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8 19:01

 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来看,三个方程的F值分别为94.67、104.44、278.88,在5%的显著水平下,F临界值为F0.05(1,8)=5.32,F值大于临界值,方程通过的F检验,说明三个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生产总是有显著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t0.005(8)=3.355,三个回归方程中各系数绝对值均小于该数,即所有系数都不显著为0,通过T检验。由于时间序列会存在自相关的情况,DW值越接近2,说明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越小。从三个回归方程的DW值可以看出第一个方程的DW值接近2,其他两个有些偏离,分别对模型的残差进行Q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个方程存在二阶偏自相关,需要进行偏自相关调整。通过引入ma(2)项进行调整之后再进行Q检验结果显示不再存在相关性,且系数显著性进一步提高。调整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五)回归方程的经济学意义解释
  从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业信贷市场融资量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银行业信贷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61693个单位;证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40749单位;保险赔偿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743单位。
  (六)结论分析
  从以上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保险赔偿额对促进GDP增加的作用最高,为0.743,其次为银行业信贷市场的0.617,最后证券市场的贡献值0.407。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方面:
  1.从银行业来看,银行信贷长期以来一直是衡量我国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融资规模指标逐步取代该指标,银行信贷总量规模虽然增加很多,但占比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在促进GDP增长的贡献上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尽管如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在长期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上存在些问题和偏差,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应该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消除偏差。
  2.从证券市场看,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日益完善,作为直接融资形式的债券和股票融资由于成本小而受到企业的青睐,也是我国目前鼓励和大力支持的融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以及证券市场在结构、运行、投资队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受到较为严格的条件限制,因此与银行业的间接贷款相比在对GDP的贡献较小。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应该在市场本身不断成熟的基础上支持好实体经济的发展,扩大融资规模。
  3.从保险市场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保险保费收入2013年已经突破1.72万亿,而保险赔付支出超过0.62万亿,保险赔付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赔付与GDP的关联关系上高于其他两个行业,且在带动GDP的增长上甚至高于银行业市场。
  三、金融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要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业要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肆意膨胀。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而中央经济会议中又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信贷适度增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也指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促进金融业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促进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防范危机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外金融形势来看,坚持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需求。首先,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低迷阶段。发达国家复苏艰难,美国的失业问题、欧洲的债务危机、日本的币值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而新生经济体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处于通胀及保增长的两难选择境地。其次,从国内形势上来看,虽然我国整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因素仍然存在,经济下行、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房地产资金链断裂可能影响到银行及房地产相关产业的系统风险仍然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集中到期,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风险有所加大。
  因此,在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及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应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金融业各部门应切实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
  1.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将长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关系着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转,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对小微企业和民企的支持上,对农村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及银行业机构在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都体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长期形成的服务惯性及趋利性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在服务实体经济上仍然有所欠缺。从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的发展上来看,银行业机构应当切实继续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这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银行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在对重点和薄弱领域的支持上。银行业应该加快转变经营理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变传统的以量补价、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模式,倡导资本节约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而当前资本约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资本占用低的小微企业、“三农”产业是其实现资本节约、发展多元化业务模式的恰当选择。另外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风险的规避性是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等得不到充分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银行在平衡风险和收益之后做出的选择,但是为了实现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和获得持续性的发展,银行业机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风险,实现利润。如在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下通过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发展情景的小微型企业和“三农”产业进行有效扶持,通过制定各种筛选指标和指导意见,对成长性好、盈利性高、风险可控的项目进行投入;进而可 以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效互助合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可以帮助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企业,从而实现银行业和企业双赢。
 二是积极调整银行业的投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的投资选择上,应该积极支持经济转型的引擎产业和行业,向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及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进行投资转移,对违背环保政策的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及夕阳产业的投资上进行必要的限制;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要由东部向东中西部并重、由大中城市向大中城市与县域并重发展。发达的东部和大中城市资源是有限的,银行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及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的布局,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农业体系建立、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而提高中西部及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率是有效解决这些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途径。银行应该进行有效的规划恢复甚至增加县级以下营业机构、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形式扩大金融机构覆盖面、支持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是努力提升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水平。银行业的创新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问题为着力点强化产品创新,针对当前的小微企业、“三农”产业、新兴产业及文化产业等经营规模小、缺乏有效抵质押品但发展较好的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应大胆进行担保方式的创新,如开发应收账款、存货抵押、知识产权抵押、小额保证保险等担保方式,盘活企业目前自有资产,创造量体裁衣式的产品,以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多元化的需要。其次,服务创新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改变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方式,完善多种融资方式,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壮大能够促进我国银行转型,是实现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还需经历一段长久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一些不规范现象的存在,中间业务在我国多被社会所误解。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中间业务大多是由实体经济的需求发展而来,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组成部分的委托、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做实中间业务一方面需要银行业本着科学合理、诚实信用、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网点员工的培训指导,消除违法违规现象的存在,以谋求中间业务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四是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管控和引导,支持微型及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在。在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而其脱离调控的存在不仅会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还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对民间资金的管控要落实政策、抓好疏导,正确引导其资金规模和流向,为其寻找合法的“出口”。虽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但是中小企业市场层次多,需求多样,对其融资问题的解决还有依赖于小型或者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通过民间资本组建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填补大银行留下的空白,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在完善监管的基础上进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的建立,从而让民间资本切实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五是国家应为银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银行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要有所贡献;另一方面国家应该为银行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让市场而非行政命令引导资金主动向相关领域进行投资。另外在对银行的监管上应当有所突破,在严峻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上,加大对引擎产业的支持力度,应适当放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存贷比、贷款集中度等指标的监管。
  2.证券市场。作为社会融资规模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总额在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3年,其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达到了16%,比2004年增加了4倍,这直接对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缓解融资难问题及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说明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正成为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与GD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但是由于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其对GDP的贡献系数较低。首先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之一,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作用较为独特,主要是证券市场的虚拟经济属性较强,因此强化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应该合理调控其虚拟化程度,保证其立足于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各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很完善,市场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要真正做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应加强对其存在问题的解决。
  一是加强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推进债券融资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至2013年,企业债券的融资额在不断上升,企业债券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由1.6%上升到10.5%,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重股轻债”的思想及发行债券的严格审批制和复杂的审批程序,使得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债券融资工具进行融资,直接阻碍了债券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要强化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需要通过强化外部监管而非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方式,在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减少行政控制,释放更多的市场自主权,消除政府对债券市场在各个环节的计划审批和过度控制,以达到合理监管和科学培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是弱化股票市场虚拟经济特性,促使股市资金朝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发展。股票市场的成立为企业筹集资金、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提供了便利,但是自我国股改以来,股票市场经历的大起大落、形成的泡沫及泡沫的崩溃都带来了实体经济的动荡,这都说明股票市场的虚拟性特征,使其不能很好的协调实体经济的发展。强化股票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就需要弱化其虚拟性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严厉打击内幕交易、恶意炒作行为。内幕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容易使股票价格丧失优化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扰乱市场正常秩序,造成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炒作领域。其次倡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抑制投机行为过度化。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上市公司分红过少、投机需求旺盛的特征。投资者过度依赖股票交易价差获得收益易导致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漠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极大削弱了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应有的紧密联系,误导资金配置取向,削弱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上一篇: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效应现状的综述研究

下一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