资金在短期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效果较明显,长期内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渐微。实证表明:农业经济发展要着手提高财政金融支农资金自身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整合两种支农方式充分发挥其联动作用。


  关键词: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农业经济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彰显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财政或金融,其支农资金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在财政与金融二者共同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却不尽理想,其原因何在?这是本文关注的关键点和分析重点。


  财政支农一直以来被认为发挥着最稳定、最基础的作用。孙文祥、蔡方(2005)发现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存在些许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放缓。秦建军、武拉平(2011)发现短时间内,投入财政资金对农村脱贫具有十分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从长期角度来看,正面影响日渐式微,最终趋于平缓状态。


  研究者们对金融支农的科研起步相对较晚。丁志国等(2011)、吕勇斌、赵培培(2014)以消除贫困为研究切入点对我国金融支农进行研究,探讨金融部门对农业的支持是否能够有效地增加农业人口收入。吕德宏等(2013)研究了中国不同农业资金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农业资金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效果皆不相同。


  基于此,本文以吉林省1998~2018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解读财政和金融两种支农方式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投入资金配置效率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一)研究方法


  VAR模型一般适用于预测和分析,当系统受到随机扰动项动态冲击时所表现的冲击力度、正负以及冲击的持续时间。根据本文所采用的時序数据,研究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联系,因此构建VAR模型最为恰当。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为考察吉林省财政支农及金融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财政及金融支农资金投入对农业经济的作用,被解释变量选用吉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GDP),解释变量选用吉林省的农林水事物支出(CZ)与农业银行贷款(JR)。根据采用的实证研究模型类别,选用时间跨度自1998年至2018年的时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均源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利用ADF方法检验模型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初始均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均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结果表明各变量均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是平稳序列。


  (二)VAR模型与协整检验


  滞后阶数的选择结果为:2个评价统计指标认为滞后阶数应为3,因此建立滞后阶数为3的VAR模型。基于VAR(3)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当假设变量间至多具有2个协整关系时,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充分研究在短时间内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软件检验后结果显示LnCZ、LnJR不是LnGDP格兰杰成因的拒绝概率各自为0.7196和0.6756,充分表明在短期内财农林水事物支出、农村银行贷款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格兰杰成因。


  (四)脉冲响应与方差分析


  以VAR(3)模型为基础,分析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农业经济发生冲击时,农业经济所作出的反应。根据图1、图2结果可得,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持续性的冲击作用,相对比而言,金融支农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


  方差分解方法结果显示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期增强,在第10期其总体作用已达到60%以上。


  四、结论


  通过对吉林省农林水事物支出、农业银行贷款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时序数据进行检验,最终显示:


  (1)财政与金融两种支农方式对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说明在1998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的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具有效果。(2)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在长期内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加金融支农资金的投入对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短期的、较显著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王靖,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

上一篇: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财政金融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