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发展和方向
发布时间:2015-07-02 14:34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被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温家宝总理已经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15%。这是什么概念?现在我们中国能源在的总消耗去年是30亿吨标准煤,按照现在发展速度、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我们中国的能源需求至少恐怕是45亿吨以上。所以中国能源还是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来调整结构,在过去70%以上以煤为主的结构中逐步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难度极大。但展望来看,到2020年的中国的能源结构当中,非化石能源——核电、水能、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相当重要,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配套政策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跟上中央的政策决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于2006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后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水能。中国的水电很有优势,是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三峡的全面建成,使中国有了世界最大、功能最齐全、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我也看过很多国外的大型水电工程,但是远远无法和三峡工程相比。在三峡工程中,凝聚了中国很多技术、装备和创造。此外小水电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大体现在在1.9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当中,小水电占了接近1/3。水电开发在中国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西南地区。到2020年我们的水电需要提高到3.5亿千瓦,到那时候我们基本上能够开发除了像雅鲁藏布江之外的主要江河,大的水电站基本上都已经得到开发。wwW.lw881.com
其次是风能。最近,国家气象局对全国的风能资源再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评估、评测,我国50米、70米高度的风电资源是30多亿千瓦。不光陆上风电,我们海上的风电资源,包括潮汐电站、近海和深海地区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我国风电装备的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全国整机厂有80多家,前三大家集中度很高——华锐、金风和东方占了60%,竞争很激烈,很多后续的公司也将要上来。中国的风机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翻番,到现在已拥有世界最大的2580万千瓦装机容量,今年超过3000万千瓦,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因为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在有了政策、法律,有了创新和制造业作为基础之后,这个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比较高,前几年的国产化率只有30%,大部分技术都靠国外支持,这几年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设备无故障率、效能等方面来看,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里有风力资源的问题,也有我们设备的性能、质量的问题。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核心软件仍然在国外公司手中,我想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核心、神经系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别的系统都可以转让给你,但是核心的控制系统不会轻易转让给你。
我们现在高铁用的核心系统、控制软件等仍然还是国外的东西。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海上建立实验风电厂,由于海上情况比较复杂,对风机的可靠性、无故障率要求更高了,不像陆上可以拿到其他地方去检修,海上各种情况都很难控制。另外,中国也在开发新的技术,比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上三峡”如何更好的送到电网去,遇到很大的挑战,这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还有政策上的问题。
在太阳能方面,在最简单的太阳能装备比如热水器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现在经过这些年发展,正在打算跟建筑做一体化的结合。如何使太阳能设备成为整个建筑的能源组成部分,而不是先盖房子再装热水器,现在朝着这个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新能源还应用于很多新的制造业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看谁能占据核心地位。电池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开发,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材料和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可靠、稳定的大批量提供汽车工业用电池。
汽车工业的特点是大批量,所以质量可靠性就很重要,这就取决于工艺和装备。现在我们很多电池生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很难保证电动汽车业的大规模使用。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是装备问题,我们的装备开发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我想用以上这些例子来说明,作为我们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和未来替代能源的一个方向,需要形成一个大的新产业,来逐步取代目前占据主流的化石能源。但这种取代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累积,在这段时间里就要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这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包括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在初期的必要扶持,比如价格的补贴。欧洲新产业之所以发展快,主要是在政策上确定了一个上网电价政策,有一个全网分摊带动了它的发展。我们的光伏发电到目前为止,国家依然没有确定上网定价标准,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这个产业,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来支持产业发展。
所以第一,我认为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相当重要,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配套政策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跟上中央的政策决心;第二,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要培养,这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第三,要有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首台首套政策,没有这个政策,我们的国产设备很难有机会得到使用,因为现在从国外引进很方便。
我专门去日本做过调研,日本在支持国产化装备政策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期给予经费的支持。但现在我们中国这个政策仍没有落实,如果“十二五”期间仍然如此,装备业的发展还要受到阻碍。相反则可以加快我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鼓励更多的厂商、投资商来投入到这个产业里面,光靠国家投那么点钱是不行的,要让企业看到利益和发展前景。
