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警示及探因
发布时间:2015-07-04 20:29
【摘要】本次金融危机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它比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对实体经济破坏程度要大得多,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甚为严厉的警示:过度的金融资本扩展带给人类的危害有甚于产品经济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逐利的本性,金融产品创新疏于监管,从而说明了对资本逐利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是当今金融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之要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给民众带来的困苦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资本逐利行为所造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金融寡头不计后果地劫掠他国财富所诱发的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当今源发于美国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比之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是更有甚者而无不及,它们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谋取方式。同样那些始作俑者也终将逃脱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场。他们席卷了泰国财富,又把目标对准了香港和俄罗斯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们,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最后还是败将下来。不过俄罗斯国债信用掉期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前我国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会不会同样存在隐忧呢?虽不能同日而语,这种担忧总是存在的。所以说我国财富储备应当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本文以为收贮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之一,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且又可以避免经济过热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它起到资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钱不够就借”,投资银行实际上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使用高财务杠杆化的“对冲基金”。高杠杆倍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信贷紧缩,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倍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倍率为30倍,表外杠杆倍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倍率则高达62.5∶1。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作风弥漫了整个华尔街,才导致了今日之后果。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劵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现代人的购物清单似乎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变得无所不包。“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金融体系到底创造多少财富是一个大问题。金融体系调动和调制出巨额的资本,它的风险抵押品却主要是社会和国家,而所获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却流入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的腰包。如此,便不难理解金融投资机构内在的扩大信贷款和追逐风险的冲动,重复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誉,创造和包装越来越大的风险,无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就是金融机构最本质的生存法则。随着产业资本的日益萎缩,世界经济越来越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所左右。实体经济虽是基础,但它却变成俄罗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个。
国际单一贮备货币也会积聚金融市场风险,因为货币发行国会利用自己所处垄断地位的优势,操弄本币的汇率及货币的发行量,以利于本国财团及国家利益,它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使财富从债权国转移到债务国去,让本国国民借贷消费,超前消费,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留给别人,让他人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来买单,并毫不顾及地把金融风险转嫁到它国。所以说谁掌控了国际贮备货币的发行权,谁就会统治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正如罗斯柴尔德所说:“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给,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所以说货币发行权是用来攫取它国财富的手段,也是制造金融危机的机器。中国提出超主权货币概念应是最佳选择,对谁都是公平的。
国家要强盛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发达的金融,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所以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机构要实现超越式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金融创新,把创新的根基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更要注重风险管控,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之要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给民众带来的困苦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资本逐利行为所造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金融寡头不计后果地劫掠他国财富所诱发的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当今源发于美国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比之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是更有甚者而无不及,它们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谋取方式。同样那些始作俑者也终将逃脱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场。他们席卷了泰国财富,又把目标对准了香港和俄罗斯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们,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最后还是败将下来。不过俄罗斯国债信用掉期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前我国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会不会同样存在隐忧呢?虽不能同日而语,这种担忧总是存在的。所以说我国财富储备应当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本文以为收贮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之一,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且又可以避免经济过热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它起到资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钱不够就借”,投资银行实际上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使用高财务杠杆化的“对冲基金”。高杠杆倍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信贷紧缩,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倍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倍率为30倍,表外杠杆倍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倍率则高达62.5∶1。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作风弥漫了整个华尔街,才导致了今日之后果。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劵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现代人的购物清单似乎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变得无所不包。“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金融体系到底创造多少财富是一个大问题。金融体系调动和调制出巨额的资本,它的风险抵押品却主要是社会和国家,而所获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却流入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的腰包。如此,便不难理解金融投资机构内在的扩大信贷款和追逐风险的冲动,重复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誉,创造和包装越来越大的风险,无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就是金融机构最本质的生存法则。随着产业资本的日益萎缩,世界经济越来越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所左右。实体经济虽是基础,但它却变成俄罗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个。
国际单一贮备货币也会积聚金融市场风险,因为货币发行国会利用自己所处垄断地位的优势,操弄本币的汇率及货币的发行量,以利于本国财团及国家利益,它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使财富从债权国转移到债务国去,让本国国民借贷消费,超前消费,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留给别人,让他人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来买单,并毫不顾及地把金融风险转嫁到它国。所以说谁掌控了国际贮备货币的发行权,谁就会统治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正如罗斯柴尔德所说:“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给,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所以说货币发行权是用来攫取它国财富的手段,也是制造金融危机的机器。中国提出超主权货币概念应是最佳选择,对谁都是公平的。
国家要强盛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发达的金融,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所以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机构要实现超越式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金融创新,把创新的根基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更要注重风险管控,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上一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黄金投资探讨
下一篇:如何走出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