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诚信与信息失真_摘要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5-07-02 14:32
【摘要】文章从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的运行规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解决社会失信问题,重构诚信社会,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收集。
【关键词】社会诚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信息时代,是指信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收集。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知识经济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信息在经济中的巨大价值进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向美国商业部提交了题为《信息经济》的报告,奠定了信息经济的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电子时代”;其后随着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一场“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的热潮在世界兴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们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一书中分别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认为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knowledgefor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连串的新名词,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作用,为世界广泛认同和使用。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是对同一时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识经济”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信息的生产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传播的政策和社会制约及对策,更注重社会层面;而信息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特征的变化和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注重技术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知识是信息的内涵,而信息是知识的表现。从发展阶段上当知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时,整个经济特征表现为“服务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形态;当知识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主体时,整个经济特征就表现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
信息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量的急剧扩张和质(信息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转变。从信息的生产看是信息量、信息种类的剧增;从信息通道看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信息受众看是范围的极大扩散和信息的感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它不仅是硬件的生产或软件的开发,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将全方位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演进。编辑整理
二、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收集。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
收集。三、信息失真及其表现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黑客);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
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买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o%以上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四、关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收集。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中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假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假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代理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7.银行商业化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大户”身上,寻求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而大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这就促使企业为获取贷款虚构项目和财务信息。
尽管财会信息失真是整个社会失信的一个侧面,我们不难看到其危害性已远远超越了“一个侧面”,已危及到整个社会层面。要使这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制定相应的政府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诚信意识,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和诚信环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编辑
【关键词】社会诚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知识经济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信息在经济中的巨大价值进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向美国商业部提交了题为《信息经济》的报告,奠定了信息经济的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电子时代”;其后随着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一场“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的热潮在世界兴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们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一书中分别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认为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knowledgefor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连串的新名词,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作用,为世界广泛认同和使用。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是对同一时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识经济”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信息的生产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传播的政策和社会制约及对策,更注重社会层面;而信息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特征的变化和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注重技术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知识是信息的内涵,而信息是知识的表现。从发展阶段上当知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时,整个经济特征表现为“服务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形态;当知识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主体时,整个经济特征就表现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
信息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量的急剧扩张和质(信息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转变。从信息的生产看是信息量、信息种类的剧增;从信息通道看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信息受众看是范围的极大扩散和信息的感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它不仅是硬件的生产或软件的开发,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将全方位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演进。编辑整理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收集。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黑客);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
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买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o%以上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收集。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中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假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假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代理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7.银行商业化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大户”身上,寻求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而大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这就促使企业为获取贷款虚构项目和财务信息。
尽管财会信息失真是整个社会失信的一个侧面,我们不难看到其危害性已远远超越了“一个侧面”,已危及到整个社会层面。要使这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制定相应的政府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诚信意识,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和诚信环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