中国于2006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后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水能。中国的水电很有优势,是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三峡的全面建成,使中国有了世界最大、功能最齐全、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我也看过很多国外的大型水电工程,但是远远无法和三峡工程相比。在三峡工程中,凝聚了中国很多技术、装备和创造。此外小水电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大体现在在1.9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当中,小水电占了接近1/3。水电开发在中国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西南地区。到2020年我们的水电需要提高到3.5亿千瓦,到那时候我们基本上能够开发除了像雅鲁藏布江之外的主要江河,大的水电站基本上都已经得到开发。wwW.lw881.com
其次是风能。最近,国家气象局对全国的风能资源再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评估、评测,我国50米、70米高度的风电资源是30多亿千瓦。不光陆上风电,我们海上的风电资源,包括潮汐电站、近海和深海地区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我国风电装备的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全国整机厂有80多家,前三大家集中度很高——华锐、金风和东方占了60%,竞争很激烈,很多后续的公司也将要上来。中国的风机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翻番,到现在已拥有世界最大的2580万千瓦装机容量,今年超过3000万千瓦,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因为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在有了政策、法律,有了创新和制造业作为基础之后,这个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比较高,前几年的国产化率只有30%,大部分技术都靠国外支持,这几年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设备无故障率、效能等方面来看,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里有风力资源的问题,也有我们设备的性能、质量的问题。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核心软件仍然在国外公司手中,我想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核心、神经系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别的系统都可以转让给你,但是核心的控制系统不会轻易转让给你。
我们现在高铁用的核心系统、控制软件等仍然还是国外的东西。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海上建立实验风电厂,由于海上情况比较复杂,对风机的可靠性、无故障率要求更高了,不像陆上可以拿到其他地方去检修,海上各种情况都很难控制。另外,中国也在开发新的技术,比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上三峡”如何更好的送到电网去,遇到很大的挑战,这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还有政策上的问题。
在太阳能方面,在最简单的太阳能装备比如热水器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现在经过这些年发展,正在打算跟建筑做一体化的结合。如何使太阳能设备成为整个建筑的能源组成部分,而不是先盖房子再装热水器,现在朝着这个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从2006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去年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超过4000千瓦,占到全球产量40%。目前的问题是国内市场没有起来,所以我们的电池90%都是销往欧洲和北美,因为他们有很重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必须完成这个指标。同时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价格比较低,质量可以达到它们的基本要求。应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在产品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这经过了国际考验。但现存的一个问题是,核心装备都是进口的,可以在所有的光伏电站和光伏设备生产厂家看到,前端的清洗设备、中间的核心设备包括电机的生产,基本全都是来自欧美、日本甚至是韩国的设备。我们自己的设备有一些,但现在还没有过关,我想这就给高端制造业的新兴产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为未来太阳能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装备。
新能源还应用于很多新的制造业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看谁能占据核心地位。电池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开发,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材料和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可靠、稳定的大批量提供汽车工业用电池。
汽车工业的特点是大批量,所以质量可靠性就很重要,这就取决于工艺和装备。现在我们很多电池生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很难保证电动汽车业的大规模使用。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是装备问题,我们的装备开发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我想用以上这些例子来说明,作为我们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和未来替代能源的一个方向,需要形成一个大的新产业,来逐步取代目前占据主流的化石能源。但这种取代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累积,在这段时间里就要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这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包括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在初期的必要扶持,比如价格的补贴。欧洲新产业之所以发展快,主要是在政策上确定了一个上网电价政策,有一个全网分摊带动了它的发展。我们的光伏发电到目前为止,国家依然没有确定上网定价标准,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这个产业,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来支持产业发展。
所以第一,我认为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相当重要,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配套政策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跟上中央的政策决心;第二,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要培养,这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第三,要有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首台首套政策,没有这个政策,我们的国产设备很难有机会得到使用,因为现在从国外引进很方便。
我专门去日本做过调研,日本在支持国产化装备政策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期给予经费的支持。但现在我们中国这个政策仍没有落实,如果“十二五”期间仍然如此,装备业的发展还要受到阻碍。相反则可以加快我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鼓励更多的厂商、投资商来投入到这个产业里面,光靠国家投那么点钱是不行的,要让企业看到利益和发展前景。
上一篇:战略整合的成功样板
下一篇:跨国公司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