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行性与必要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广泛应用证实了外包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和实践在企业间发展多年,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机构作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力图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中小企业;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定义
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可以达成共识: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从组织外部的专门服务供应商那里得到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服务而与其保持一个长期契约关系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丰富的特定内涵:企业为创造和发展内部核心竞争力,整合利用组织外部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从而达到更经济有效开展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项目可以包括员工招聘、档案管理、员工培训、劳动关系等,将非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工作交予外包机构,以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2.1构建核心竞争力
外包对于中小企业的优势集中提现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把企业从繁琐的事务中脱离出来,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外包理论初始理念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创造竞争力的业务上去。因此,中小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将本企业内有限资源集中到发展核心竞争力。引入外脑,可以弥补企业不擅长的领域。中小企业起步较晚,人才医乏,资源有限,并不能把任何领域都做好。那么中小企业把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做,自己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那么把这个思想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把弱势业务交给外包商来做,可以使中小企业节约成本,并裁掉多余人员,从而整个企业更关注于收益大,具有战略影响意义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外包,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减少处理不重要事务的时间,集中于核心业务,由此来提高企业效率。
2.2留住优势人才
中小企业的人才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人才竞争,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由此可见关键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怎样留住关键性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的先机,领先于同行竞争者,必须在人才战略上占优势,中小企业人才匾乏的主要原因是其不能提供与大企业相当的福利待遇、竞争性的薪酬和系统的培训晋升机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很多优秀员工在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会选择跳槽,造成这种状况的并不是因为企业薪酬水平等浅表原因,比如福利待遇,五险一金等,受到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关注,而中小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只能选择附加条件较少的应届毕业生,对优势员工的吸引力偏小,难以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无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不能为人才提供足够晋升机会。综上原因,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弥补在员工福利、培训方面的不足,人才安全会得到有效保证。不足可以通过外包加以完善,外包商具有一整套适用于特定类型企业的综合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员工满意度,用多样化的手段满足员工需要。
2.3规范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入外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弥补其主观随意性大的缺陷。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多由家族式企业起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度的不健全会成为直接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外包机构能帮助中小企业制定清晰的管理体系和岗位规范,将员工档案建档规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中小企业真正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改善客观工作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岗位的工作效率,有效遏制随意性管理,能够对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工作绩效。
2.4获得专业性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在经济社会进步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管理知识,适应外部环境和激励竞争,但是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这种能力,通过引入外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外包可以使企业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节约工作时间,有机会学习到专业服务知识,获得专业指导,并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能力。引入外包机构,可以将外包的优势经验传播入企业内部,并不断的学习加强,通常来说,外包商都会对某个特别领域擅长,可以提供更专业的人员,更先进的技术,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了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外包商也会跟踪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企业在监督外包商行为的时候,也是学习新管理技术的时候。因此,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的服务,还能提高员工素质和部门的技术水平。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3.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外部条件分析
3.1.1外部经济环境
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地方发展经济优惠政策的引导,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下,外包市场逐渐走向规范成熟,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用而生,并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导致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分离,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机构出现了越来越细化的分类。如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等,主营员工招聘类外包业务;培训机构,主营员工入职培训、技术培训等业务。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发展稍晚,但这些外包机构的出现发展,正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外包市场日趋成熟。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物价部门也没有规定统一的外包服务资费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在供应商和需求企业之间协定并实施,外包行业的运营函待规范,国家也在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同时外包行业形成了一些潜在规则,外包商与企业签订合同并履行责任。总之,快速发展、机动灵活、因地制宜、逐渐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为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3.1.2相关理论成熟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进步与外包市场的欣欣向荣是分不开的,实践蓬勃发展使的外包理论被各种理论学派扩展,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见解,外脑理论开拓至今,各国学者和专家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趋于完善,同样,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例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行业类型领域将外包理论和实例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领域制定了合适的外包策略。
3.1.3外包商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外包商服务层次也在进一步提高。这里指的技术因素主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正向现代化转变,技术进步速度快,如果企业利用外包手段,则可以不断使用新技术,同时可以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新知识。此外,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可以获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解决技术瓶颈、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技术的灵活性等。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分享先进技术成果,如果企业自配体系,将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
3.1.4外包商竞争激烈
外包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但其中存在着许多提供优质服务、具有专业素质、规范经营的好的外包商。并且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产品,卖方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的专业化水平和信誉将不断提高。
3.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部条件分析
3.2.1企业理念转变
过去中小企业集中于简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事多为重复性的工作,企业对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人无疑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中小企业高层逐渐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寻找途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程度是长期积累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必须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比较容易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
3.2.2企业特点适用外包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健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劣势,但是在外包过程中不健全算是一个“优势”,因为这更有利于外包活动的开展。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各个方面都能兼顾,而且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制度。这些大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外包商对外包项目的决策有可能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因此,外包商在提供外包时受限制很多,需考虑的因素也多,这都有碍于外包商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中小企业恰恰相反,他们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联系不密切。这样,外包商在提供外包服务时可以从最优的角度出发来为企业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个新兴课题,现阶段的研究还不能解决所有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由手工业以及制造业领域向高端高技术行业扩展,涉及组织机密以及核心竞争的项目不好分辨,如果盲目外包,会导致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这方面,如何很好的把风险降到最低,应该在考虑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戴和忠等.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源外购战略[[J].科研管理,2001(2).
[2]申光龙,寇小首.论企业的资源外取战略[f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1).
[3]赵建生,李克华.管理学前沿理论与企业组织整合[[J].南方经济.2001(2).
[4]严勇,王康元.业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及理论解释[[J].南方经济,1999(9).
[5]左美云,张昊.网络企业[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6]阅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上一篇:如何做好设计概算工作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的瓶颈及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